中华名人鉴

正文 梁宋郑谢韩

    
    姓氏:姓氏祖宗:梁康。姓氏起源:周平王执政时,封一位叫“康”的贵族为梁山的首领,康去了以后建立了梁国,那地方就在现今的陕西韩城一带。人们因此称康为梁康,梁康的后代,就以国名为姓,世代姓梁。
    姓氏郡望,未知 。
    姓氏堂号:未知。
    姓氏迁徙分布:主要分布在陕西一带。
    姓氏:宋,姓氏祖宗:微子。姓氏起源:周朝时宋国公族的后代,以国为姓,世代姓宋。建立宋国的人名叫微子,他原是商朝的王族。商朝由一位上古的伟人“汤”建立,只是商朝传到纣王时,变得腐败,于是周武王推翻商纣,建立了周朝。周武王对商朝王族很敬重,尤其微子,是个品德高尚的人,常劝阻纣王,但纣王不听。微子受封在商丘,在那儿供奉汤王香火,并建立宋国。他的后代就已国为姓。
    姓氏郡望:1、宋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西河郡、广平郡、敦煌郡、河南郡、弘 农郡、扶风郡、乐陵郡、江夏郡等。其中,西河、广平、敦煌、河南、扶风为古代宋氏五大郡望。2、京兆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京兆郡,下辖十二县。三国时魏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大约在今天的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此支宋氏,为后汉侍中宋弘之族所在。
    姓氏堂号:德堂:宋朝时期,宋祁和胞弟宋痒一同中了进士。宋祁礼部考试第一,官至兵部尚书,著《玉楼春词》,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人们叫他“红杏尚书”。人称“二宋”或“大宋”、“小宋”。
    姓氏迁徙分布:宋姓的发源地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秦汉时期主要繁衍于北方地区。隋代以前,宋氏分布于今河南、湖北、河北、山西、陕西、江西、山东、甘肃、安徽、浙江等省。唐初,有河南宋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在福建安家落户。此外,宋氏已扩展至今四川、广西及北京市的一些地方。宋高宗赵构南逃,有中原宋氏随之徙居今浙江、江 苏、湖南,后来有的又迁至广东的五华、梅州、潮州等地。五代,南迁于湖南的宋氏有一支融入了当时的少数民族。从清代康熙末年开始,闽粤宋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远播海外者。总的来说,唐代以前,宋姓南迁繁衍不那么广泛。到了宋代以后,宋姓就遍及大江南北了。
    姓氏:郑,姓氏祖宗:郑桓公。姓氏起源:郑姓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它的来源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宣王把他的弟弟友封于槿林(今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友即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任司徒,见幽王无道,便向当时的智者太史伯询问自保之计。太史伯说,在洛水以东,黄河、济水以南的虢、郐两诸侯之间有一大片土地,交通便利,物产富饶,可以在那里安置家室和财产。桓公依计而行,可惜还没来得及安顿好,就在“犬戎之难“中被杀害了。此后,桓公的儿子郑武公帮助周平王巩固了东周,因功被赏了虢、郐之间的土地,在那里建立了新的郑国。由此,郑氏子孙便在这里发展繁衍起来,世袭郑公称号。公元前375年,郑被韩所灭。郑国遗族从此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为郑姓。郑国的最后一位国王郑幽公生公子鲁,鲁7世孙郑当时在汉代任大司农。郑当时之5世孙郑稚汉末自陈迁至河南开封,从此定居在那里。晋时置荥阳郡,逐成为荥阳开封人。此后,天下郑姓言源流者,皆曰出自荥阳。郑姓人中自古有“天下郑姓出荥阳”或“荥阳郑氏遍天下”的说法,所以,郑姓的主要发源于今河南中部一带,这里在古代曾是荥阳郡的管辖范围。现在,河南中部还有一个荥阳市。
    姓氏郡望:1、荥阳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2、洛 阳: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汉3、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18里。4、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相当今山东高密一带。5、雍 州:东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6、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7、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
    姓氏堂号:“博经堂”:东汉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姓氏迁徙分布: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的新郑县。在战国时因为韩国所灭,便散迁到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播迁至海外,始于清朝,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姓氏:谢,姓氏:谢
    姓氏祖宗:申伯
    姓氏起源:
    根据《元和姓纂》上记载,谢姓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周宣王的王后姓姜,是一个以贤德著称的王后,申伯就是姜后的兄弟,以国舅的身份被封于谢,后来这一家人在失去爵位之后,子孙也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称为谢氏。《诗经·大雅》的“崧高”中曾有这样一段话盛赞申伯的名望(“禀禀申伯,王赞之事,子邑子谢,南国是式。”)当时周天子的都城是在洛邑,谢国的位置正在洛邑的南方,也就是现在河南省唐河县之南,因此,谢国被称为“周之南国”。这个地方是谢姓的最早发源地。另外,根据《旧唐书·文苑传》上记载,谢偃的祖先孝政,本来姓直勒氏,后来改姓谢,他的子孙也称为谢氏。
    姓氏郡望:
    1、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相当于今河南东至民权。宁陵,西至开封、尉氏,北至延津,南至杞县。
    2、陈郡。秦始置郡,西汉时改为淮南国,东汉章和二年改为 陈国,治所在陈县。献帝时改变郡,隋开皇初废。
    3、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所在吴县。西汉相当于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大部及福建全省。顺帝时移至山阴。此支谢氏为陈郡谢氏分支。
    姓氏堂号:
    安晋堂:因谢安命名。晋朝时的谢安名望很高,朝廷屡次 请他做官他都不干,一直到了40岁那年才当了司马。在作官的过程中表现了高风亮节,拜为尚书仆射加后将军。在淝水之战中携其侄谢玄大败苻坚,使晋朝转危为安,得此堂号。
    姓氏迁徙分布:
    1、夏商时期谢国比较弱小,居于姜水流域(今陕西境内)。
    2、西周末期,申伯被改封为谢,以加强西周对南方的统治。任姓灭谢国后,国人有一部分留在当地,大部分外逃,但都以国为姓,即谢氏。
    3、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谢氏除了大部分分布在今河南外,还有一支迁往山东,一支迁至湖北,还有一支迁至湖南,迁至四川,后又分为三支:一支于三国时迁至蜀郡,至晋代有部分迁至陕西;一支迁至云南永昌,后发展为当地大姓;还有一支迁至四川彭水一带及贵州北部。隋唐时被称为东谢蛮、西谢蛮、南谢蛮,后大多融入布依族、水族和苗族。汉代谢氏的聚居地有增加了会稽郡、江西九江、章陵等处。其中会稽 郡的谢氏人丁兴旺,已相当有名望。
    4、晋代,成郡谢氏发展成为名门大族,其中最著名的是阳夏谢氏,以及由此迁出的康乐谢氏。西晋末年,黄河流域战乱频繁,中原人大量迁往江南,阳夏人谢衡因避战乱迁望会稽始宁东山,在此繁衍,成为谢氏最重要的一支。谢衡极其后代在东晋至南朝时期多数都很著名。姓氏祖宗:申伯。姓氏起源:根据《元和姓纂》上记载,谢姓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周宣王的王后姓姜,是一个以贤德著称的王后,申伯就是姜后的兄弟,以国舅的身份被封于谢,后来这一家人在失去爵位之后,子孙也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称为谢氏。《诗经·大雅》的“崧高”中曾有这样一段话盛赞申伯的名望(“禀禀申伯,王赞之事,子邑子谢,南国是式。”)当时周天子的都城是在洛邑,谢国的位置正在洛邑的南方,也就是现在河南省唐河县之南,因此,谢国被称为“周之南国”。这个地方是谢姓的最早发源地。另外,根据《旧唐书·文苑传》上记载,谢偃的祖先孝政,本来姓直勒氏,后来改姓谢,他的子孙也称为谢氏。
    姓氏郡望:1、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相当于今河南东至民权。宁陵,西至开封、尉氏,北至延津,南至杞县。2、陈郡。秦始置郡,西汉时改为淮南国,东汉章和二年改为 陈国,治所在陈县。献帝时改变郡,隋开皇初废。3、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所在吴县。西汉相当于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大部及福建全省。顺帝时移至山阴。此支谢氏为陈郡谢氏分支。
    姓氏堂号:安晋堂:因谢安命名。晋朝时的谢安名望很高,朝廷屡次 请他做官他都不干,一直到了40岁那年才当了司马。在作官的过程中表现了高风亮节,拜为尚书仆射加后将军。在淝水之战中携其侄谢玄大败苻坚,使晋朝转危为安,得此堂号。
    姓氏迁徙分布:1、夏商时期谢国比较弱小,居于姜水流域(今陕西境内)。2、西周末期,申伯被改封为谢,以加强西周对南方的统治。任姓灭谢国后,国人有一部分留在当地,大部分外逃,但都以国为姓,即谢氏。3、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谢氏除了大部分分布在今河南外,还有一支迁往山东,一支迁至湖北,还有一支迁至湖南,迁至四川,后又分为三支:一支于三国时迁至蜀郡,至晋代有部分迁至陕西;一支迁至云南永昌,后发展为当地大姓;还有一支迁至四川彭水一带及贵州北部。隋唐时被称为东谢蛮、西谢蛮、南谢蛮,后大多融入布依族、水族和苗族。汉代谢氏的聚居地有增加了会稽郡、江西九江、章陵等处。其中会稽 郡的谢氏人丁兴旺,已相当有名望。4、晋代,成郡谢氏发展成为名门大族,其中最著名的是阳夏谢氏,以及由此迁出的康乐谢氏。西晋末年,黄河流域战乱频繁,中原人大量迁往江南,阳夏人谢衡因避战乱迁望会稽始宁东山,在此繁衍,成为谢氏最重要的一支。谢衡极其后代在东晋至南朝时期多数都很著名
    姓氏:韩,姓氏:韩
    姓氏祖宗:韩武子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唐叔虞之后裔。曲沃武公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小叔叔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韩厥7世孙建立韩国,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后,其宗室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韩姓,并大都聚居于颖川郡。
    2、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唐叔虞的后代。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儿子被称为晋侯。晋侯的后代毕万,曾被封在韩原。毕万的后代就用封邑为名“韩”作为姓氏。
    3、以国为姓。韩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是春秋时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虔。韩被秦灭后,韩国国君的后代,有的就以国名“韩”为姓。
    4、以少数民族的复姓改为韩姓。后魏,鲜卑族有二字姓“大汗”氏,孝文帝改革时,以“汗”与“韩”音相近,改单姓韩。
    5、以人名为姓。传说,上古时黄帝有子昌意,昌意生子韩流,其后有韩经,尧时为仙人,韩经之后遂为韩姓。
    姓氏郡望:
    1、颖川郡:秦王政时置郡,治所在阳翟。
    2、南阳郡: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置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市。
    姓氏堂号:
    “泣杖堂”:汉朝时候,韩伯愈最孝。一次他犯了过,母亲用拐杖打他,他的眼泪像下雨一样掉下来。母亲很奇怪地问:“我过去
    打你,你都是欢欢喜喜地接受,今天为什么掉泪呢?”伯愈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对母亲说:“娘呀!过去您打得疼,我知道母亲健康有力,所以喜欢;今天杖落在我身上,我一点儿感不到疼了,我知道母亲体力衰弱了,所以难过得掉泪。”
    “昌黎堂”: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河北昌黎人。他一生从事古文运动,反对骈体文的华而不实,主张恢复秦、汉时的散文体。历史上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姓堂号也为“颖川”、“南阳”。
    姓氏迁徙分布:
    秦灭韩,“尽其地为颖川郡”,并以韩国旧都阳翟为治所,此后,“颖川”便成为韩氏的发展繁衍中心。秦汉时期,韩氏播迁于今江苏、浙江、四川、山东、甘肃、河北、北京及北部一些地方。其中,韩襄王子孙韩王信于西汉初逃到匈奴,其子颓当、孙婴于汉文帝时归汉;西汉末年,颓当的玄孙韩骞,避王莽之乱,徙居南阳堵县。唐宪宗时,河南河阳人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是为韩氏入广东最早者。唐朝末年,河南固始韩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在福建安家落户,清代康熙年间,大陆韩氏已有迁入台湾者,此后,有的向海外发展,移居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及欧美一些国家。姓氏祖宗:韩武子。姓氏起源:1、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唐叔虞之后裔。曲沃武公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小叔叔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韩厥7世孙建立韩国,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后,其宗室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韩姓,并大都聚居于颖川郡。2、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唐叔虞的后代。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儿子被称为晋侯。晋侯的后代毕万,曾被封在韩原。毕万的后代就用封邑为名“韩”作为姓氏。3、以国为姓。韩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是春秋时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虔。韩被秦灭后,韩国国君的后代,有的就以国名“韩”为姓。4、以少数民族的复姓改为韩姓。后魏,鲜卑族有二字姓“大汗”氏,孝文帝改革时,以“汗”与“韩”音相近,改单姓韩。
    姓氏郡望:1、颖川郡:秦王政时置郡,治所在阳翟。2、南阳郡: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置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市。
    姓氏堂号:“泣杖堂”:汉朝时候,韩伯愈最孝。一次他犯了过,母亲用拐杖打他,他的眼泪像下雨一样掉下来。母亲很奇怪地问:“我过去
    打你,你都是欢欢喜喜地接受,今天为什么掉泪呢?”伯愈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对母亲说:“娘呀!过去您打得疼,我知道母亲健康有力,所以喜欢;今天杖落在我身上,我一点儿感不到疼了,我知道母亲体力衰弱了,所以难过得掉泪。”“昌黎堂”: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河北昌黎人。他一生从事古文运动,反对骈体文的华而不实,主张恢复秦、汉时的散文体。历史上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姓堂号也为“颖川”、“南阳”。
    姓氏迁徙分布:秦灭韩,“尽其地为颖川郡”,并以韩国旧都阳翟为治所,此后,“颖川”便成为韩氏的发展繁衍中心。秦汉时期,韩氏播迁于今江苏、浙江、四川、山东、甘肃、河北、北京及北部一些地方。其中,韩襄王子孙韩王信于西汉初逃到匈奴,其子颓当、孙婴于汉文帝时归汉;西汉末年,颓当的玄孙韩骞,避王莽之乱,徙居南阳堵县。唐宪宗时,河南河阳人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是为韩氏入广东最早者。唐朝末年,河南固始韩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在福建安家落户,清代康熙年间,大陆韩氏已有迁入台湾者,此后,有的向海外发展,移居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及欧美一些国家。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