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铸南岳

一、拓展阅读:古南岳之争

    
    古南岳之争
    千古南岳之争
    《周礼》云“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白虎通》又说“岳者”“功德也”。
    所以,“五岳”都是后代帝王级人物对以往于社稷有功德者的禅封,是远古山神崇拜与帝王巡狩相结合的产物,可以说“无封不成岳”。
    湖南衡山与安徽霍山两地争南岳也是围绕其“禅封”的历史而展开的。
    湖南衡山封岳的历史清淅可查。据《南岳十八高僧传》载:陈光大初年(公元567年),慧思和尚率徒开始在衡山建阁做为他的讲法、栖息之所。
    陈亡以后,驻守金陵的晋王杨广(后为隋炀帝)请衡山慧思大师的继承人惠日和尚去金陵说法,自称弟子。
    惠日和尚回到衡山后根据杨广的旨意将师父慧思所建的“阁”升建为“寺”,并当了主持。
    因为是“敕建”,故名“上封寺”,这大概是衡山封岳的开端(但也有人对此不信服,理由是慧思、惠日和尚奉信的是西方弗教,而南岳封神是道教)。
    可靠的文字记载唐初以后才开始建“南岳祠”,衡山从此佛道并存。
    唐天宝五年,唐玄宗封南岳真君为“司天王”,其庙制按王宫定制。
    宋大中祥符四年,宋真宗赵恒加封南岳司天王为“司天昭圣帝”,并题书“天下南岳”牌额。
    元至元二十三年,元世祖下诏重修南岳庙。
    至元二十八年,元世祖加封南岳神为“司天大化昭圣帝”。
    据说清康熙帝撰写过“重修南岳大庙碑记”,也算一次“禅封”吧。
    湖南衡山尽管多次“禅封”,唐代以后经多次重建、扩建殿宇参差,恢宏气派,香火极盛,且有“五岳独秀”之美喻,但可追究“南岳”的历史充其量1400余年。
    而且衡山之南岳还有一处“明伤”:《南岳志》明确记载:“开皇九年,诏定衡山为南岳,而废霍山为名山”。
    这就是说古南岳并不是在衡山而是在“霍山”。
    “霍山”在哪里?安徽学者认为“霍山”一名天柱山,一名潜山,就是指安徽安庆之霍山,至今仍沿袭着“霍山”县名。由于旧时霍山县后来分设为“霍山”和“潜山”两个县,以致这对“孪生兄弟”都在争“天柱山”地名和古南岳。
    当然安徽学者争古南岳也是有依据的,不是空穴来风。
    《史记·武帝本纪》和《史记·封禅书》有相同的记载: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广雅》云“天柱谓之霍山”;《太平寰宇记》载“霍山一名衡山,一名天柱山”。
    据清代《霍山县志》记载,县城以南25公里处旧时有南岳庙,相传为汉代帝王所封,西门至今尚存“汉帝勒封”四字。1936年,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大书法家于右任先生亲笔题写“小南岳”的匾额,以与湖南衡岳相区别。
    报载,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朱德、李德生、张劲夫、乔石、万里、、宋健、回良玉等同志都曾驻足过“小南岳”。
    近年经安徽省政府批准,正式建立“南岳风景区”。
    初一听,说汉武帝始封安徽天柱山为南岳是乎证据很充分。但反复研究,笔者发现其中也有不少让人产生疑惑的地方:
    其一、中国封岳远古有之,《尚书》中就有东、西、南、北“四岳”的说法,只是“五岳”之说始于东周(见《周礼·大宗伯·大司乐》)。《尚书·尧典》载:“(舜)受终于文祖,肆类于上帝……觐四岳……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岳”。这就是说南岳属古四岳之一,在唐虞时代早已有之,并不是始于汉代。
    其二,成书于战国的《尔雅·释山》载五岳名山“霍山为南岳”(东晋人郭璞注“霍山指天柱山”);但同一文宪的开头又说“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郭璞在“江南衡”后又注“衡山为南岳”。
    “南岳衡”三字已把南岳锁定在长江以南,只是一山有两名而已。
    《尔雅》为中国最早训诂类著作,堪称古代的《中华字典》,具有相当权威性。再者许多战国以来“星野”资料如《星经》、《春秋元命苞》、《开元占经》都说古南岳对应天上二十八宿之一的“轸”宿,而“轸”又对应荆州之南楚,说明古南岳也不在古属扬州的安徽,而是在荆州之南楚。
    其三,《史记》说汉武帝“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一语,只是说汉武帝登临过号曰“南岳”的天柱山,并没有说他封岳过此山。这就是说在汉武帝之前天柱山之南岳已经存在。
    综合分析以上问题,只能一种可能:那就是在长江以南的古荆州南楚之地还有更古老的南岳山,而且这山也称作“天柱山”、“霍山”和“衡山”或与这些古地名有“裙带关系”。按照这样的思路和条件,笔者果然找到这样一个地方,这就是黔东南天柱县境内的金凤山。
    (稿源:怀化新闻网《边城晚报》作者:阳国胜编辑:邓志义 2007、08、08)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