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疼谁知道之春秋风雨改

谁疼谁知道——多少春秋风雨改(十六)

    
    第一次发生内盗/p
    /p
    始料不及,本来签订的租赁合同只维持了半年,因为28个人已经容纳不下在现有的车间了。/p
    /p
    学校后勤处负责人因为没得到我的好处,以合同违约为由,堵住学校大门,大有与我们殊死一战、同归于尽的气势,无奈,我只得招呼表弟带来他们厮混的几个混社会的小兄弟,结果,这位负责人开大门的速度堪比迎接上级领导。/p
    /p
    你看看,就是有那么些人,手里有点小权,他不使绝了好像就对不起自己似得。但是,往往这种人会高几率的遇到难堪。/p
    /p
    新搬的工厂位于一个不景气的农贸市场的三层上,价格便宜且独立房间多,我一口气租下15间,合计有400多平米,可以有独立的设计室和样品间了,随着搬迁的落定,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了。/p
    /p
    我的工人由外地打工妹和本地退休工人两部分组成,工资待遇基本持平,因为,打工妹是包吃住的,但体力、技术和效率较高;本地的退休工人数量与打工妹也是不分上下,渐渐的,随着生产量的不断加大,加班加点也越来越频繁。/p
    /p
    当时,我实行的工资发放制度是保密制的,目的就是针对表现较好的员工可以增发一些奖励。我三令五申,员工之间不得互相询问透漏工资数额,可是就有那么个好事的老太太,不顾别人的反感,竟然从人家的口袋里掏出信封一看究竟,看到比自己多出了80元,竟然也不是平时踩着点就急匆匆要回家做饭的表现了,一屁股坐到办公室,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开始抱怨,无理取闹仅仅是户口所在地不同造成的心理失衡。/p
    /p
    为了杀一儆百,她为自己的触电付出了被开除的代价,此后,消停许多,但问题暗涌。/p
    /p
    帮我记账的同学结婚了,单位工作调整,也不能继续帮我了,招来一个戴眼镜貌似江小青的女人。像我当时的小工厂,本来会计工作就不多,因此,她在上班时间买菜、摘菜、洗菜我都忍了,可是,从她的身上让我看到了管理不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么简单。也许,她看透了我的青涩,以为吃定我了。/p
    /p
    /p
    /p
    何谓漏洞?就是被验证过且事实证明是有机可乘的地方。/p
    /p
    一次盘存,我无意间走到仓库,看家她正和一个年纪较大的本地员工在窃窃私语、鬼鬼祟祟,疑似做贼心虚。/p
    /p
    我在下班后亲自连夜查对,发现一种花布多了20多米,我于第二天找到楼下为我提供这种花布的老板娘,一对账果然她少计了一笔30米的供货记录。/p
    /p
    监守自盗是性质问题了,人品出了问题,其他的就免谈了,就这样“江小青”灰溜溜的被开走了,一个好工人也因为贪图小便宜灰头土脸的回家了。/p
    /p
    后来,“江小青”竟然厚颜无耻的翻版我们的产品,并以价格优势来抢夺我们合作已久的水族馆客户。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让她随她娘去吧,真正的江小青祸国殃民的滔天罪行不也没判死刑?那时,毕竟我的商标虽已注册但还未被保护。这位老女人,让我充分体会到“人无耻则无敌”的意境。/p
    /p
    管理,顾名思义,管是自上而下的,理是自下而上的,就像两只手相互配合才会达到默契的效果。我到处搜集企业的管理制度范本,夜以继日的研究、摘抄,终于在没经过职工讨论的情况下就开始实施了第一份管理制度。/p
    /p
    其实每一种管理方法,如果运用适当,都会行之有效,就怕断章取义或者残缺不全,那样,实施起来就会跑偏、走样,再加上本身没有管理经验就会朝令夕改,使的员工们无所适从,亦或者抵制对策多多;/p
    /p
    在以后的几年里,虽然我们的管理制度在不断改编,但始终不够切合实际,究其原因就在于: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没有建立在与现存法律规范、相关规定的基础上,不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不符合大多数员工的意愿和承受力,有闭门造车、一厢情愿、不合情理之嫌,导致实行失败;还有就是管理制度的完整性欠缺,管理制度的可行性不妥,管理制度的人性化缺失,管理制度的执行力欠佳等等。/p
    /p
    综上所述,我总结出:管理制度不易复杂,适合企业本身就好,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制度,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实际情况来修正管理制度,因此,做老板的也不必急于求成,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制度是人来制定的,也要靠人来执行它,最终实现它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大多数员工能够认可、遵循它。/p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