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和黄老学说(二)/p
现今社会,我们一谈及道家就会想到道士,其实是对道家思想和道的一种谬误。道家思想是植根于中华大地上的本源思想,它的起源很早,最早追溯到上古时期。/p
到了春秋时,老子担任周王室的“图书馆馆长”后,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注《道德经》,标志着道家思想正式成型,春秋时期,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学术摆脱了理想主义的窠臼,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在此基础上,黄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张,不但解决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问题,还为道家治世开辟了道路。战国时,在稷下学宫黄老学派的推动下,黄老学说在齐国大行其道,而在战国后期,几个诸侯国握有统治权的法家人物,也颇多学习黄老,如韩国的申不害和韩非等等,都以其学归本于黄老。/p
汉初,由于秦朝的苛政和连年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巩固刚刚建立的封建政权。这时,刘邦要陆贾总结秦亡的教训,作为借鉴。陆贾根据黄老思想,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p
黄老思想在这个时候受到政治社会的重视,从皇帝到丞相无不尊崇。这时政治社会侧重于黄老的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垂拱而治。其重点在于从统治术的角度来利用黄老学说。/p
而黄老学说也很好的完成了它的使命,在汉高祖刘邦“约法省禁”举措下,汉文帝、景帝“轻徭薄赋”、“约法省刑”,短短几十年后,使一个皇帝都凑不齐四匹纯色马的国家,发展成为“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作”的强盛国家。/p
但是,也是到了汉景帝后期,建立在天子、诸侯和军功阶层三权分立、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的基础上的黄老学说,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诸侯势力大大削弱、军功阶层也是一代不如一代的情况下,失去了其立论的基础。/p
权力膨胀起来的皇帝,再也无法容忍黄老道家“清静自然”的约束,于是,主张尊君隆礼的儒家思想在吸取了黄老学说有益的理论后,取代了“清静自然”的道家思想,成为了国家的正统思想。这样的局面此后延续了将近两千年。/p
当然,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成为了国家的正统思想后,黄老道家思想并没有完全消失。大多数时候,统治者像汉宣帝说的那样,是“霸王道杂用之”。即有时是“外儒内法”,有时是“外用儒术,内用黄老”,每当君权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部分限制时,黄老道家就会复活,并带来经济文化上的繁荣(因为统治者的无为而治仅限于经济和文化),像“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熙盛世”,以及两宋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今改革开放的成就,都与黄老思想有密切关系,因此民间有“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的说法。/p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