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p
要说这杨终要进太学,父亲能帮的忙其实也就是打个招呼,父亲也没必要为了这事,驳了超叔叔这个面子,毕竟他还要让超叔叔办事,而且太学可不是我们家族学,那是光武皇帝在中兴之后立的国学,也并不是父亲打个招呼就能进去的,想进那里那是要经过严格的考试的,当然,要是连个推荐的人都没有,那连考试的机会都没有,但是归根到底,能不能进太学那最后还是要看杨终的学问的。/p
想到这里,父亲也就没再推脱,而是笑骂了一句:“嘿,你小子!”后,跟超叔叔谈起了我的事情。/p
“这事必须办啊!”超叔叔见父亲应允,他办我的事情自然是没说的。/p
父亲这个时候也已经停下射箭的动作,在超叔叔的招呼下,杨终也走了过来,三个人就这么聊了起来。/p
还没聊几句,福伯却走了过来,给父亲作了个揖,看了看,想了想,似乎没什么不方便的才开口说到:“少爷,刚才那人我查到了。”/p
“嗯?”父亲一愣,想起了刚才的事情,福伯是去查那个没礼貌的人去了。/p
“哦,那人是……”父亲问到。/p
“回禀少爷,那人名字叫张陵,现在暂时住在族学里的,等着这次太学招新的。”福伯说到。/p
“嗯?我爹的客人?还是等着太学招新的?”父亲先是一愣,然后有些古怪的看着超叔叔。/p
“哎,这事跟我没关系啊,我不认识!”超叔叔那是多机灵个人,赶紧说到。/p
福伯却在此时上前两步贴着父亲的耳朵说到:“这位张陵是老爷的客人,据说是当年那位神人的高足。”/p
“哦~”父亲表示明白了:“这太学招新啊……”/p
父亲很有深意的说了这么半句话,就停了下来。/p
他不说了,超叔叔也不再提这件事,而是将话题转移了出去,又是聊了一会儿,父亲带着我回到了自己的庭院。/p
本来给太学推荐一个学生,像父亲这样的皇亲也就是写一封帛书,然后让被推荐的那位学生带去就可以。但是今次,父亲还真来了兴致想要去看一看了。/p
为什么他来了兴致呢?除了以上的两位让他感兴趣的入学者,这还要从窦林小叔叔那里说起。这太学开学啊,是定在十天以后的,可是最近的七、八天里,父亲算是依然正常的上下班,而小叔叔窦林却好像变得很忙,碰到他的时候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p
母亲有一次就十分的好奇,找到小婶婶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新皇帝要在太学招新的那一天要重新开经筵了。说起这经筵,其实就是经学筵席的简称,既然叫做经学筵席,那讲的当然是“经”。而这“经”就是先秦时代诸子百家的代表之作,比如法家的《韩非子》、儒家的《论语》等,经筵制度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存在,是为了帮助皇帝寻找治国之道而设立,具体的哪位皇帝开始设立倒是不太清楚了,反正不是汉惠帝就是汉文帝,后来虽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废止了一段时间,到了汉宣帝时又再次恢复了,汉宣帝有名的一句就是:“治国之道当以霸王道杂之”。/p
到了中兴之后,光武皇帝更将其作为一种收拢帝国上层知识分子思想的手段。在太学建立后,不定时的开启经筵,以讨论治国的思想。经过几百年的讨论与辩驳,经过不断的研习和融合,到了光武帝后期,经筵上所讲的“经”,最主要的已经是黄老之学和儒学两种,而儒学自己内部又分成了两种,也就是所谓的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p
这次呢,是新皇帝登基以后第一次开经筵,本意就是新皇帝新气象,自然要深入的探讨一下新的治国理政的根本思想问题。顺便新皇帝也看一下当代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动态,为自己接下来的施政提供参考。对于此次经筵,皇帝那是相当的重视,并且已经在朝会上明确说明自己要亲自参加,他这一亲自参加,这规模肯定小不了。所以身为治安官的城门校尉忙碌一些也是合乎情理的。/p
“但是窦林不是北城的城门校尉么?太学可是在南城啊。”母亲回到自己的家里,在吃饭的时候问父亲到。/p
“这东西谁知道呢。也许人家衙门里就这么调换的呗。”父亲哼哈的答应着,倒是想起杨终的事情来,觉得这又是一个热闹,可以去看一下,然后问母亲到:“新皇帝第一次经筵,去看看?”/p
“可以么?”母亲被他说的来了兴致。/p
“那有什么不可以的。”父亲宠溺的说到:“皇帝听经的时候,不是有一个屏风么,你跟皇帝说一下,你就在屏风后面,不就得了。正好,你去了,咱们也能一起商量一下宪儿师傅的事情,这事我都跟班固说了,他说帮着找,可是要你满意,还得你自己去不是。”/p
“嗯。”母亲想了想,事是这么个事,但是一个女人家进太学里“参观”,说到底她还是不放心,但是又想去,最终她决定明天去宫里一趟问问(撺掇)太后或者是皇后,要是她们其中一个去,那她就跟着去,这样就都没什么了。/p
打定主意,第二天,母亲带着我就进宫给阴太后去“请安”了。/p
再次进入皇宫,除了却非殿还挂着白布,皇宫内部其他地方已经恢复了原来的模样。/p
至于却非殿,明帝舅舅也不打算再在那里办公了,他将他的办公场所改在了崇德殿。这崇德殿当然也在宫城的中轴线上。但是已经不是第一个大殿了,而是第二个大殿,我和母亲也就没经过那里,而是从原来的却非殿旁边绕去了太后住的地方兰台。/p
是的,是太后住的地方,原来阴太后可不是住在这里的,而是住在东侧的宣德殿,现在她已经是太后了,她选择了远离朝政的、整个皇宫里风景最美的兰台。/p
我和母亲到了兰台的时候已经是午后了,一个女官坐在一张条案前弹着轻柔的小调,老太后正精神奕奕的摆弄着她新添置的花草,而她旁边还有四、五个少女在一旁伺候着。/p
见到我们俩来了,老太太放下手中的活计,嘱咐了旁边少女几句,然后,走回自己的正座,坐了下来,带着微笑先看了看我:“宪儿好像又长高了呢。”/p
“外祖母好!”我赶紧的跑了两步上前,跪在地上磕了一个头。/p
“嗯。好!”老太后点了点头,见我没叫太后倒是显得很亲近,示意我过去坐她身边。/p
我看了看母亲,母亲微微的点了一下头。我也就慢慢的,稳稳的走了过去,坐在了老太后的身边。/p
老太后抚摸着我的头:“皇后刚走,你要是早来那么一会儿啊,还能见到她呢。”/p
“婶婶,我是来看您的。她们走不走的,有什么关系。”母亲说完也没见外,自己找了一个靠近太后的条案坐了下来,有一句没一句的陪太后聊了起来。主要说的当然是让老太太开心,新皇帝英明神武之类的话,当然母亲也没忘了自己来的目的,三转两转的就开始撺掇起老太太去看经筵。/p
聊的正开心,老太太也没多想,只是说自己看了太多次了,这次她就不去了。但是她会让皇后跟着去,还说,到时候让母亲也跟着去,长长见识。/p
母亲这目的一下就达到了,心里当然高兴,这话匣子也就算打开了。东家长,西家短的跟老太太说起来就没完了,而今天老太太兴致也高,俩人聊的投机,倒是我都趴在老太太身边的条案上已经睡着了。/p
这转眼就到了晚上,太后就说了,让母亲吃了饭再走。其实就是老太太太孤单了,还想跟人聊一会儿,而她身边能聊天的人真的是太少了。/p
母亲自然明白老太太的心思,那就陪着聊呗,自己也没什么事情,没准聊着聊着还能有什么好事呢,反正自己家离着也不远,而且这皇宫算是她娘家,就是今晚都不回去了也没什么。于是她也没推辞,只是吩咐跟来的家人让通报一声,说太后留我们娘俩吃饭了。要知道对于外人,这可算是一种恩典,那是要有人来皇城门口叩谢的,当然对于像我们这种“自己家人”就另说了。/p
阴太后本身节俭,而节俭的人,吃的欲望就不大,所以即便是现在已经是太后,天子之母,举国共养,她的饭菜也并不是很多,今天这一顿也就八个小炒,比我在自己家吃饭时还少两道,但是味道确实是宫中的御厨做的更好,我吃的也是很开心,一小碗饭转眼就吃完了。狼吞虎咽的样子还让老太太好一顿笑话,又给这宁静的宫殿里增添了不少的乐趣。/p
就在这其乐融融、温情的时刻,一名宫女飞快的跑了进来:“报,太后,皇帝陛下来了!”/p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