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红楼修文物

417.第417章

    
    欢迎进入前情回顾环节, 寻找隐藏的彩蛋,发现新惊喜!  杨掌柜在一旁看着石咏这样,忍不住心里暗笑, 以为这石咏毕竟年轻,手上的活计再巧妙,见过的世面到底有限。他一扯石咏的衣袖,两人一道,先在门房等候通传, 随后有人引着,杨镜锌在前,石咏在后, 两人沿廊庑入内, 穿过一进院子,来到一座翼楼跟前。前来接引的人就先退下去了,杨镜锌与石咏就只屏声静气地在翼楼门口候着。
    也不知过了多久,里面出来人请杨石两人进去。石咏不敢明目张胆地东张西望,只能用余光瞅瞅, 见这翼楼里陈设简单,有案有架, 架上磊着满满的书本子,看着是个外书房模样。除了陈设以外, 这书房里还隐隐约约有一股淡淡的檀香, 叫人闻了, 心里的燥气渐渐去了不少。
    跨门槛进了内室, 杨镜锌先翻下衣袖,给立在室中的人打了个千儿。他余光一瞟石咏,眼角登时一跳——石咏在他斜后方,竟然双手抱拳高拱,打算作个揖。
    杨镜锌登时就慌了。
    他万万没想到石咏竟然于礼节之上一窍不通,赶紧往身后丢了个眼色。石咏瞥瞥他,这才有样学样地屈了右膝,垂手躬身,口中含含糊糊地跟着道了一句“请王爷大安。”
    对面的人登时冷哼了一声。
    天气原本就热,杨镜锌这一吓,更是急出了一头的汗——要知道,对面可是出了名的冷面王,为人冷面冷心,于礼数上又是极为端严挑剔的。
    对杨掌柜而言,石咏是他带来的人,虽说不过是个籍籍无名的小子,雍亲王不喜便罢了,可万一迁怒到他杨镜锌的头上就大事不妙了。
    而对石咏而言,他行这个“打千”礼下去,多少也经历了一番心理活动——作揖是自然而然的头一反应,毕竟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的观念早已渗入他的血液;而改行“打千”礼则是对历史与人生的妥协,石咏只在心里默念看在您年纪比较大的份儿上……
    雍亲王胤禛,今年刚满三十五岁。
    他还从未见过石咏这样呆气横溢的少年,来到自己面前,竟然双手一拱,打算作个揖。
    若依胤禛的脾气,岂有不吹胡子瞪眼的?
    可再一想,石咏于雍亲王府,既非奴役,又非客卿,石咏身上又没有官职品级,是个普通旗人少年。“打千”礼原本是下对上、仆对主的请安礼节,石咏唯一可以论起错处的,就是他年纪小些,又是个草民——
    可既然是个年纪轻轻的小人物,又……有什么好计较的?
    想到这里,胤禛当即收了怒气,语气里不带半点情绪“你是石宏武的侄子?”
    石咏见提及家里尊长,当即恭恭敬敬地低着头,双手垂在身体两侧,点头应“是”。
    胤禛便觉舒服了点儿,点着头说“你们这一家子,亮工曾经向本王提起过。”
    “亮工”是年羹尧的字。石咏曾听母亲说过,二叔石宏武与年羹尧有同袍之谊。只没想到过年羹尧竟然向雍亲王提过他们这一家子。石咏想起雍亲王和这位年大将军的关系,心里登时喜忧参半。
    “年轻人,须得耐得住性子,慢慢磨练,不要急!”
    胤禛板着脸,教训了一句。只不过这一句没头没脑的,石咏也莫名其妙,不知他“急”什么了。只是他认为对方说的没错,当即又应了一句“是,”想想又补了半句,“小人谢谢王爷的教诲!”口气十分诚挚。
    胤禛原本胸腔里还有半口闷气的,见他乖觉,这气也平了,当即一转身,指着桌上一只锦盒,问“将这对碗送去十三弟府上,知道该说些什么吗?”
    石咏见桌上一只锦盒里,盛着一对甜白釉的碗。这对碗的器型优雅而简洁,然而碗身上各自有金线正用力蜿蜒,为略显平庸的瓷碗平添一副生气。
    正是他亲手补起的那一对。
    听了雍亲王的话,石咏忍不住吃惊,竟尔抬起头,双眼直视胤禛。
    他倒真没想到,胤禛要他费这许多功夫,以“金缮”之法修起的这对碗,竟然是要拿去送去给十三阿哥胤祥的。
    一时间石咏脑海里念头纷至沓来,甚至没意识到自己正盯着雍亲王发呆。他只觉得对方眼里平静无波,甚至隐隐约约地带着些悲悯……他一时联想到十三阿哥那起起伏伏的人生遭遇,心头一震——
    他明白了!
    石咏全然不知直视位尊之人是极其失礼的事儿,他在认真思索之际也完全想不到这些,只是他此刻双眼略有些发热,没想到眼前这位四阿哥与十三阿哥手足情深,寻工匠补这一对碗,竟然是这个用意。
    石咏当即低头,认真地躬了躬身,点头应道“小人明白!”
    胤禛则没有计较他的失礼。
    他也没想到这样年纪的一名小小工匠,竟然有这份胆子,直视于他。这位雍亲王在这个岁数上,与天斗与人斗与兄弟斗,也斗了有十几年了,识人自有他的一套本事。他只见石咏的目光干净而澄澈,听了的他的话,石咏原本还透着些疑惑,却忽然精光大盛,隐隐地显得有些动容——胤禛便知石咏是真的明白了。
    难得这小子,虽然礼数上还差得老远,又没怎么经过事儿,心思单纯得像是一张白纸,然而人情上也不算是太木楞。
    雍亲王忍不住偏头,又瞥了瞥锦盒里装着的那对甜白釉的碗他当初收到这对补好的碗,就知道补碗的人决计是个能静下心、专心致志的人,现在一见,虽说大抵如他所料,可也没想到,竟也是如此年轻单纯直白的一个少年。
    石咏可不知道对面这位亲王殿下心里已经送了他“傻白甜”的三字考语,他只听对方冷着嗓音说“那便去吧!”
    石咏如蒙大赦,应了声,正要出去。
    却见杨镜锌上前,将雍亲王案上那只锦盒收了,小心翼翼地捧在胸前,道了“告退”,给石咏使个眼色,两人一起,准备从这外书房里退出去。
    胤禛却又补了一句“十六弟随扈去了,内务府的差事,你不要急!”
    石咏一听,心里有点发毛。当日十六阿哥在松竹斋里随口一句,说点他去内务府当差,雍亲王竟然也知道了,可见这一位的耳目,简直灵敏周密至极。好在目前这位对自己没有恶意,石咏赶紧又恭敬谢了对方,这才随着杨镜锌退了出来。杨掌柜来到翼楼外面,吁了一口气,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小声叹道“石兄弟,你今日可要将老哥哥给吓死了。”
    话虽如此,今日的事情却还未完。
    杨掌柜将那只锦盒小心翼翼地用锦布包了用手托着,两人不敢再骑马颠簸了,于是在烈日下牵着马步行向南,来到金鱼胡同,寻到十三阿哥府邸,登门求见。府里管事听说是雍亲王使人送了东西进来,不敢怠慢,径直往里迎,说“我们爷腿脚有些不便利,烦劳两位随我去后院相见。”
    位于金鱼胡同的十三阿哥府邸,如今还只是个无爵阿哥府,只与一般官员府邸规制差不多,格局也与雍亲王府天差地别,不可同日而语。
    进了两进院子之后,管事忽然一扬手,说“两位且请回避,让府里女眷先行离开。”
    石咏赶紧低下头,缩在杨掌柜身后。只听不远处偶有环佩轻响,甚至鼻端能闻到细细的脂粉香气,然而整整一队人从此处经过,却俱个敛声屏气,没弄出半点动静。
    赵龄石吓得魂不附体,一转身,才发现是个从未见过的半大少年,他怕个球?
    赵龄石这样一想,手下一使劲,将老爷子几根手指掰开,伸脚一踹,赵德裕哼都没哼一声就歪倒在一旁。赵龄石抱着箱子夺路而逃。
    在这当儿,石咏哪里还顾得上追赵龄石,他赶紧过来查看赵老爷子的情形。赵龄石便从他身边越过,只听屋外“咚咚咚”急促的脚步声,想必是抱着箱子逃之夭夭了。
    石咏去检视赵老爷子的状况,只见他半边身子僵硬,瘫软在地面上,仰着脖子,喘着粗气,却盯着他屋里卧榻犄角上搁着的一只半旧的藤箱子,脸上似笑非笑,眼里露出的,不知是得意还是悲凉。
    石咏见了老人家这副情形,哪里还顾得上别的,赶紧将赵老爷子扶起来,抱到榻上去,自己赶紧冲下楼去,找山西会馆的伙计帮忙,去请大夫。
    “这位小哥……”
    会馆的伙计还没闹清是怎么回事,扭头向自家掌柜看过去。
    “是是是……赵老爷子吗?”掌柜的听说,脸色难看,连口中都结巴起来。
    石咏一问,这才晓得,原来这赵龄石竟然已经事先结清了两间房钱——他这是,夺了钱财,将自家患病了的老爹遗弃在了山西会馆?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的?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石咏还顾不上生气,会馆的伙计已经为难地冲石咏一摊手,说“若是付不了诊金,这……这会馆没法儿帮忙请大夫呀?”
    石咏一挑眉,问“你们会馆难道不该顾着同乡之谊,帮扶一把么?”
    在他想象之中,会馆中就该这样,同乡之间,相互帮扶。没想到现实却是另一番情形。
    掌柜的听见这话,淡淡地说“就算是帮扶,也不能是我们这些替人当差跑腿的说了算。若是没诊金,那就先等等吧!”
    石咏知道他的意思,等到会馆里哪位山西同乡出来,见到赵老爷子的惨状,起了怜悯之心,应下了帮老爷子付诊金,伙计才会出去请大夫。毕竟会馆没有自己白贴钱的道理。
    石咏无奈,伸手往怀里摸了摸,掏出一锭,“啪”的一声拍在柜台上,说“老爷子的房钱、诊金、药钱,都给我记在账上……唉,唉,唉,你别啃啊!”
    此前石咏曾经在武皇的宝镜提过这事儿,宝镜没说什么,只是冷笑几声,大约觉得这事儿又龌龊又幼稚,实在不值得一提。石咏问它意见,宝镜也没多说,只告诉他,要么,就冷心冷眼,袖手旁观;要帮,就干脆不要计较,付出所有。
    于是石咏这回真的付出所有了。母亲石大娘交给他,让他帮忙置办给十五福晋添妆的礼品的那锭金子,此刻被他拿出来,拍在会馆的柜台上。
    这金光灿灿的,掌柜和伙计难免两眼放光,掌柜的伸手掂了掂份量,已经笑开了花,也不知是不是习惯使然,竟然凑上去,打算在金锭子上留下个牙印儿做纪念,被石咏赶紧拦住。
    但这锭金子一亮相,这山西会馆里上上下下的脸色立即不同。石咏简直觉得他就像是后世文学作品里描绘的,手里持着百万钞票的那种人。即便此刻这锭金子还在他手里,他却立即能使唤得动人了,伙计立即出门去请大夫了,掌柜也不再管石咏叫“小哥”,而该喊“小爷”了……
    石咏却不跟他们多啰嗦,自己回到楼上去照看赵老爷子。
    这会儿老爷子稍许缓过来一些,眼神稍许有些灵活,瘫在卧榻上喘气。他半边身子僵硬,不听使唤,此前挣了命与儿子抢夺那只红漆箱子,如今另外半边摔了一跤之后也不怎么灵光了,只剩一点儿力气,无言盯着石咏,右手食指指着怀里。
    石咏伸手探探,竟然从老人家怀里取出一卷拓片来。他只扫了两眼,就知道这是那只“南朝鼎”鼎身上铭文的拓片。
    老人家见到,伸手牢牢握在手里,却像是安了心似的,轻轻阖上双眼。
    门外伙计敲门“石小爷,大夫到了!”
    自此,石咏便临时过上了一段侍候病人的生活。
    每天清晨,他送弟弟石喻上学之后,就赶去山西会馆,提赵老爷子擦身换洗,喂饭喂药。每天中午之后,会馆帮忙过来给赵老爷子诊病的大夫会过来,给老爷子行动不便的半边身子针灸。到了傍晚,石咏则看着老爷子上榻歇下,这才离开去接弟弟下学。而晚间看护老爷子的事儿,就只能交给会馆的伙计了。
    刚开始的时候,赵老爷子手足僵硬,不能说话,望着石咏的眼光始终都愤愤然,带着一腔的敌意。
    然而石咏却始终坦坦荡荡的,他又不图老爷子什么,老爷子就算有敌意,他又有什么好在乎的?
    然而看久了石咏才发觉,赵老爷子如今看什么人都是一脸的敌意,可能确实被亲儿子的所作所为伤透了心。时日久了,石咏悉心照顾,从不求半点回报。赵老爷子看石咏的眼光,这才渐渐柔和下来。
    石咏之所以对赵老爷子伸出援手,是觉得赵老爷子的性子和自己的很像真即是真,假即是假,眼里揉不得砂子。只可惜,有这样一副性子,若是完全不懂得变通,在这个时空里便寸步难行。
    他始终记得宝镜说的,要么冷下心肠,一点儿都不沾,既然沾了,就尽一切所能,帮到底。因此石咏并不计较赵老爷子的敌意,只管悉心照料,盼着老爷子能早日恢复健康,再说其他。
    那锭金子他不敢兑开,生怕这锭金子兑成银子之后,就失去了那等金光灿灿的威慑力。
    至于替母亲买礼物给十五福晋添妆的事儿,石咏已经不再上心,他甚至有点儿想干脆自己写几个大字,裱糊了给永顺胡同送去算了。在他心中,人情走礼和帮扶救急,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然而随着天气越来越凉,白昼越来越短,赵老爷子这边,情况终于渐渐好转起来。
    这天石咏赶到山西会馆,进门的时候掌柜和伙计都对他和颜悦色,点头哈腰。石咏便觉得奇怪。待他上楼,见到赵老爷子已经自己换了件马褂,手中扶着一柄颜色鲜亮的红木拐杖,正自正襟危坐,坐在床沿儿上。
    “老爷子,这柄拐棍儿,握着还合适么?”
    伙计从石咏背后探个头,问赵德裕。
    赵老爷子颤巍巍地扶着拐棍儿,站起身,拄着走了几步,觉得颇为合适,慢慢点了点头,伸手指着石咏对那伙计说“记他账上!”
    那伙计欢快地“唉”了一声,转身就跑。
    石咏听了这话一肚子郁闷这叫什么事儿!
    然而他想了想,自己又转过来赵老爷子小中风一回,半边身子都不大利索,恐怕下半辈子都少不了用拐杖了。既然是以后常常要用的东西,那就该干脆置办一件好一点儿的。
    只是算在他账上么……算了!石咏想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
    于是他问了两句赵老爷子的身体状况,转而又问“老爷子,您看您之后的打算,这是想要回乡么?”
    这位老爷子,被奸商所骗,官府所欺,亲子所弃,若是不回乡,留在京里还有什么活路么?
    赵老爷子却两眼放光,冲石咏一伸手,问“你身上有多少现钱,都给我?”
    “就是漆树割出来的漆啊!”石咏抱着一线希望问。
    “哦,你问大漆啊!”店主摇摇头,干净利落地回答,“没有!”
    “那,那……谢了啊!”
    石咏失望不已,他已经一连问过这条街上十一间店铺了,都没有。
    也可能是他一向喜欢自我安慰自我鼓励,石咏对自己说也不能算是一点儿收获都没有,好歹知道了生漆在这个世界里叫“大漆”么。
    走到铺子外面,石咏总觉得街坊邻里都在打量他。石咏连忙在脸上堆了笑容,冲周围人点头笑笑,在心中默念刚到这个世界两三天,希望大家能对我多多关照。
    只是这话他不敢明着说出来,说出来,保不齐就被人当个妖怪在火上烤了。
    石咏已经打听过,眼下正是康熙五十一年春天,街面上的人服饰打扮也印证了这一点。石咏只顾着留意旁人的衣着,甚至走路的姿势,没曾想被他打量的人不乐意了,“哼”的一声,一甩袖子就走。留下石咏一个,继续冲旁人微微笑着。
    “看看,那就是红线胡同石家那个呆子!”
    背后冷不丁冒出一句,石咏转头去看,却辨不出什么人在说话,倒是好些人都瞧着他。
    “就是前阵子摔到脑袋傻了的那个?”
    石咏刚一转身,耳边又擦到一句。这回他索性不回头了,听听街谈巷议,也能算是一种有效的信息获取方式吧!
    “不是摔傻的,石呆子生来就呆里呆气的,偏生石大娘总还总纵着他,由着他败家!”
    石咏忍不住挠头——败家这回事儿啊,可能……还真的不能怪前身。
    “咏哥儿,”刚才那间铺子的店主大叔突然撂下手中的活计走了出来,“你要找大漆做什么?”
    石咏又惊又喜,赶紧将手里一个小包袱提起来,解开给那店主看。
    “这个瓷碗是我失手打的,我想用点儿生漆……不,大漆,把它给补起来。”
    店主接过石咏手中两三片碎瓷片,随手翻过来就看碗底的款识。
    “……成化年制——”
    店主念了一遍,自动省略六字横款最前面的“大明”两个字,翻来覆去看了看,叹息一声,说“成窑的碗啊,咏哥儿,你这说打了就打了,这……可确实挺败家的!”
    石咏挠挠后脑,颇不好意思地笑,心想,这都是穿越的锅啊……
    事情还要说到石咏刚刚“穿”来的那天。
    他才刚一睁眼,就看到一位三四十岁的妇人托着一碗药汁,立在他面前,眼中盈盈含泪,低声轻呼“咏哥儿,咏哥儿,喝药了!”
    石咏接过碗,二话不说,先将碗里不知什么液体尽数都折在边上一只瓷壶里,随即赶紧用衣袖将那只碗仔仔细细地都擦干净了,托在手里端详——
    这是一只青花碗,碗底款识是六个字,楷书的“大明成化年制”,款识字体规整,法度严谨,再看碗身釉面,只见胎底匀净洁白,釉面莹润如脂,青花则蓝中泛青,没有铁锈斑,整体显得淡雅柔和——一切特征,都指向这是一件成化年间的瓷器精品,成窑青花。
    可是石咏却不能不起疑,这只青花碗若真是成窑的,也显得太新,太年轻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