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他们都在谈论道德,一直以来他们都在化身道德谈论道德。面向他者时,他们就是道德的标尺;面向自己时,他们则完成道德超越,将道德抛在身后,甚至不屑于道德;要不就用一具道德的尸体来恶心人。
自然,我明白,多年后,你完成逻辑的最后一环:面向自我的灵魂和良知。他们不会明白的,围绕现代性的人们将逻辑、理性为标志的思想、事物置于灵魂和良知之上,最终导致自我为逻辑、理性带来的僵硬所囚困。想想霍金为什么开始谈论人类的命运、环境、资源、关爱,他在走向山顶的过程中,看见完成自我拼图的最后一部分。我们感兴趣的是海德格尔的小木屋里究竟发生了什么?短暂朝向东方后又迅速扭头,我很想知道假如他当初读的不是《道德经》,而是《金刚经》、《楞严经》、《楞伽经》、《华严经》之类的,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形呢?我希望看见它们交融后的效果。尽管,在文字之上,我们总能看见类似情形。似乎远了,好吧!回到道德秩序之下,回到人。
而那些以生存为名,永远为生存而生存者,须知:生存是一个个体存在的重要条件,但绝非存在的第一要义。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欺骗性的假象:我们必须生存、生活得很好了,才将有可能进行道德思考,才将有精神世界的一切。那“好”又是怎样度量呢?以此为由,守候着身体的城堡,堕落地维持着身体的经营。这种思想里隐藏着一种可怕的内容:即我们只需要活着就行、活着就好!直接略去活着的过程和活着之上的一切。反之,我们将看见我们因“只为活着”而贪婪地呼吸着一大片被人歪曲“活着”本意的精神雾霾。
我很想去设想,你在完成自我建设后的看见,如:维特根斯坦在无数条道路中穿过一座城市后的想法,跟过河一样吗?当我读到这一段时,叹息不已,何其相似啊!你选择你的路,在众多条的道路中,广义的通达并不指向具体的一个你,而你在其中。
那么,今天我来到维特根斯坦的山村,怀着相似的梦想或者只是在完成一次逃离后的寻求,寻求一种对过去彻底的告别,而不是为了与元亮相叙东篱。是的,我们都需要在一个新的出发点的环境参考来审视自己。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