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宋朝

第四十七章 被皇帝耽搁的天才词人(六)

    [] 最快更新!无广告!
    【徐铉的天真】
    听到刘澄背叛的消息,多年信任的一个人,居然如此险恶——想他当初将家财全部运往润州,那时应该就有叛国的念头了,可自己居然什么都不知道。李煜那天真可爱的小心灵彻底受伤了。加上唯一战将卢绛率众奔宣州,不来援救金陵,而且整日借酒浇愁。李煜彻底绝望了。
    但李煜还是没有投降,原因是手下主战派陈乔、张洎依然一个劲论“天命”所在,天不亡唐,主张抵抗到底。而且金陵古城固若金汤,不是那么容易攻取的,宋军早晚会退兵。李煜本是没主意不理事的人,见手下这么给劲,叹了一口,你们怎么说就怎么干吧。
    随即他又做了一件极能体现他性格的事情,派人到开封去给赵匡胤进贡,乞求缓兵!你没看错,我也没有写错!
    事到如今,李煜依然相信赵匡胤可能是一时糊涂,想要多点贡品而已。李煜相信自己一直以来并没有得罪赵匡胤的地方,多年来的小心翼翼地伺候,赵匡胤应该不至于把事情做得那么绝啊。
    于是,为了争取“祖宗社稷”的最后希望,为了苟且偷安的最后“气节”,为了“鸡头皇权”的最后奢侈。李煜决定再次派人去向赵匡胤求情,而且他这次派出的是一个重量级人物——南唐第一说客徐铉!
    徐铉,字鼎臣,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当时任南唐修文馆学士承旨,虽然官不大,但徐铉是那种一人顶一个师的说客。
    据说他十岁就会写文章,是公认的大才子;但他最厉害的不是学问,而是口才。他满腹经纶,伶牙俐齿,名震南北。据说当时大宋臣子听说徐铉要来,无不心惊胆战,都怕自己被派过去做接待,——怕丢脸!
    毕竟,大家都是吃“四书五经”长大的,可人家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引经据典,连续侃天还不带喘气的,你却只能洗耳恭听,无从下口,看人表演。这对于一个把学术面子看得比性命还重要的儒者文人来说,伤不起啊!
    当时人们一直以中原为正统,你正统国家的文人居然说不过非正统政权的文人,用今天的网络用语来说:我怀疑我得了个假的的文人名号!
    更何况当时赵匡胤还特别地重视这方面的成绩,这影响可就大了去。不禁有损读书人面子,搞不好还有损国体了!这事搞得大宋开国第一幕僚赵普都没了主意,只好老老实实地向领导汇报,说这个人我们实在是搞不定,领导您给支支招吧。
    然而赵匡胤不以为意,笑道:“只管让他过来吧,你们就不用管了。”
    徐铉来到大殿上,果然摆出一副理直气壮模样,昂首就给赵匡胤一个下马威:“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
    众人听后,都大吃一惊,南唐第一说客,果然一针见血,直取赵匡胤痛处,他们都紧张地看着领导赵匡胤,看他如何化解“师出无名”这一难题。只见赵匡胤面不改色,也不回答,而是很从容地让徐铉靠近些,让他把话说完。
    徐铉继续侃侃而谈:“李煜如地,陛下如天;李煜如子,陛下如父。天乃能盖地,父乃能庇子。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等等说了一大通,史书记载有百言之多,这里不完全摘录了。
    总之一句话:“您打李煜是不对滴!”
    赵匡胤等他说完,看着这个天真可爱的脑门,微笑道:“你既然说我和李煜如同父子,但你有见过父子分为两家人吗?”
    徐铉听罢不由一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他们儒者都知道的纲常伦理,他本以为自己胜算在握,没想到自己给自己挖坑,竟然掉进去了!一时间居然找不到对策。
    就这样,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伶牙俐齿的徐铉,输给了一个以兵起家、中学文化水平的赵匡胤,这不能不算是一种悲哀。
    徐铉这次游说就此结束了。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李煜知道徐铉等人请缓兵无果,只好做垂死挣扎,搜罗民间底层人物,如佣奴、赘婿以增兵力,老弱不算,凡是能拿得起兵器的都来参军保家卫国。同时下令让朱令赟放弃湖口,救援金陵;又派人用蜡丸送密信往契丹求援。
    大将朱令赟接到李煜命令后,知道没办法推辞了,只好带南唐最后的家底,将近十来万水军,从湖口赶往金陵。从湖口到金陵有八百多里,需经池州、铜陵、芜湖,以及采石矶。只有过了采石矶,才有希望到达金陵城下。
    而这一路上,每个地点都有大宋军队把手。纵使朱令赟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想法,但他没关羽那种本事。
    朱令赟率军南下,直取采石矶,打算焚毁浮桥,截断宋军退路,事实上,这是一大狠招,他一旦得手,那么大宋军队就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大宋将领王明听说朱令赟率大军而来,都有些害怕,急忙上报赵匡胤,并请求朝廷赶紧增造大船三百艘,调集重兵来拦截朱令赟。
    赵匡胤一看,知道造船已经来不及了,但得想办法挡住这一波水军,毕竟十万人可不是开玩笑,更何况是水军,大宋的弱项。然而他很快给王明支招,要他在江面多竖立一些高大的木头,来迷惑朱令赟,等待援军。
    果然,朱令赟远远看到江面帆樯林立时,以为有诈,就暂停进军,派兵前去侦察。他这一侦查,给曹彬调兵遣将留出了时间,他派出部将刘遇率战舰赶紧增援王明。
    等朱令赟侦查结束,继续顺江而下的时候,大宋援军已经到了。朱令赟到达皖口(今属安徽安庆)时,正好遇到打援部队刘遇,两军二话不说,立即使出招数往对方身上招呼。
    就在双方打得难分难解之际,朱令赟使出了绝招——火烧赤壁,哦,不对,这次应该是火烧大宋军。他一看风向刚好——南风,就令士卒将装满油(不知道什么油)的船只放火烧起来,着火的船只顺风直冲刘遇大军。
    眼看又是一次火烧赤壁,然而历史有时候会像似,有时候又会绝然相反。眼看宋军就要深陷火海,不料风向忽然改变,南风转北风,大火反而向南唐水军烧去,朱令赟部队不战自溃。
    朱令赟眼睁睁地看着的情状,一瞬之间,功败垂成,不禁万念俱灰。大概就是二十年前——周世宗征淮南,是同样的场景——悍将林仁肇打算船载火烧张永德、断后周浮桥,同样以为就要胜利,最终却是大火遇到风转向——自家人烧自家人!人算不如天算啊!
    当大火烧到统帅战舰时,朱令赟带着绝望的心,从容地走向了船头大火,结束这天意的一切!
    至此,金陵再无援军可求了。
    【南唐的天真】
    李煜得知情况后,该绝望了,但还是不降,决定做最后的侥幸,派徐铉再次出使汴梁(开封),给大宋进贡,乞求赵匡胤务必停一停,我李煜快扛不住啦。
    徐铉没办法,只得再次整装出发。按照惯例,外邦派人过来进贡,宋朝得派人前去迎接陪同,以前很多人对这事儿是求之不得的,毕竟这里有很多油水可捞。可大宋官吏听说南唐派来进贡的人是徐铉时,居然没有一个人愿意去接待!
    由于大家都不想去,所以大宋接待外宾这事儿,就像权责不清的政府部门踢皮球似的,踢来踢去,最后居然又踢球到了领导赵匡胤那里。赵匡胤听说徐铉又来,他也懒得去跟徐铉纠缠。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很绝的办法,你不是很能侃吗?我这次派个啥都不懂的人过去,看你侃个嘛乎劲儿!于是他让人从不识字的宦官中挑出十个人来,然后用笔在上面随便点,说:“就这人了!”
    下面的大臣见状,登时惊得目瞪口呆,你居然叫一个目不识丁的宦官去对付江南第一说客,这下脸更丢大了。可最高领导发话了,也不好说什么,只能照办。
    于是出现了这么一幕可笑的场面,徐铉因为不知道宋朝派来接待的人水平深浅,所以一路上他依然极力显摆,谈天说地、道古论今,侃得不亦乐乎。然而回应他的除了嗯、啊之外,再没别的话了。
    徐铉一看,知道是个二愣子,自己在对牛弹琴呢,所以把那一腔舌战群儒之势泄了一半,懒得再说了。
    徐铉觐见赵匡胤,也没有上次的锋芒,不再谈什么军国大义了,而是近乎哀求赵匡胤:“李煜一向对您尊敬,他之前是真的身体有病,不能亲来汴梁,并非拒诏。请求您缓缓兵,给他条活路吧。”
    赵匡胤一开始还有耐心与他谈论天命、天下一统之势。但跟书生谈这些东西,赵匡胤才发觉自己错了,因为徐铉越说越带劲,越说越觉得南唐有理,他以书生之见,以为李煜没有得罪宋朝之处,赵匡胤不该出兵,应该停止对南唐围攻。
    赵匡胤没想到这个老古董这么顽固,也懒得跟他扯犊子了,南唐君臣已经将他最后的客气都消磨殆尽。李煜死赖已经让他耐心全无,现在徐铉又三番五次这样纠缠不清,惹得赵匡胤按剑而起,对徐铉怒喝道:“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天真的徐铉这才明白:强权下的道理狗屁不是!可是他,或者是李煜,都一直天真的以为,只要摇尾乞怜,只要小心伺候,只要唯唯诺诺,就能心存侥幸,就能苟且偷安!
    但他们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在当时,中国只能有一个皇帝!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