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宋朝

第四十八章 被皇帝耽搁的天才词人(七)

    [] 最快更新!无广告!
    【破金陵】
    大宋军为围攻金陵做最后的准备,围城部署完成后,曹彬派人将围城部署图送回开封,请示赵匡胤。赵匡胤看了一眼曹彬送过来的攻城部署图,突然大吃一惊,指着攻城部署图上驻扎金陵北面的潘美大寨说:“你赶紧回去告诉曹彬,潘美驻扎地有危险,让他赶紧加强防御,要快!”
    说完赵匡胤催促来者连夜赶回曹彬军营,曹彬接到命令,也是大吃一惊,赶紧派丁夫在潘美大营周遭深挖战壕,加固工事。
    一天晚上,南唐果然出动了五千将士袭击潘美营寨,结果被早有预防的曹彬、潘美一顿猛锤,全歼这次袭击的南唐军,生擒将校十多人。
    至此,曹彬等人基本确定,金陵城已经油尽灯枯了。毕竟金陵被围近一年,为了迫使李煜屈服,曹彬还切断了金陵和外界的所有联系通道,它早已经成了一座孤城。
    即便如此,李煜在超级膨胀的自尊心下,还是死撑着不投降,对赵匡胤的宽厚和曹彬的一再忍让置若罔闻,摆出一副能拖一天是一天的死皮赖脸心态,我就不投降,看你能把我咋地!
    曹彬、潘美担上这么个极品人物,也是郁闷了,要不是赵匡胤严令三申,就十个李煜也早被灭了。二人想来想去,觉得这样拖下去不是个办法,自古还从没有听说攻城不杀人的,于是给赵匡胤发去了一封奏章,说:打仗不杀人,不行啊!
    赵匡胤接到奏章后,只在奏章后面批了十二个字:朕宁不得江南,不可辄杀人也!
    曹彬等人没办法了,只继续等,一面等李煜庞大的自尊心慢慢泄下去;一面每天一封劝降信件给李煜送过去,希望他能够体谅体谅老实人曹彬的苦处,出来投降。
    但他们都太小看李煜的小性儿了,我们都知道,女人要是耍起小性儿来,能跟你斗一辈子!
    开宝八年(975)十一月,大宋军队围攻金陵已经一年了!大宋良将,著名的老实人曹彬也对小家碧玉的李煜失去了耐心,向李煜发出最后通牒:这个月二十七日,我们攻城,你看着办吧!
    李煜虽然赖,但他不蠢,他知道这回曹彬是要动真格。我们都知道,老实人不动手则已,一动手,你就是三辆马车拉都不回来。
    于是李煜终于给在外面等得花儿都谢了一道的曹彬回信了,说是我决定投降了,正准备让儿子李仲寓到开封去请降呢。
    老实人曹彬看到回信后激动得几乎都快哭了,他赶紧给李煜回信,不用那么麻烦,你把你儿子李仲寓送往我曹彬大营来,说清楚就行了。
    然后,然后李煜又没有回应了!过几天,老实人曹彬等得心都焦了,又派人给李煜送信过去,几乎恳求起来:李煜大妈,李煜大爷,李煜祖宗,求求你,求求你给我一条生路,赶紧将您那尊贵无比的儿子送过来吧!
    李煜倒是不慌不忙,给曹彬回了一封信:“仲寓行装还没置办好呢,不便出城见人,您再等等吧。”(仲寓趣装未办)
    是可忍孰不可忍了现在,大宋将士见李煜赖得如此彻底、如此顽固!早已怒不可遏,对李煜这种不扇耳光不知女人的泼妇精神彻底狂怒,在这唾手可得的金陵城下憋屈了一年!早已经磨刀霍霍,要冲进金陵了。
    曹彬也看出了苗头,赶紧稳住手下,几乎是哭着给李煜大妈大爷大祖宗发去最后一次警告:“稍迟,即无及矣!”(再晚,就来不及了!)
    然而我们小家碧玉的李煜不紧不慢,毫不理会,仿佛要被打的是别人,疼不在自己身上似的,没有给曹彬回信。
    这期间,赵匡胤的诏书也不断传来,还是不允许杀害无辜。攻城后如果不得已巷战,也不能伤害李煜一家。
    曹彬彻底绝望了,对,没错,这回轮到曹彬绝望了,而不是李煜!够令人匪夷所思吧!没办法啊,一边是领导要求不可枉杀一人,一面是极品赖人,搁你身上,你也绝望!
    这个时候大宋将领已经不去理会曹彬了,他们准备各种攻城器械,爬上攻城塔,准备攻城云梯。然后拿好盾牌,戴上已经磨了一年的刀刃兵器,只等待十一月二十七日那天的到来,然后带着对金陵的无限憋屈和愤怒杀进去,给那个比女人还女人的国主几个巴掌,将他的黄粱美梦彻底打醒!
    然而,就在一切安排停当的当晚,本次大宋征讨南唐的统帅曹彬却病了!而且病的不轻,几乎卧床不起。
    攻城将士们听后大惊!什么,统领病倒了!如果二十七日不能攻城,岂不让那个软弱无能,却无比顽固的国主嘲笑我们言而无信!于是诸将纷纷进帐,看望统帅情况。
    曹彬看大家都到齐了,居然又能够坐起来了,说:“我的病不是药物能治的,陛下‘慎勿杀人’的命令,各位也都知道了。现在只要各位发誓破金陵后,不滥杀无辜,不剽掠士庶,我的病就会好!”
    将领们这才知道统领的“病因”,于是纷纷发誓没问题啊,多大点事,也值得领导您这样。但老实人曹彬不信,要下属焚香发誓,向神鬼保证才行。
    将士们听罢,知道不是儿戏,才严肃发誓,一定严于军纪,不让手下乱来。曹彬听后,登时就能下床行走,“病”奇迹般地好了!
    这就是曹彬的性格特色,我们都知道,他是本次南征统帅,可以直接给手下下命令的,何况临出发之前,赵匡胤还给以往所有将领都从未有过的权利:副将(包括副将)之下,如有不听令者,可代我斩之!
    但曹彬没有那么做,他不想用强权去压迫下属,但又怕下属不能听令,而使得领导的命令无法执行。所以他想出了这既能够执行领导命令,又不让下属十分为难的办法来。
    这一点是从五代时期走出来的将领极难做到的,这是曹彬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因为这种性格的致命缺点是缺乏主见!没有坚硬的手腕做支撑,这一点曹彬跟赵匡胤共有,也是整个大宋王朝所有帝王共有的。
    开宝八(975)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拂晓,曹彬下令攻城。已经忍耐到极点的大宋军立即操起家伙,杀向金陵,然而金陵让他们失望了,因为只用了一天,金陵城就被攻破了。
    在金陵城被攻破之前,李煜还带着他那庞大的自尊心,小家碧玉的姿态,耍小性儿表演了一出可笑的戏。在宋军攻城之前,李煜曾在皇宫前堆积了不少柴草,并在下属面前发誓,不做亡国奴,誓与金陵共存亡!宋军破城之际,我李煜就带家人族人投火自尽,当然那堆柴草没有点燃。
    当时曹彬还担心李煜真这么干,所以他赶紧写信给赵匡胤,询问领导如何处理这件事情,毕竟赵匡胤给他的最后一道命令就是:如果不得已巷战,也不能伤害李煜一家。
    赵匡胤得到曹彬的信件后,就笑着对臣下说:“这不过穷酸书生的大话罢了,徒有其口,必无其志。他要是能这么做,当初守江南的吴国孙皓、南朝陈后主,也就不做降虏了!”
    果然,经过下属的一番劝告和拉扯,又赔了不少眼泪,李煜一看,表演差不多了,顺应臣下的意思,不死了!
    不管怎么样,这个最女人性儿,最难缠的南唐国主终于被拿下了,赵匡胤的统一大业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李煜的最后岁月】
    金陵城陷,李煜闹了一出书生“死节”的戏后,最终还是奉表投降了。在投降的时候,曹彬就跟他说,你赶紧回宫去,多拿一些金银财宝,因为到了开封,为人臣子,虽然大宋有俸禄,但跟独立政权国主没法比。国库里的东西,一旦登记注册,那就不能随便乱动了。
    而且曹彬怕李煜一个人带不动自己的东西,又派出士卒百人去帮着李煜搬运行李。
    看到这里,曹彬真不愧大宋开国第一良将!
    看着李煜离去柔弱的背影,潘美等人担心他回宫后自杀,回去不好交代,主张不要放他回去。因为他们之前就听说了,在宋军攻城之前,李煜曾在皇宫堆积了不少柴草,并在发誓与金陵共存亡,当然,前面我说过,不过一个书生自我意淫的“气节”而已。
    然而曹彬并不担心,并对李煜做了入木三分的点评:“刚才李煜连上那个独木板还怕得不敢走,他怎么敢去死!”
    在李煜敢不敢自杀这一件事上,曹彬和赵匡胤有着十分精准的认定!
    李煜回到宫中,看着物是人非的宫廷内外。就在昨天,他还是万人之上的君王,所有人都对他前呼后拥,而一天时间,他就成了人皆可笑的亡国之君。
    这种落差,对于李煜这种极端敏感细腻的人来说,实在太过沉重,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或许这就是命运吧。
    带着对命运的无奈和人生的悲凉,多愁善感的李煜心灰意懒,已经无心去拿钱财,而是把宫中钱财都散发给了近侍,为曾经侍奉自己的臣子做最后的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吧。
    第二天,就在潘美等人心中不安之际,李煜果然率众而来,他们才不得不佩服曹彬的眼力!
    李煜举族北上那天,淫雨霏霏,坐在开往汴梁的船只上,李煜回眸金陵城最后一眼,想到此生此世再也回不到这个陪伴自己度过最美好时光的金陵,想起昔日繁华,花前月下,对酒当歌,有如梦境。
    江面冷风拂过,作为亡国之君的凄凉之感袭来,李煜不禁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于是他提起笔来,又是一首愁肠百断的千古词句: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三十年来梦一场,梦一场!
    这的确是李煜此生最真实的写照了。
    开宝九年(976)正月,李煜和宗室子弟、臣属等一起被押到开封。
    按照以往惯例,亡国之君要身穿白衣,反绑着手面向胜利者,表示罪过(虽然没罪)。还要把棺材装在车上,手牵一只白羊(也有白马),头上缠着草绳站着,自请惩罚。他身后是从前的文武百官,这些人身穿孝服,表示亡国之殇。
    而受降的一方,取下草绳,把白羊牵走,再把那口棺材烧了,然后当众宣读赦免诏书。还有国家最高领导人带俘虏去太庙,告诉祖宗我又收拾谁谁了,带他过来给列祖列宗你们看看。
    明德门外,李煜穿白衣,戴着纱帽站在楼下等待“献俘仪式”,赵匡胤鉴于他向来的恭顺,破格免去他亡国之君“罪行”的游行仪式,也没有用绳子牵着他去太庙向列祖列宗“献俘”。但给了他一个侮辱性的封号——违命侯。
    此后,李煜便被安排在赵匡胤给他准备的府邸。虽说府邸,但跟雕栏玉砌的金陵皇宫比起来,那可就差了远了去。
    但有什么办法呢,在命运面前,别说文弱的李煜,就是剽悍如柴荣,也只能听天由命。所以,李煜每日除了随从上朝之外,就是闷在府邸里,怀着对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的多愁善感,将自己的缠绵情意全部倾注在诗词创作中。
    太平兴国三年(978),享受了繁花烟雨,历经了人间冷暖,饱受了沧海桑田的李煜,写下了他人生中最后一首词作,也是他的巅峰之作——《春花秋月》,并为他坎坷凄凉的一生,多愁善感的一生划上了悲凉的句号。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南唐后主、宋陇西郡公李煜卒,年四十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