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快更新!无广告!
解决南唐之后,大宋统一步伐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历史也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回首过去二十多年,不管是赵匡胤还是柴荣,都在拼命地收拾各地割据政权,各地节度使(军阀),进行统一大业。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对于中国,自秦国以来,作为统一的中原王朝政权,为什么中央一出问题,很多地方不是想办法去维护,而是纷纷自立门户,占山为王,出现那么多的割据政权(我称之为“鸡头政权”)呢?
东汉末年如此,五代十国如此,清末民国初年也如此。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国人这么喜欢当皇帝,喜欢独霸一方,哪怕几个县城(比如五代十国福建的大殷国,只有五个县城,人称“五县天子”),也要当皇帝呢?
为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
第一是自然地理环境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祖先的确占据了世界上最富饶、最优良的地理位置,大中原地带(我自己发明的),即今天的华中、华北、华东、华南以及巴蜀地区。
在这一片区里,有着当时最好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这样的环境十分便于垦种,便于农业生产,这对于以农业为税收主要来源的王朝是十分关键的,后来随着各地矿产资源的发现,使得统治者发觉,中华这片大地当真是上苍对自己的眷顾,天朝地大物博(乾隆语),资源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啊。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之父,统计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曾经说过这么一句治理名言:土地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对于这么一片富饶之地,那是任何一个大地主(藩镇、节度使)或是超级大地主(皇帝、国主)都梦寐以求、垂涎三尺的,一旦占有,如果不是性命丢掉,绝不放手的。
第二,王朝的统治思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是一句比儒家所谓的“仁义道德”,所谓的“君权神授”更为可怕的力量。因为它从思想上、制度上、理论上给人套上这么一个可怕的意识,即:你的土地是皇帝一个人的,你的财物是皇帝一个人的,你的人身也是皇帝一个人的,你的一切都是皇帝一个人的!
在这种可怕的思想意识奴役之下,才会造就“九五之尊”、“君权神授”的绝对权威性,绝对正确性,在这种绝对权威和绝对正确性之下,才会出现靠“仁义礼智”、“忠孝节义”这些脱离当时社会实际的玩意儿统治的结果。
因为他从思想逻辑上告诉你,你的一切都是皇帝的,只要他想要,什么时候要,你就得给他,所以才会出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种强盗逻辑!虽然后来,帝王权力受到了一些有能力的大臣的制约,甚至玩弄。
比如说秦朝的李斯,汉朝的霍光,北宋的寇准,南宋的极臣贾似道,明代的张居正等人,他们在朝时候的权力都曾经超越皇帝,但那只是能力上的超越、制约而已,从思想上,制度上,王朝的帝王依然是“九五之尊”、“君权神授”,拥有对所辖地域的绝对权力!
这种权力是不受法律限制的,只受儒家所谓的“忠孝节义”、“仁义礼智”等道义上、道德上的自我约束,但我们都知道,在绝对权力之下和无限利益之中的道德约束纯属扯淡!
也许有个把自制力比较好的,比较懂事的君王能够克制得住,这些人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但是对于绝大部分帝王来说,这根本不可能。所以儒家思想妄图用似是而非的“仁义道德”对“君权神授”的帝制皇权加以约束,其实质等同于现在很多大学或者社会学的自我管理理念一样,除了不懂人性最可怕的弱点——懒惰贪婪之外,就只剩下自欺欺人的愚蠢了!
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年级辅导员最喜欢跟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都已经长大成人了,不能老靠别人监督,要学会自我管理,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的样子!但是实际上,这是最自欺欺人,最扯淡的想法和做法。很简答,这种所谓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哲学,根本不了解人性,人性懒惰、贪婪、侥幸的终极弱点!
很多大学甚至借用所谓的“学生自我管理”掩盖自己不负责的借口,妄图以自欺欺人的方式放纵那些经过严厉刷选出来的学生,所以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严进宽出”的失败试验品。
言归正传,正是由于这种没有制度约束的自上而下的帝王皇权思想,导致了每一次王朝末期动乱的时候,都会蜂拥而起无数割据政权,自立门户,占山为王,毕竟一旦称王称帝,哪怕是“五县天子”,那五县里的土地是我的,五县的百姓财产是我的,五县的百姓人身是我的,五县里的所有一切都是我的!
第三,权利和义务的极端不对等,在中国古代王朝里,帝王皇权是没有节制的,从理论上来讲是无限大的,在客观实际的可行性范围内(比如不能上天捞月),皇帝在其国土内,可以做他想做的任何事情,杀人,抄家,强抢民女,玩各种各样的杀戮创新游戏(比如南汉刘氏一族),只要他愿意。
然而与之相对的皇帝义务却要小得多,其中主要包括治国理政,休养生息,普惠于民等等。但实际上,以上很多事情都是皇帝手下大臣们来完成的,皇帝更多的是符号性代表,主要工作在于“宗教礼节”,以“仁义道德”自居,为臣下,甚至全国百姓做表率,以期通过自上而下的道德榜样作用,达到平衡国内各方面利益、权利等各方面的冲突,实现王朝的长治久安,千秋万代。
但这种“仁义道德”上的表率又属于弱约束,即皇帝想遵守就遵守,不想遵守,你也没法,只能用“仁义道德”去规劝“仁义道德”,这就像贼喊捉贼,狗叫狗似的,收效甚微!甚至容易造成帝王的逆反心理。
记得马克思《资本论》里有这么一句话:“如果一件事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敢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绞首的危险。”
所以,对于这样一个一本万利的生意,一个极端不平等的权利义务的皇权,无疑是很多人穷尽一切,不惜自绝门户,不惜以数亿万臣民为代价而去夺取,在这种以无数人为代价夺取后的皇权,哪怕是一个小割据政权的皇权,也足以令夺得者野心膨胀,唯我独尊,然后以更绝更凌厉的手段让他这个皇权之下的臣民为他服务,为他买单。
儒家思想最可笑的地方在于,妄图通过玄而又玄的“仁义道德”去取代利益在实际人际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最狠绝的地方在于否定人的私心,私有财产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所以从汉代的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我们看正史的时候,里面记载的东西,反反复复都是那些概念性的十分宏大的充满想象力的“仁义道德”,之前我们讲过,但凡这些概念性的东西,总是充满想象力的,但对实际工作和社会发展没什么实质性指导!
第四,上山容易下山难,记得我出社会的时候,曾经听过很多人说潮汕人超级喜欢做老板,哪怕是一个小卖铺老板,他们也很乐意,就是不愿给人打工!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原因很简单,因为一个人,一旦曾经登上过那个位置,或者看到别人在那个位置上翻云覆雨,指点江山,逍遥快活,自己总免不了羡慕嫉妒恨的。现在市场竞争如此充分的情况下,权利和义务相对对等,人人都想当老板,更何况当时一本万利的皇权呢。
所以一旦他们争取到了独立政权的合法地位的时候,你想用所谓的“君臣大义”,所谓的“大势所趋”、“大一统”这些玩意儿让他们乖乖放弃既得利益,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为什么每当乱世,割据政权一旦独立,就很难归顺中央,一定要流血牺牲才行。
第五点,君臣之间,我们都知道,按照儒家传统思想,王朝统治总是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极端粗糙但又十分稳定的方法演进的。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种没有私有财产意识,只有中央利益(实际上不过皇室家族利益)的思想的影响之下,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绝对服从,毫无逻辑毫无道理毫无法制可言的压迫下,也是割据政权一旦独立出来,就绝不愿意再服从中央管辖的一个理由。
毕竟在自己管辖之地,自己拥有绝对的自主权,而一旦归属中央,那么自己的财产是皇帝的,自己的土地是皇帝的,甚至的家人自己的性命都是皇帝的,只要是会算账的人都知道,这他娘的不划算啊!所以很多割据政权总是带着一种,不到掉脑袋的最后关头,绝不轻易投降中央的心理。
第六点,信用问题,这是帝制王朝最可怕的问题!帝制王朝建立两千多年以来,王朝的中央,皇帝以及皇帝核心利益集团皇族,王公大臣,以及普通官僚,他们就是破坏社会信用的始作俑者!
首先是皇帝,皇帝啊,“九五之尊”,“君权神授”,天是老大,他是老二,他本就不受王朝法律的制约,所以他的很多行为决定就不免带有他本人的性子,俗话说就是办事看心情。
虽说有“尧舜禹汤”的榜样,有“仁义道德”的节制,但我们之前讲过,这些都是自我觉醒的约束而已,没有强制性可言,妄图通过自我觉醒的约束以达制度上的平衡,那是扯淡的。因为这违反了人性懒惰和贪婪的弱点,而人的弱点是根本不可能改变的!
所以皇帝以自己的性格做事,而做事的所有宗旨都围绕“祖宗社稷”、“江山万代”、“长治久安”来进行,你就可想而知他们所有行为的核心和目的是什么了,即维护皇族的利益,皇上以这样的行为榜样启示官员,那么官员当然也以自己的利益为宗旨,对管辖百姓进行统治。
只有核心皇族,王公大臣,将士百官层层将整个王朝的利益剥茧之后,剩下的残羹冷炙才属于他们千年不变的口号“民贵君轻”的黎民口中。
在这整个过程中,以皇帝为核心的王朝统治者只要发现,有触动他们阶层利益的行为,不管合不合法,也不管合不合理,立马以非常手段将那些利益抢夺回来,而这种手段往往毫无信用可言。就是皇帝对大臣的赏罚,常常也是朝夕令改,很多完全凭借自己情绪来的。
对于割据政权来说,投降后,投降一方的待遇问题,虽然刚开始很多强势政权为了迫使对方投降,各种五花八门的条件、好处都答应,但是一旦将对方投降臣服了,那就由不得你了!
对于一个一元政治体制的王朝而言,他的思想也是一元的,就是我们之前讲到过的,在我的王朝内,要么就是臣服于我的,要么就是反对我的,臣服我的就算了,反对我的,那就是大逆不道,该咔嚓的咔嚓,该流放的流放,该抄家的抄家。
所以,为什么很多割据政权领导者宁死不降了。因为帝制王朝的政府,是一个没有信用的政府!至少是一个没有制度信用的政府!
第七点,是最核心的一点,也是最可悲的一点(对百姓来说),即在各种毫无“私有财产”意识思想统治下的王朝的臣民,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用好听一点的话来说,就是黎民百姓,说实际一点的话来说,不过帝王皇权下的一群只懂或者只能吃喝的奴隶。
因为在一个极度死板,极度封闭,极度没有弹性的政治制度之下,统治阶级要统治这么多臣民是很困难的,困难怎么办呢。那只有一种方法,压制,极度压制,即只要黎民能上税,服徭役,有饭吃,有衣穿,饿不死,冻不死,不做乱就行了。
加上王朝统治思想是“长治久安”,而非“繁荣富强”,所以对于改善百姓生活,自然也无暇顾及,甚至认为没有必要!即使到了清朝末年,维新派发起人之一的梁启超依然认为“民智未开”!再往前推上千年,王朝统治者对黎民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为什么从秦朝统一中央集权以来,一直到清末民国初年,两千多年的帝制王朝,整个华夏百姓的生活水平几乎没有提高!
然而对于这种制度,作为王朝的统治者是十分希望的,毕竟吃“四书五经”等圣经贤传长大的统治阶级,经过长达十多年甚至一辈子的寒窗苦读,长期坐卧使得整个人,除了思想意识呆滞,反应迟钝,趋于保守之外,连身心结构也发生了极大变化,最大的变化是恐惧改变,哪怕是趋于好的方向上的改变。
那么在这种折磨人的成长经历之后,他们自然也不希望有人能够站出来,希望革新,希望改变,希望富强了。
在这种保守的身心、思想、意识的综合作用之下,官僚尚且如此,更何况他们统治下的万千百姓,所以我们看古代历史,不管是庙堂之上,还是江湖之远,出现问题,反反复复都是以古代为准绳,而不是以实际为变化为准。
统治阶级不希望百姓有思想,懂社会,懂家国天下,谈发展,求富裕。他们只能被迫永远埋头田地,永远为一顿饭而劳碌一生,加上统治阶级的层层搜刮,也使得他们无力应付生存之外的其他事务。
但他们的统治者则不同,在各种思想意识的影响之下,虽然他们对王朝百姓的最低限度要求,死活倒是不惜的,就是不能让他们造反,最高施舍不过吃饱穿暖而已。而自己却可以拥有无限享受的权利。
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一方面当权者可以无限享受百姓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一方面自己所承担的义务则与之极不相匹配,这是任何一个当过官的人都不会错过的(除非他傻),更何况类似皇帝的割据政权的国主,藩镇大王?
所以每逢乱世,为什么就会有那么多的人想占山为王,独立称帝,即便他是个农民,他也想这么干,因为他知道,那是一本万利的生意,一单吃一辈子甚至几辈子的买卖。一旦成功,那就天堂!
即便失败了,也不过丢条命而已,在那种性命都握在官家人手里的年代,这种生意还是值得一搏的!
所以也得到了我们本章的结论,为什么“鸡头皇权”在中国那么受欢迎,为什么中国人“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因为权力的不受节制,因为权利和义务的极端不平等,因为利益分配的极端不公!因为政府可以通过毫无信用行为进行利益的盘剥!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