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六十九章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 最快更新!无广告!
    用兵有言﹕
    "吾不敢为主[1],而为客[2];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3]无行,攘[4]无臂,扔[5]无敌,执无兵[6]。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7],哀者[8]胜矣。
    注释
    [1]为主:主动进攻。
    [2]为客:被动退守。
    [3]行:行动。
    [4]攘:举起。
    [5]扔:把持。
    [6]兵:兵器。
    [7]抗兵相若:两军相当,势均力敌。
    [8]哀者:仁慈之兵,心存忧患时刻准备之兵。
    译文
    兵家说:
    我不敢主动出击而宁愿防守,不敢前进一寸而宁可后退一尺。
    这就是,虽出动跟没出动似的,虽举起臂膀跟没举似的,虽面临敌人跟没有似的,虽手拿兵器跟没拿似的。
    祸患莫过于轻敌,轻敌就会丧失"三宝"。
    所以两军势均力敌时,哀兵必胜。
    解读心得
    1.本章说明战争的最高境界是被动退让,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而胜;战争的最大祸患莫过于轻敌,说明哀兵必胜。因为怀德,因为先谋而后动,所以能不战而胜;因为有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众志成城,所以哀兵必胜。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就是这个道理。
    2.很多时候,面对竞争对手,主动不如被动,前进不如后退,进攻不如防守,而不是凭着一股意气或热情奋不顾身地主动挑战。为什么?因为竞争的时机更重要,不得时机,只能是白费气力。
    3.只有了解对手,才能战胜对手。而且,不能轻敌。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这个道理。
    前人校注
    不行而自至。无臂而可以攘人。敌自服,不必仍。不执兵而全胜。
    --司马光
    圣人以慈为宝,轻敌则轻战,轻战则轻杀人,丧其所以为慈矣。两敌相加,而吾出于不得已,则有哀心。哀心见则天人助之。虽欲不胜,也不可得矣。
    --苏辙
    借兵以喻气,言道无用心处,无著意处。修真者,不敢为主,主者用心著意是也。客者我真也。清静天真侯二气来升,一段中和之气,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清粹纯一,常处中和。
    --纯阳真人
    道之为常出于无为,故其动常出于迫,而其胜常以不争。夫唯不争为胜者,则未有能胜之者也。
    --吕惠卿
    大抵用兵之法,以怯为主。怯则不敢轻敌,故常以逸待劳,以钝挫锐,以静待动,以文御武。故折冲樽俎,不战而可以屈人之兵矣。天道好生,助胜于慈者也。兵者对敌,必争必杀以取胜。今乃以不争不杀而胜之,盖以慈为本故也。
    --邓琦三
    所谓大仁不仁,以其物我兼忘,内不见有施仁之心,外不见有受施之地。故凡应物而动,皆非出于有心好为,盖迫不得已而后应。
    --憨山德清
    经典故事
    勾践卧薪尝胆终复国
    吴王阖闾打败楚国,成了南方霸主。吴国跟越国素来不和。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吴王趁越国刚办完丧事,就发兵。吴越两国在槜李(今浙江嘉兴西南)大战一场。
    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打了败仗,自己还中一箭,败回吴国,没过几天就死了。他死后,儿子夫差即位。阖闾临死时对夫差说:"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一箭之仇。"夫差记住嘱咐,叫人常提醒他。每当他经过宫门,手下就扯开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夫差流着眼泪说:"没忘,不敢忘。"夫差叫伍子胥和另一个大臣伯嚭(音pǐ)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两年后,夫差亲率大军打越国。越国有个能打仗的文种,还有个范蠡(音lí)。范蠡对勾践说:"吴国练兵三年后来报仇,来势凶猛。我们就以守为攻,不要迎战。"勾践要与吴军拼个死活,结果越军大败。勾践带了五千残兵败回会稽,被吴军围困。
    勾践此时没了主意,对范蠡说:"真后悔没听你的,现在该怎么办?"范蠡说:"赶快去求和。"
    勾践派文种到吴王军营求和,夫差想同意,但伍子胥坚决反对。
    文种后来听说吴国的伯嚭贪财好色,就把一批美女和珍宝,私下送给他,请他在夫差面前说好话。经伯嚭对夫差一番劝说,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答应越国求和,但是要勾践亲自到吴国去。文种报告给勾践,勾践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自己带上夫人和范蠡到吴国去。勾践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们夫妇俩住在阖闾坟旁守墓,又叫勾践给他喂马,让范蠡跟着做奴仆。夫差每次坐车出去,都命勾践为他牵马,这样过了两年,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就放勾践回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就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就先尝尝苦味,还自问:"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以柴草为褥,这就是"卧薪尝胆"这个成语的来历。
    勾践决定要富国强兵。他鼓励生产,亲自参加耕种,让夫人自己参与织布。他鼓励生育,以增加亡国后的人口。他让文种管理国家大事,叫范蠡训练兵马,自己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全国上下齐心协力。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而吴王夫差呢,盲目地力图争霸,不考虑民生疾苦,并听信伯嚭的谗言,杀了忠臣伍子胥,最终他虽然称霸于诸侯,但实际上,吴国是貌似强大,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领大军北上,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率越军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暂且同意。
    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此时的吴国已是强弩之末,抵挡不住,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主张灭掉吴国。求和不成,夫差才后悔当初没听伍子胥的忠告,羞愧地拔剑自杀。越王勾践最终雪耻复国。
    勾践为了报仇复国而卧薪尝胆,正是他平日心怀忧患意识、砥励心志的结果。由于他心志坚,感染全国人民与他团结一气,富国强兵,最终打败吴国。这正是"抗兵相加,哀者胜"的典型体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