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城记事

第一章 放榜

    [] 最快更新!无广告!
    蜀州东北处,是涪城县,涪城县南北东面都是峻岭险峰,只有北边平坦与外界相通。出了涪城县城门沿着官道走三里,向南去往蜀州城,向东可通荆州,向北可到都城长安。全县有八个大镇,五个小镇,地广人稀,知县又治理有方,百姓都比较富足。
    这涪城知县名字叫做陈运,做涪城的知县已经做了十五年了,他是十五年前的榜眼,就在众人以为他日后定会飞黄腾达、位高权重的时候,他却给皇上呈了一本折子,说是要回乡继承他义父遗志,以还其养育栽培之恩,其文言之切切,感人肺腑,也就说服了当时的皇帝放他归故里,可终身做这涪城知县,所呈的奏章也可以无需通过州府直接送到天子手中。
    这陈运回到涪城县之后,便重新编定县中刑法,选取大小官员,调整赋税,为了重新修定户籍更是领着一众官员一家一户的走访,视察民生,依民情来治理,使得这刚刚能自给自足的涪城县在他的治理下日渐繁荣,到如今百姓安居乐业,官员恪守己任,又因涪城县地理位置特殊,更是吸引了不少南北商人来此定居,如今这涪城县县城已经可与蜀州城相比了,县内百姓民风淳朴,路不拾遗,这涪城县衙中除却一些邻里之间的鸡毛蒜皮的事,已经多年没有见过过大的案子了。
    今日,是涪城县县城赶集的日子,又恰逢乡试今日放榜,所以这涪城县城内聚集了大量的百姓,比往日更加热闹。
    东市是买卖各种东西的地方,放眼望去各种摊铺你挨着我,我接着你,买卖的东西呢,也是种类很多,人来人往,讨价还价之声不绝于耳。
    相对于东市,这县城的东边,东大街上街尾,涪城衙门旁边的空地上,也聚集着很多人,他们有的是一个人在这,有的是和家人一起,相对于东市的热闹,这里却是多了几分焦急,因为一会陈知县将会在这公布乡试成绩。
    “赵师爷,昨日先生说今日午时,陈知县会在这里公布乡试成绩,如今快到午时了,怎还不见陈大人呢?”
    一位身穿青色长袍的年青人向站在一旁的树荫下,身着深蓝色的衣服,手里拿着一把折扇,扇着风的赵师爷问道。
    “我刚刚从县衙出来时,你们陈大人就已经派衙门里的捕快去城外驿站,接蜀州来的公差了,现在应该在回来的路上了,你们耐心等着就是了”这位在树荫下不停扇着风,对着这些不到一刻钟就要问一遍的学子们,一脸不耐烦的说到。
    说起这位赵师爷,却也是个涪城县数一数二的传奇人物,十二岁成为秀才,十五岁乡试一举夺下蜀州的头名解元,十八岁前往京城参加会试,又成为当时的会元,正当大家都以为他会一举拿下状元,却没想到他只考取了个二甲进士,正当其他同中进士的人忙着准备户部的关试的时候,他却收拾好行李说要回乡开一家书院,在一众人的疑问和惊讶中,他随着陈运一起回到了涪城县,在县城外的南山上开了家南山书院,成为涪城最年轻的夫子和书院院长。
    至于为什么又成为这县衙里的师爷呢?听说是他办书院的时候,借了陈运一大笔钱,这书院因为他的名声也很快有了自己的学生,名声也逐渐起来了,但是他却拒不向陈运还钱,并且还说这个钱是陈运入伙的,只有学院挣钱了分帐一说,绝无还钱一说。这陈运转眼一想,当初从我这拿钱的时候可不是这样说的,既然你无赖,那我也无赖,不还钱也行,你得来衙门给我做师爷。这赵师爷一听,说让我去你衙门做师爷可以,你无事的时候也必须来我书院里做夫子。于是这赵师爷便成了县衙里的师爷,这陈知县也成了南山书院的夫子,一干就是十五年,他从当年的青年才俊变成了今日的模样。
    “陈大人出来了”,一位学子喊到。
    一旁摇着神游的赵师爷听到陈运来了,便收起来手里折扇,向陈运走去,然后抱怨道
    “你再不出来呀,我快要被这帮学子烦死了,当年我殿试都不曾像他们这样着急”
    陈运看了赵师爷几眼,心想他们能和你比吗?然后便走穿过人群走向了公示台,向下面的人说到:
    “刚刚李捕快回来说蜀州来的公差已经到城门了,大约一柱香之后就会到这里了,大家先静下来,不要着急”
    下面的人听了陈大人的话,也就安静了下来,但脸上却丝毫不减焦急之态。跟在陈知县后面的两位典史,在先前赵师爷所站的树荫下放了两张桌子,摆上了笔墨纸砚,后又让随从从衙门搬来了两张椅子,这做完之后,就听见人群又开始热闹了,只见东大街转角处,一队人正向这边走来,前面是身着蓝色官服的县衙捕快,后面跟着穿着紫色官服的公差,中间有一人手中捧着一盒子,这盒子里装的便是乡试名单。待这队人走近,这捧着盒子待的公差走上公示台,对陈运说道。
    “大人,这是州府的公文,里面装有此次乡试中举名单以及相关文书”
    “好,辛苦几位了,衙门里备了茶水,何县丞你快带他们进去歇息”,陈运一边接过盒子一边向这几位公差说道。
    陈运接过盒子,然后从中拿出装有举人名单已被火漆分口的信封,以及一张折叠着的宣纸,将宣纸和盒子交于身后的捕快,拆开信封,取出一张信纸看到,脸上渐渐浮出笑意,然后向众人说道。
    “涪城县参加这次乡试的共有一百零二人,考中举人的共五十六人,相比于三年前增加了十二人,接下来我会念中举人的名单,念到名字的就到那边两位典史那里去登记,注明是否要进京赶考,我好为你们准备明年会试要用到的文书和进京所需的盘缠,没有念到名字的,若三年后还要参加乡试的,七天后去南山书院,那里的夫子会为你们准备下次乡试要用到的书以及蜀州学府今年新出的注解。”
    接着他又从信封中拿出写有名单的宣纸,打开来念到。
    “徐昭,陶元嘉,李书燿,王志成,杨浩然,周毅……”
    名单上的名字依次念着,凡念到名字要么欣喜若狂,嘴里嘀咕着我中了,我中了,要么笑意盈盈,与旁边的人说着什么,随后就携着亲人或者自己跑到树荫下的桌边进行登记,没有念到名字的人越加焦急。
    “以上就是今年举人名单,乡试名次,一会我会让人张贴到公示栏上,大家自己去看”,陈运在念完名单上的名字后说到。
    念到名字的人已经都到那边树荫底下排起了长队,这边站着的,都是没有念到名字的,有十几岁的少年,也有四五十岁的老秀才,在没有听到自己的名字后都失魂落魄的站在那里,有的唉声叹气,有的懊悔不已,有的面无表情不知在想些什么。台上的陈运将手中的信纸放进原来的信封里,转过身来,看着这些神态各异的人宽慰道。
    “众位学子,科考的艰辛,大家也有所耳闻,今日榜上无名也没有什么,十年寒窗都过来了,在再读三年圣贤书又有何妨呢?那时再在乡试一举拿下榜首,也为时不晚。切勿因此自怨自艾、从此消沉,你们回去想想今后的打算,若要参加下次乡试的,七日之后来南山书院,我们再作安排,今日就先回去”
    下面的人听到陈运的话,脸上的神色微微好转,又有亲人在一旁宽慰,总算能回过神来,或是在亲人朋友的陪伴下,或是一个人向家走去,只是这一个个背影透着落寞。而另一边登记处的学子,个个是意气风发,与身旁的人言笑晏晏。
    陈运看着这些学子,叹了口气,心中感慨万千,但接着就让捕快过去贴榜,以便高中的学子查阅名次。然后向一旁的赵师爷交代道。
    “我回衙门询问一下此次州府乡试情况,看看这个蜀州解元的是谁,竟将徐昭比了下去,你在这维持一下秩序,待两位典史登好记后再离开”
    赵师爷看了看公示处和登记的人群后,不情愿的答着是,在陈运走后,他便唤来随从,让他看着公示处,自己去衙门里搬来一张椅子,然后摇着折扇,坐在树荫下看着两位典史登记,时不时的询问前来登记的学子几句。
    “我们家少爷是乡试第二啊,太好了,太好了,我得赶紧回去向东家报喜”,一位伙计在榜单前大声喊到,接着便与身边同来的两个人说了几句,随后便快速的穿过看榜的人群向东大街方向跑去。
    看着这伙计兴奋的模样,随后便有人问到这伙计是哪家的,这少爷又是谁。旁边一人答到,这是济世堂弟伙计,他说的少爷是济世堂徐远徐大夫的儿子徐昭。
    本书由潇湘书院首发,请勿转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