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

垂直俯冲-“翠鸟”俯冲轰炸机

    [] 最快更新!无广告!
    同样的发动机造就出的战机却有不同的命运,这就是“食雀鹰”,“翠鸟”,“鱼鹰”这三种同样使用“风12”发动机的海军战术战机的真实写照。
    “风12”这种发动机实际上直接关系到了三种战机的命运。帝国海航是由廖汉翔一手组建的,而一战中的经验让廖汉翔认识到,如果每种战机都使用各自的发动机的话,那么战时后勤保障将会变得异常的复杂,这是在给自己增添麻烦。因此,在海航提出要求得到新式战斗机的同时,也要求同时展开轰炸机的设计工作。同样,这一工作是由沈飞负责的,而海航最初提出的是三种轰炸机,直到19年的时候,水平轰炸机才被取消,只保留了俯冲轰炸机与鱼雷轰炸机。
    “翠鸟”就是使用“风12”发动机的俯冲轰炸机。相对于战斗机而言,轰炸机的性能指标就低了很多。另外“风12”带来的重量问题在轰炸机上体现得并不明显。轰炸机不需要太高的速度,不需要很好的敏捷性,因此,重一点并不是问题。
    “翠鸟”的研制工作是放在“食雀鹰”之后的。19年年底,“翠鸟”的样机制造工作才开始,并且在20年年初就拿出了第一批样机,开始进行试飞工作。因为有了“食雀鹰”的经验,“翠鸟”的试飞比较顺利,在20年十月就完全结束,随即海航下达了订单,订购了第一批提供给三艘航母使用的108架“翠鸟”。
    从总体性能上讲,“翠鸟”并不落后,而且比当时日美海军装备或者是正在研制的俯冲轰炸机各有千秋。其中最值得称赞的就是其极为优秀的俯冲性能(这也是“食雀鹰”的特点,后来“食雀鹰”在其他国家几乎就成为了轻型俯冲轰炸机)。而这也是俯冲轰炸机最为重要的性能。
    可以说,“翠鸟”是一种很成功的俯冲轰炸机,而究其原因,还是由“风12”发动机带来的。另外,沈飞在设计时的许多指标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海军的要求,这在后来的残酷战争中发挥了极其巨大的作用。
    当时,世界上在研制的俯冲轰炸机都只需要携带250公斤级(450磅级)炸弹,而没有特别要求携带500公斤级的炸弹(美国的sbd都是在后期设计时加上这一要求的,而且正是针对“翠鸟”)。“翠鸟”是在开始设计的时候就明确要求挂载500公斤级的航空穿甲弹作战。因此,“翠鸟”的打击能力在战争初期的各种俯冲轰炸机中是无与伦比的,比日本海军的“99舰爆”优秀得多。
    “翠鸟”也有自身的缺陷,那就是笨重。不过,这在轰炸机上也许不是缺陷。笨重的机身带来了两个好处。一是提高了俯冲性能(日本的“零战”俯冲性能就很差),二是坚固。特别是后者,在实战中往往能够让飞行员安全返航。在战争初期的残酷战斗中,很多飞行员都喜欢这种轰炸机,原因就是其坚固。在“琉球岛海战”中,有架“翠鸟”在挨了二十多发子弹与炮弹之后还能够代伤返航,这就足够说明问题了。
    另外,“翠鸟”的自卫火力也很强大,不过,装在机翼里的自卫机枪更多的时候被用来扫射战舰上的防空炮位,而不是去对付敌人的战斗机。
    “翠鸟”还有一个特点,即采用的是双人机组,而不是日本海军轰炸机所采用的3人机组。当然,这有效的降低了飞行员的数量。
    性能数据:机长2米,翼展高7米。最大起飞重量5000公斤,5000米高度最大平飞速度220节,最大飞行高度8500米,挂一枚500公斤炸弹,以最大重量起飞时的最大作战半径300海里。机翼内的两挺机关枪共备弹400发,后座自卫机枪备弹400发。
    整个大战期间,帝国海军制造了3500架“翠鸟”,其中由沈飞制造的有2800架。其中装备帝国海军的有3000架,另外500架输出到了各个盟国(波斯帝国海军采购了300架,而且一直使用到了战争结束)。另外,波斯帝国,德意志帝国还购买了生产线,各制造了1200架与800架。
    从制造数量上就能看出,“翠鸟”是一种很优秀的俯冲轰炸机。在欧洲战场上,“翠鸟”还在德意志空军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一种优秀的对地俯冲轰炸机(与“斯图卡”相比并不逊色多少)。后来,帝国陆航还接收了一批“翠鸟”,参加了地面上空的战斗。
    其实,“翠鸟”的成功并不是个偶然。在轰炸机设计阶段,总设计师就抓住了俯冲轰炸机最重要的几项性能要点,强化了主要性能,弱化了次要性能。当然,“翠鸟”成功的另外一个秘诀是与战斗机共用同一种发动机。
    这种战斗机与轰炸机共用发动机的事情一直延续了下来,这不但减轻了帝国海军的后勤保障压力,同时还让帝国海军能够拥有优秀的轰炸机。
    不可否认,“翠鸟”俯冲轰炸机的优秀性能,而这种活跃于大战初期太平洋战场上空的轰炸机也书写了一段段伟大的历史,创造了大量的奇迹!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