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燕军拔营离开真定城下,直奔德州的时候,真定城里传出了一阵阵欢呼声,连平安郭英都松了口气,虽然知道燕王这一走盛庸多半要倒霉,但死道友不死贫道,只要真定不失,他们就不会遭殃,两相对比,反正总有一方要挨打,还是盛庸遭殃好一点。
在德州收拢残兵败将,巩固了半个多月城防的盛庸一听朱棣打不下真定,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奔他来了,也赶紧做着最后的准备,这次时间短暂,只有半个多月的时间,远远不够他布置周全,但大概是真定的坚守给了他信心,德州虽然不如真定,但也是能守一守的,当下也就只能把希望寄托于真定还剩的几万士卒了,如果朱棣久攻德州不下,他们去袭扰粮道,那说不定还有机会把朱棣逼回北平。
当然想是这么想的,朱棣大军压境时慌也还是慌的,只是朱棣带兵赶到德州后竟然没有直接进入境内包围德州城,反而在边界上扎上了大营,似乎这一趟来不是打仗而是来看风景的。
这一番动向把盛庸看得莫名其妙,但他还是兢兢业业地每天巡视城头城墙,并且派兵出城把德州城附近的树林砍了个精光,周遭府县连人带东西全搬进德州城,什么都没剩下,做完这一切,他又每日不间断地向真定派人,不厌其烦地传着那句话--德州不比真定好守,若是朱棣得手德州,山东危矣,这时候就别计较之前的事情了,但凡德州有危险,赶紧来拉兄弟一把!
然后,他便每日站上城头,和屯兵边界的朱棣遥遥相望,简直快化成了一块望夫石。
而时间,也就这么不知不觉地进六月了。
……
徐州沛县,东靠微山湖,西连山东府,这里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和发迹之地,也是朱棣从未打到过的地方,相比于德州前线,这里算得上是大后方了,所以北边再怎么打得热火朝天,这里也还是一片安居乐业的景象。
进了六月后,暑气自然越来越重,傍晚时分,王庄的百姓们吃过了晚饭,照常带着家中老人孩子出门纳凉,在门口的水井、街头的古树下聚集,铺开小桌子,再沏上一壶茶,切两个西瓜,谈天说地议古论今,好一副悠然景象。
大地忽然震动,一队官兵策马而来,浩浩荡荡,数千人的队伍延绵极长,放眼望去全是骑兵,王庄的百姓们一开始还有些惊慌,发现那些官兵并未进庄而是匆匆忙忙南行后,也就出来伸长了脖子看热闹。
这两年北上的大军越来越多了,战事虽然没蔓延到徐州,但老百姓们也已经见惯了南来北往的军队,只是眼前这队官兵却有些不一样,杀气腾腾军容严整,让王庄的百姓们看了眼前一亮,不由暗赞一声威武。
大军的精气神如何,确实能从外表轻易看出来,这数千骑兵也确实是百战精兵,行伍整齐、纪律森严,虽然行军速度很快,但一个个士卒策马紧跟队伍,目不斜视,也不交头接耳,哪怕是这等炎热的夏天,他们也甲胄齐全,就算汗流浃背,也没有一个人袒胸露腹,称得上是威武之师。
而随着夜色降临,这些骑兵也渐渐消失在了王庄百姓们的啧啧赞叹声中,但沛县的百姓们绝对想不到,这些他们夸赞的精兵,其实是燕王的人马。
带兵的将领,是蔚州指挥使李远,严格来说应该是前蔚州指挥使,因为燕王攻下蔚州时,李远就已经归降了燕王,而他今天出现在这里,自然也是燕王的安排。
徐州是后方,沛县更是从未经历过战火,朝廷大军驻守着沿途各处城池关隘,燕王的兵马怎么可能出现在这儿?
所以百姓们想不到,此地驻守的将领...也是想不到的。
第二天,一个惊人的消息传开了,燕王兵马如同天兵天将,突然出现在沛县码头,把今夏朝廷秘密转运囤积于此的几十万石头一把火烧光了!
要知道这些粮草可是供给前线的,当初德州百万石粮食被燕王掳走后,盛庸吸取了教训,根本不敢把军粮一股脑囤积在前线,而是放置在了大后方,沛县码头和德州码头经过水路相连,前线若是需要,随时可以起运,就算德州有失,也不至于让前线将士无粮可吃,可谁能想到这些粮草竟被一把火烧了?
那可是上万船粮草啊!沛县码头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把河水都烧沸了,漕河下游浮起无数鱼鳖,都是被活生生煮熟的。
而消息传进德州,每日必上城墙的盛庸闻此噩耗,差点当场晕了过去。
他这才想明白朱棣为什么要一直守在德州边界,分明就是在等这一刻!果不其然,断了朝廷大军后勤补给后,朱棣一刻都没有耽搁,直接挥师德州城下,而与此同时,本来封锁消息就可以坚守的德州城,突然起了无数传言,城内军民得知后方起火,粮草尽没,不由人心惶惶,当初济南的事情,他们可是听说了的!若是守下去,岂不是要重演济南旧事?
这下好了,人心涣散,粮草已断,纵使盛庸再怎么准备周全,也没办法再守下德州了,也得亏他想得明白,德州城守下去只有死路一条,还不如退守山东,然后堵死那些绕后烧粮的燕军!
九千骑兵,居然能神不知鬼不觉地绕到后方,囤积粮草的地点、运输粮草的路线、沿途驻军的情况...燕军到底是怎么知道的?
一路撤出德州的盛庸捶胸顿足,气得跳脚骂娘,只能把一腔怒火发泄在那些还没安全撤退的骑兵身上,而当他带着大军堵住那些北归的骑兵时,才绝望地发现,并不是自己动作够快,而是...别人有意在等他。
燕王的骑兵居然绕过德州,进了山东地界!这条所谓的退路上,哪里才九千骑兵?分明是三万朵颜三卫精骑!
结果...已经不用多说了。
……
消息传回金陵,朱允炆还没来得及抓狂,盛庸的奏章就到了,侥幸活下来的盛庸逃到山东,激怒之下言语也有些不当了,一篇奏章洋洋洒洒都是在指责朝廷用人不当,致使粮草被焚,后方部署尽为燕军知悉,也总算他还记得方黄三人之前对他的回护之恩,没有在奏章上直接点出这几个名字。
但他不好提,金陵城里正在轰轰烈烈进行“倒方黄运动”的徐辉祖和李景隆可不会不管,一听德州大败,尽入敌手,徐辉祖都要气疯了,亲自带头写奏折弹劾方黄三人,这下连原本准备一致对外的削藩少壮派都坐不住了,他们联合徐辉祖手下的武将勋戚,还有李景隆的议和派,乃至一些原本墙头草两边倒的中间派官员,疯狂上书弹劾方黄齐三人,朝野间一片聒噪,所有人的声音这一次都统一了,众口一词地指责方黄之流无能,一时间口诛笔伐,奏折像雪花一样飞向了御书房。
这下原本气急攻心的朱允炆也有点吃不消了,消息是中午到的,这还没开朝会,真要百官上殿,那会是个什么景象?
这下也顾不得追究盛庸这厮打了败仗还问责朝廷的事了,朱允炆连忙找来方孝孺三人,当看见御书房内堆积成山的弹劾奏折,还有那封怒气满溢的战报奏表后,三个人都沉默了。
是夜,黄子澄府书房的灯亮了一整晚,已经好久没凑在一起的方孝孺黄子澄齐泰三人对坐无言。
过了许久,黄子澄才嘶哑着嗓子开口:“接连大败,粮草被焚,文武百官群情汹涌,陛下...今日你们也看到了,连陛下也对我们起了怨言,如今情形,举步维艰啊。”
齐泰冷冷开口:“洪武朝攒下的家底,已经损耗得差不多了,户部府库已空,兵员征调也吃力至极,依周礼改革的事也还在吞银子,这些...都是咱们辅政搞出来的结果,陛下不该恼怒吗?”
黄子澄愣了愣,没想通自己这老伙计今日怎么跟吃错了药似的,他有些恼羞成怒:“你...”
最终还是方孝孺出来打了圆场:“患难之际,更当同舟共济,何必争吵?”
沉默再一次降临,又过了片刻,齐泰才开口道:“如今朝中百官竟有半数以上对我们不断攻讦,连武将勋戚都凑热闹上书弹劾,城中百姓也怨声载道,陛下现在还能撑着,但过不了多少时日,怕也是要拿我们安定朝野和军心了...依我看,还是该主动一些才是。”
方孝孺凑近了些:“齐尚书有何想法?”
“我主军事,以行主政事,国家到此境地,我二人难辞其咎,与其被百官弹劾下台,不如主动上书请罪,如此一来,只负责周礼推行一事的孝直先生还可留在朝堂,以图后计。”
黄子澄猛地抬头,怔怔地看着自己的老伙计,方孝孺也赶忙起身推辞:“万万不可,我怎可一人独留?”
齐泰全然当没看见黄子澄的眼神,只按住了方孝孺的手:“孝直先生莫要推辞,朝中群情汹涌,不给他们一个交代,陛下岂不为难?只要孝直先生还留在朝中,我二人终究有出头之日,再说我和以行兄暂时离京,也未尝不是好事,起码凭这个,能让那假借靖难之名起兵造反的燕逆不敢南下!”
他霍然站起:“我二人告罪辞官,他还有何理由靖难?只要能拖住他一时半刻,我和以行兄自可在江南募兵,待危难局面一解,朝廷...还是那个朝廷!”
“只是江山社稷和陛下,都要托付给孝直先生了。”
方孝孺见他说得郑重,也没敢再推辞,只是跟着起身肃然一揖:“必不负二位所托!”
黄子澄张了张嘴,终是什么都说不出来,只能幽幽一叹。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