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蒿之内

第一百八十八章 大胆的设想与意外

    [] 最快更新!无广告!
    张孟诚对新部下的指导没有持续多久,作为此次出征最高指挥官的大哥,就带着大部队赶到了此地。
    迎接风尘仆仆的精锐边军们,是张孟诚等人组织好的烤羊肉盛宴。
    虽然大家已经能时不时的改善生活,但是通过一次成功的捣巢饱餐一顿,与军堡里那精打细算的配额干肉,自然不是一个层面的事情。
    没有赶上战斗的其他人都有些遗憾,只是此次的出征并未到此结束。
    了解到西路边墙外的达子实力,现在已经空虚到一个相当脆弱的地步。张孟金和蔡仲明两位手握强兵的实权武官,打算得寸进尺,向着北边的忻都城进发。
    据周绍腾等人打探到的情报,这座古城现在也没剩下多少人在里面。事后的攻进城内的边军,在粉碎了敌人微不足道的抵抗后,再次斩杀和俘获了一百多名俘虏,同时解救出了部分被强迫为奴的大明百姓。
    为什么要说部分呢?因为这座古城及周围的汉民们的数量还不少,加起来甚至也有过百人之多。
    此处的汉人也不全都是被蒙古人掳掠过来的,有些是在大明身份尴尬如白莲教徒,有些是迫于沉重的赋税,就跑出了墙外在此选择投靠蒙古人。
    相比于他们原来生活的环境,至少此处多费一些心思耕耘土地,他们还勉强能把日子过下去。
    而蒙古人倒也没有太过难为他们,因为相比蒙古人十分低效的游农制,把这些归附的大明百姓转化为自己的佃农,能给蒙古人带来更多也更稳定的粮食产出。
    而更让张孟诚意外的是,这些给蒙古人当佃农的百姓,也不都是就此一直待在此处而不再挪窝。
    经过审问,其中一些人已经回到边墙以内,所以才没有在此处被官军俘获。
    这些人按照春出冬归的方式,与此处的蒙古人和其他汉人伙聚盘居,组成的聚落犹如内地的村庄。
    而聚集在一起的农民们,抓紧农时,多跟多种。采取广种薄收型的轮作制,让自己每年都有一定的粮食收获。而蒙古人也视这些为自己的重要产业,用武力保护不受其他部落的蒙古人侵袭。
    这种形态现在看上去规模还比较小,组织也不是那么严密。但是在约百年前就有类似的情况,比较著名的就是嘉靖时期的板升。
    不过那些春出冬归的大明百姓,就让张孟诚比较在意。因为这种像是雁行人的伙盘模式,恰巧有过了解的他一直以为是清代的陕北长城外才会有的。
    看来什么事情都是有一些特例,在各种因素影响下,本应该敌对的大明农民和蒙古牧民,都会为了现实的利益进行妥协。
    这种汉民在边墙外组织生产的模式,吸引了张孟诚的兴趣。
    因为如果自己组织人,每年也按照春出冬归的方式,在边墙外组织生产。这样不仅能在这段农牧杂处的地带,建立起一个游离于大明政府系统之外的小势力,日常的运营在种粮和放牧中努力收获。
    而且还能借助掌控这些力量,对蒙古人的入侵的戒备向边墙外扩充不少,这也有利于金鼎山这个他们根基老巢的生产运作。
    听上去似乎有些异想天开,但是细细思考一下,也不是那么毫无操作性。
    历史上的东汉开国名将之一,以马革裹尸的气概闻名后世的伏波将军马援,他就在朝廷掌控力不足的地带,带人干过这种一边种粮,一边放牧的半游牧营生,而且还得到了一笔不小的财富。
    而现在不管是在明蒙之间,还是明金之间,其实都有一些类似的板升设置。虽然这些板升归属划分不清,但是确实扎也根生存下来了。
    对于处在延绥西路的金鼎山一伙来说,有几个条件的存在,也让这个想法有一定的可行性。
    首先,金鼎山及其亲密地盟友艾蒿巅,两者都有一支具有相当实力的武装力量。双方常备精兵加起来,总人数甚至超过了一千五百余人,而他们手下还有数量更多的屯丁,作为预备军事力量的他们也有一定的训练。
    其次,本来此处是套虏的地盘,可是自从林丹汗西征以来,这里就因为征战不断,蒙古人的势力已经减弱了不少。而之前后金西征,林丹汗再次逃跑。现在这里已经有些成为了三不管的地带,只要策略合适,囊括下此地也并非不可能。
    第三,即使未来林丹汗再次回来,已经威望和实力大减的他,也肯定无法将所有河套的蒙古人收拢起来。在这个情况下,与其便宜远在辽东的后金,不如主动把这些游离在外的力量,整合进金鼎山壮大自己。
    另外,随着金鼎山周围的开垦,一些土地虽然还能分配给其他新加入山寨的人员。但是剩余土地的质量大都很糟糕,相比于边墙外这些水草丰茂的地带,还真的有些算是天壤之别。如果在张孟诚的细心耕耘下,没准产出会是金鼎山的数倍。
    还有就是,金鼎山的大当家是靖边营的都司,艾蒿巅的蔡矮子又是宁塞营的守备。有这个关系在,边墙这道划分大明与蒙古势力范围的分界线,对于张孟诚这名两家都关系匪浅的人来说,阻碍自然会是小上了不少。
    想到这里,张孟诚觉得有必要对这块区域的情报,作出更加细致的调查。所以他连忙赶向俘虏的所在,开始搜集起他感兴趣的信息。
    ……
    “老三又在那里瞎忙活啥呢,总是在俘虏里盘问?”
    张孟金看到自己三弟总是上蹿下跳忙个没停,有些想不明白的他,就向身旁的二弟询问了起来。
    “看不明白,若是想找些降丁组建自己的班底,那他应该多往达子那里转转。可是他现在连那边没啥本事的老农,也不停问东问西,我也不清楚他究竟是想干啥?”
    张孟广在这么多时日过后,他队伍里的战力也已经恢复。所以之前终于松口,把吴大勇这名部下再次交给了他的三弟。现在张孟广有些怀疑,老三是不是想收一些新的力量到他手底下。
    “八叔,管叔他们带着步队到了。”没有让张孟金和张孟广两兄弟继续瞎猜,张昭恩此时带着后继部队开到的消息走了过来。
    同样与管志庆一起赶到的,除了他们收留的骑兵掉队者,还有艾蒿巅相应的几名步队头领,另外就是还有几名西路其他几个军堡临时抽调出来的部队。
    现在忻都城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已经有上千的明军士兵在此聚集。不过周围已经没有其他蒙古人活动的消息,所以即使战力已经齐聚,他们这些悍勇的士卒也是无事可做。
    在与到达的管志庆交流了一下此次行动的成果以后,金鼎山的大当家就召集了所有的头领聚集起来,连在俘虏堆里问这问那的秀才也没有放过。
    “此次咱们出征,没费多大力气就俘斩二百多达子的部众。虽然里面老幼居多,但是这份功劳还是打实的,大伙辛苦了。”
    开场白就是对大家的慰问鼓励,虽然这对于相处多年的一众弟兄们来说,多少有些显得客套,但是也没其他更合适的话语来引导气氛。
    “不过这次召集大伙,不是为了讨论此次出征的事。而是与咱们之后出征山西有关,详细地就由管二来和大伙说说吧。”
    张孟金似乎对接下来要公布的消息也有一些意外,所以他迅速就进入了正题,把二当家推出去后,他开始抽出烟杆打消烟瘾。
    在后队率领步卒的管志庆,因为没来得及洗漱,所以此时看上去是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不过除去这些,其他的精气神看起来倒是不错。二当家在大哥说完话以后,就清了清嗓子开始发话。
    “之前收了银子的刘三顾私下里传来的消息大伙也知道了,在大哥带着骑兵拔营先行出击以后,更正式的调令也传过来了。俺们确实要开赴山西,而且和秀才估计的不错,俺们会归属曹文诏麾下,只是这调动的兵马人数比预想的少,只有三百五十人。”
    管志庆的话说完以后,这个消息确实让大伙很意外,众头领们立刻就有了反应。
    “三百五十人,这也太少了吧!”
    “就只有咱们一半的兵力,这么点人咱们能干些啥?”
    “是不是有人给咱们下绊子,大当家的怎么说也是个都司,这人马也太少了吧。”……
    相比于其他不断发出意外感叹的头领们,猜到一些什么的张孟诚,倒是沉默地待在一旁,用手抚弄着下巴上拉碴的胡子。
    大当家张孟金自然发现了自家三弟的不同,他用手边的梆子敲了敲示意大家安静,接着就开口询问道。
    “老三,你想到了啥就说说看吧。”
    张孟诚还有些不敢确定,所以在得到大哥的问话后,就又向二当家管志庆问道:“管二哥,此次应援山西的官军,总共有多少人?”
    管志庆从一些渠道收到了消息,所以他直接回话道:“陕西各镇抽调的精兵,只有三千五百余人。”(注一)
    听到二当家的回复,其他在场的头领们又是一阵意外。一些脑子转的快的人已经明白,这么少的兵力出征,还是因为朝廷缺少钱粮的缘故。
    张孟诚得打回复,他也只能无奈的叹了一口气。本来以为陕西各镇官兵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在边墙外的达子自顾不暇时,张孟诚还乐观地估计朝廷会调集五六千人去山西平贼。看来现在朝廷财政问题的恶化,是一个比自己预想还要糟糕的状况。
    PS:注一:出自《明末农民起义史料》,“兵部题为秦盗稍得清理等事”。挑选马步官兵,三千五百员名,皆惯战之精劲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