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的气场

第1章 自序

    [] 最快更新!无广告!
    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
    我是一个喜欢读历史,特别是读思想史的人。少年时代,最早接触的历史故事是《三国演义》和《隋唐演义》,那个时候脑子里没有二十四史,没有唐宋元明清、上下五千年,有的只是十几个大英雄,什么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什么一杰李元霸二杰宇文成都三杰裴元庆……历史在我的心目中就是一群大英雄的上场下场、打打杀杀。后来,又渐渐知道了诸葛亮、徐茂公、刘伯温……这时候,我知道了原来在武的英雄之外还有文的英雄,他们用智谋书写历史,而且他们的篇章愈加精彩。
    再后来,读了更多的书,听了更多的故事,发现居然在武的英雄和文的英雄之外,还有第三种人大放光彩,他们看起来都很平庸,但是却能调动和使用英雄。比如刘邦文不如张良、萧何,武不如韩信;比如刘备文不如诸葛亮、庞统,武不如关张赵马黄,但他们都能带领一班风云人物去纵横天下、成就大业。
    我想,这样的人应该算是历史中的第三类英雄,他们自身没有纵横天下的武艺,也没有精妙高深的谋略,但是他们却都能给英雄当领导,让英雄自愿听令、心服口服。第三类英雄就是能当领导、调动英雄去成就事业的人,就是管理英雄,他们的才华是管理才华,在这些人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宝贵的东西。
    翻开历史,篇篇章章都充满血腥,鲜血带来的沉重几乎让人透不过气来。在伴君如伴虎、人命如草芥,动辄满门抄斩的年代搞管理,真的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冒险事业。但是我们的先人们做到了,而且做得那样精彩。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忠诚,值得我们每一个后来人景仰。
    正是这份景仰,给我写作本书带来了最初的冲动。
    三国的刘备文不如诸葛亮庞统,武不如关张赵马黄,但是他能调动这些文臣武将为自己打天下。再看水浒中的宋江,翻翻宋江这人的简历便知,他无非是山东省郓城县一个小吏,文也不能文,武也不能武。就这么一个人,却可以带领英雄团队。再看看梁山这个队伍的构成,其他的一百零七条好汉,可都不是一般人!有皇室贵胄、朝廷武将、草莽英雄、江湖好汉……这么一帮人居然都服宋江!宋江凭什么?
    仔细想想,我们就发现,成功的领导者,他们身上似乎都有一种超级强大的气场,这个气场,能把英雄吸引来,把队伍凝聚住,给人力量,给人温暖,催人奋进。
    管理的奥妙就在于把“我”变成“我们”——把我会变成我们大家都会,把我想变成我们大家都想,把我要奋斗变成我们大家都要奋斗。在这种变化过程中,我们往往能真实地感受到气场的存在。有些人和风细雨,但是号召一出群情振奋山摇地动;有些人声嘶力竭,但是结果却是鸦雀无声众人围观。
    到底是什么因素造就了领导者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当中,那些管理英雄又是如何来打造自身这种影响力的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着我,指引着我,给了我写作本书的基本方向。
    在写作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内容的取舍与材料的筛选。用简单的八次对话来描绘一幅思想史的画卷,这简直就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我自始至终都是在挑战自己。
    在选材方面,我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追根溯源,坚持“早”的原则。针对一种管理思想的演变,尽量向上去追溯,从源头入手来写。二是引用经典人物、经典故事,坚持“显”的原则。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尽量选择耳熟能详、众所周知的。因为我相信,只有传播了,才能产生影响。一个众所不知的人物或者一段流传不广的事件,对后世管理思想的影响也肯定是十分有限的。三是从史料入手,坚持“实”的原则。人物和事件尽量从史书(主要是《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其次是诸子百家的典籍)中选。全书只有第5章“和谁在一起”中“桃园三结义”的对话是从小说当中选取的材料。不过,尽管这段故事出自小说,但它在我们的心灵当中已经成了一段真实的事件。
    传统文化的精髓,应该不仅仅限于孔孟之道、八卦占卜、阴阳五行之类,它包含着更多的东西,等待我们这些现代人去探索。在读历史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能够清晰地感觉到,在卷帙浩繁的历史当中,有些声音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管理思想的精髓在一个字上,这个字就是“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国式管理中,人和的精神一脉相承。“人和”两个字包含着建班底、带队伍、选才用才、激励人心等一系列问题,这些也恰恰是现代管理所关注的内容。从这一点上来说,古代管理思想史的内容,对于现代管理也是非常有借鉴价值的。
    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一是介绍常用的管理策略。例如,分析杀鸡儆猴策略,第2章里写道——“假如有个新来的领导要给一群大象当头领,为了震慑这些大家伙,这位新领导威风凛凛地从地上抓过一只蚂蚁,然后当着这群大象的面把蚂蚁狠狠捻死了。这样会不会起到震慑的效果呢?当然不会。不但不会起到震慑效果,大象还会嘲笑他的软弱。相反,如果给一群蚂蚁当头领,上来就当众捻死一头大象,那么蚂蚁一定会格外信服领导的威严。所以,我们应该捻死大象给蚂蚁看,只有处罚了有分量的人,才能起到震慑的效果。回过头来看,一般来说鸡是比猴子小的,所以如果真的想取得管理的效果,恐怕更好的方法是杀猴给鸡看。这个策略叫作‘罚上立威’。”
    二是对历史案例进行剖析。例如,第7章写张良给吕后出主意——“张良想了一个好办法,就是借助‘商山四皓’的威信和影响力来帮助太子说服刘邦。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从表面上看,是四个老先生说服了刘邦,其实完全是张良的谋略。一个有智慧的人,站在台前呼风唤雨比较容易,躲在幕后默默无闻做贡献比较难。站在台前,出名确实容易一些,但也很有可能因为一时不慎给自己招来意外的灾祸。做人要收放自如。一个有智慧、有想法的人,放比较容易,但是一旦放得过火,就会有很多麻烦,所以该收还是要收住。放得开,是才华;收得住,是智慧。”
    三是具体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例如,第6章写如何对待责任意识不强的领导——“这样的领导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遇事不做主、不拍板。比如,上级通知最近有工作组下来抽查工作,有可能查到本部门。于是你问:‘领导,要不要提前协调相关部门,准备一份书面的汇报?’领导说:‘别理他们。’等真的来了通知,工作组要求提交书面汇报的时候,领导又来问你:‘你怎么没有准备书面汇报啊?’与这样的领导相处,基本的行为策略是‘当闹钟’。闹钟的作用就是提醒,不断地提醒,一直到行动为止。而且闹钟关键在于一个‘闹’字,只有提醒到对方有点不耐烦的程度,才算得上‘闹’。提醒的技巧是:一说要求,二说行动,三说后果。”
    四是领导理论的引申与管理思维的启迪。例如,第4章分析对能人的管理——“《西游记》里孙悟空戴着一个紧箍,为什么不给沙僧和猪八戒戴,偏偏要给孙悟空戴?这就是奥妙所在:能人需要戴紧箍,庸人不需要。因为庸人离不开团队,离开团队就到不了西天;但是能人一个跟斗就能到西天,即使离开团队,也可以自立门户,当个美猴王。而团队是离不开能人的。对于能人,没有约束就难以信任。信任不仅需要情感认同,还需要一种机制认同。给能人戴上紧箍,忠诚度确认了,做事情也有谱了,领导就可以放心了。可以不念紧箍咒,但一定要戴紧箍,因为紧箍是一种机制,是一种双方的承诺。”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对这座思想宝库的每一次探索都让我浩叹不已。如果历史是一座山,当我们面山而坐,对着横亘在天边的这一段巍峨和苍茫,内心会腾起怎样的感受呢?对我来说,这份感受就是:除了想走进大山的怀抱,亲眼目睹神奇和精彩之外,还有一个想法,就是作为大山的儿子,去讲述那些山的故事,并把它们传给后人。
    赵玉平
    于北京邮电大学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