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康熙甩锅的话语,张英有些失望,就连崇祯都能在危难时刻下罪己诏,揽下责任,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刻,做为大清的当家人难道不该有一点担当吗?
可是张英知道他们回到长安就已经等于是羊入虎口,陈廷敬刚才的话属于说客的开场白,难听的话说一遍还行,再多说几遍,就是不识抬举了。
因此听完康熙的抱怨张英说道:“陛下!关外辽东肯定是回不去了,那里离京师太近,郑氏已经决定将都城定在京师,怎么可能在都城门口放一个随时有可能翻脸的势力。
俗话说的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想要保证安全,就要远离郑氏,让郑氏就算要攻打我大清也得费九牛二虎之力得不偿失。”
康熙听出了张英话里的意思,可是环顾华夏舆图,康熙想不出除了辽东关外还有哪个地方能够让满清几百万人口容身。
“不让我大清去辽东,我大清还能去哪里,总不能跑到草原与蒙古人争夺牧场吧?”
“郑氏如何安置我们,臣并不清楚,只要陛下下定决心,臣愿意再次出使郑氏与郑氏谈判,争取为大清争得一个好的条件。”
康熙犹豫了半天,也无法做出决定,这件事的关系太大,根本不是他一个人可以做出决定的。如今满清被分为两大块,一块是被郑氏困在铁岭关与抚顺关以北的老满洲,一块就是被困在陕甘的满洲人。
老满洲的人口成分比较单一,大多数都是满洲人,而陕甘的满清人口非常复杂,既有入关的满洲人,又有跟随满清入关的关外汉人,更多的是入关后招揽的汉人人才,以及投降的绿营官兵。
随着三藩之乱八旗军队越来越没有战斗力,满清开始大量启用绿营将领,满清的力量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大量的汉人将领开始身居高位,最典型的就是西北四名将。
随着汉人将领的地位不断的提高,满人将领又不是很争气,这种情况下满清不得不大幅提高汉人的地位,不能再将汉人文武当成满人的附庸。
与华夏谈判退出中原,对于满人来说不是一个难以接受的条件,毕竟原本这里也不是他们的老家,离开了也没损失多少东西。
可是对于汉人文武来说就不一样了,在关外不管是汉人当皇帝还是满人当皇帝,他们都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在地方上依然能够当他们的土皇帝,一旦离开故土,再想作威作福那就难了。
因此汉人文武肯定不会那么轻易地同意撤离关内,去一个吉凶未卜的地方,给满清当官与给郑氏当官没有什么不同,大不了就投降郑氏。
若是汉人武装不跟着走,满清的实力就会削弱大半,就算去了新的地方,恐怕在本地势力的压迫下也难以立足。
正是这种担忧让康熙迟迟下不了决心,张英与陈廷敬怀着忐忑的心情在宅邸中等候了好几天的时间也不见皇宫有任何的消息传出来。
就在两人觉得没有多少希望的时候,二人再次被康熙召进宫中,再次见到康熙,康熙屏退殿内的闲杂人等,沉声说道:“朕不管你二人与郑氏达成了什么样的交易,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朕对郑氏就一个要求,那就是关中的大清军民,以及辽东的大清军民郑氏必须无条件的放行,让我大清人马合并。”
张英与陈廷敬二人心中大定,二人从没想过康熙会湖里湖涂地接受他们的建议,以康熙的聪慧自然能看得出二人的心已经不在大清这边。
不过两人很清楚,他们还有利用价值,只要能够在与郑氏的谈判中,让大清的实力保存,两人以及身后的家人就是安全的。
“皇上!臣与敦复的所作所为从来没有对大清不利之心,然而眼下敌强我弱,为了大清社稷不被覆灭,该低头的时候还是要低头啊!”
“陈爱卿的话虽然不好听,但也是实话,大清如今确实技不如人,形势危急。然而郑氏会有这么好心,放着灭我社稷的大功不要,给我大清重整旗鼓的机会。”
“别的臣不清楚,不过郑氏真的从来就没有将大清当成敌人,大清的衰败源于三藩,并不是源于郑氏。虽然说郑氏在我大清最虚弱的时候发动统一之战有些胜之不武,但是站在郑氏的立场上这么做能给减少很大的损失,以最小的代价完成天下的统一。
若是我大清能够主动将关中、陇右让出来,让郑氏兵不血刃拿下西北,臣相信郑氏会给予我大清一个不错的条件。
就连逆吴郑氏都能给其找到一块大岛,在那块大岛上称王称霸,凭着我大清的实力,有了郑氏的支持,什么样的地方打不下来。”
张英也补充道:“皇上!臣与子端兄愿意再次出使郑氏,与郑氏谈判,争取能够谈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条件。”
康熙沉吟了一会儿,长叹一声说道:“事已至此!死马当活马医吧!朕给予你们二人全权与郑氏谈判,只要大清不被灭国,其他的条件都可以谈。
不过朕还有一个要求,那就是郑氏不得私下接受大清的文官武将投降,尤其是汉臣!”
这一条让陈廷敬与张英心中一颤,尽管二人知道这一条不是针对他们二人的,可是想到二人的身份,还是心有余季。
二人点头应下差事,快速从长安出发赶赴潼关,在潼关外见到了华夏大将周全斌,向周全斌说明来意,周全斌将二人安置在军营之中,向京师八百里加急递送满清的谈判请求。
京师的华夏高层在三天后收到了周全斌送回的消息,华夏高层经过商议之后,派出余震瀚与华夏王嫡子郑克勤为正副使者的谈判团队。
郑克勤做为华夏王世子,这是第一次承担如此重任,这一举动也被华夏朝堂上下视为华夏王对世子的培养。
郑克勤可不是一直长在深宫中不谙世事的毛孩子,除了读书之外,郑经还将其化名安置在军事学堂之中当做普通的一名学员兵进行锻炼。
除了军队高层之外,就连郑克勤的教官都不知道郑克勤的真实身份。这个只有十六七岁的新兵在军事学堂的学习和训练中非常的刻苦,学习和训练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
两年的军事学堂学习生涯结束之后,郑克勤与他的同学们被分到了各个部队中服役。郑克勤由于身份特殊,被安排到了杨来嘉的侍卫亲军中服役。
这么安排就是要让太子爷与保镖团队保持亲密关系,别看在军事学堂大多数人都不知道郑克勤的身份,在侍卫亲军郑克勤的身份可保密不了。
毕竟侍卫们做的就是保护郑家人的差事,对郑家人的相貌肯定非常熟悉,对于太子爷到他们中间当兵,侍卫们当然是欢迎的,
跟未来的华夏皇帝,现在的太子爷一起共过事、扛过枪,只要不是太没眼力劲儿,就不会混的太差。这也是郑经有意为儿子铺路,不管儿子是否有一代英主的天分,都无法改变他储君的身份。
这就是君主世袭制,除非郑经给子孙后代开一个坏头,让后代的继承人制度出现混乱,每一次权力转移都会腥风血雨。
想要顺利登上皇位,身边的班底那是必不可少,这些郑克勤在军校的同学,以及在侍卫亲军中的袍泽就是他最初的班底。
等到这些人成长起来,肯定会形成一个以郑克勤为中心的太子党,这些人天生就被打上太子一系的烙印,想要改变都非常困难。
如今已经是华夏兴武十一年,满清康熙二十六年。
郑克勤已经十八岁,虽然还不能单独挑大梁,但是完全可以跟着文武官员进行学习,为以后顺利接班打好基础。
这一次的谈判,郑经给了余震瀚一张地图,在地图上圈出一块地方告诉余震瀚,这个地方原本黄金家族钦察汗国的地盘,现在这里的统治者是突厥化的蒙古人。
华夏可以帮助满清击败准噶尔,打开西进的通道,满清最后的定居地点就是这里,这里地势与满清的老家差不多,但是气候却比满清温和了许多,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非常理想的生存之地。
至于满清将来在这个地方能够扩张到什么程度,那就看他们自己的本事了。
很快余震瀚与郑克勤就赶到了潼关,余震瀚与两人是老熟人,双方也没有什么隔阂。在屏退了闲杂人等后,陈廷敬与张英再次郑重地给郑克勤行礼道:“臣陈廷敬、张英拜见太子殿下!”
“两位先生免礼!孤是晚辈不敢受两位先生的大礼。”郑克勤侧身让了半礼,出言谦逊道。
两人也不再坚持,虽然说郑克勤的太子之位是板上钉钉的事,但是郑经还没有正式登基称帝,太子之位也没有正式册封,一些话点到为止就行了。
话题转入正题之后,陈廷敬正色说道:“满清皇帝康熙已经同意退出中原,他们想知道华夏打算将他们安置到什么地方?”
余震瀚亲自将郑经给他的地图挂在军帐的幕墙上,指着地图说道:“两位请看!”
小书亭
张英与陈廷敬的目光被吸引到地图上,之间余震瀚指着地图说道:“这里是北海,苏武曾经牧羊的地方,如今我华夏大军已经将盘踞在这里的罗刹人歼灭,罗刹人的残部向西退往了他们在漠北一座叫做托木斯克的堡垒。
下一步就是进军托木斯克,我军的最终目标就是将罗刹人彻底的赶到乌拉尔山以西,不允许罗刹人再踏入乌拉尔山以东半步。
而满清西进最大的阻力就是罗刹人和准噶尔人,朝廷可以给予你们包括武器、粮草等物资的援助,同时还会派出教官帮助你们训练士兵,帮助尽快掌握华夏的武器装备。
由我军牵制住罗刹人的一部分力量,你们的西进也会更加容易一些。”
“余大人!你给我二人透个底,华夏王要将满清打发到什么地方?”张英看着余震瀚指着地图一通解说,听得是云山雾罩,若是他没有记错的话,这些地方可都是蛮荒之地,就算打下来也没有什么产出,真不知道要这些蛮荒的土地做什么?
“张先生稍安勿躁,给你们将这些是为了告诉你们,一旦西进将要面临的形势,准噶尔人不用某说,你们也很熟悉,这股势力是瓦剌人的后裔,如今渐渐强大起来,占据了整个西域。
你们必须要将准噶人彻底击败才能打通西进的道路,击穿准噶尔的阻拦之后,你们最终回来到这里!”说着余震瀚用手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
张英与陈廷敬久在康熙身边顾问,对地图并不陌生,大致换算了一下距离心中震惊不已,华夏方面实在是够狠,这一杆子就将满清支到了万里之外。
满清只要到了这个地方,再想回到东方可就难了,华夏肯定会在回来的路上设置层层障碍,让满清再想回来难如登天。
“余大人!为何要将满清发配到这么远的地方?若不是某对华夏了解,恐怕会认为这是华夏想要在漫长的迁徙途中彻底灭了满清。
这样做还不会背负一个嗜杀残忍的名声,毕竟满清是在迁徙的过程中,被沿途的势力所灭亡。”
“说句实在话,某也不清楚大王的想法,大王只说了一句,这一片地方是仅次于华夏的最好的土地,满清现在已经完全成为了农耕民族,那里的大平原黑土地,足够养活几千万人口。
只要满清上下励精图治,将那里的蒙古人,以及其他的一些本地百姓整合起来,一定能够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不过你们要提醒玄烨,到了哪里一定要强军备战,警惕身边的罗刹人,罗刹人生活在极寒之地,性格坚韧,是一个非常难缠的对手,若是放松警惕,很有可能被罗刹人灭了国。”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