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歌

第七十三章 山乡巨变(四)

    
    八月的一天,离家两年的军子从河南回来了。
    特地来了趟红石湾,看望爹爹奶奶和二叔王世川一家,恭喜小姑英子考上了大学。
    小伙,又比以前长高了几公分,半光的平头,黝黑的肌肤,全身上下散发着一股练武人的英气,和一年前相比就像换了个人。如果在他乡的大街上相遇,王世川都不敢相认了。
    一家人其乐融融的聚在一起,吃了顿团圆饭。
    除了气质上的变化,王世川发现军子的生活嗜好也有了太多的改变。
    以前这家伙满身的江湖气,嗜酒如命、烟不离手。现在烟不抽了,白酒点到为止,连荤菜都不怎么动筷子了。
    原来他在嵩山拜师学艺的那些师傅,都是正儿八经的少林武僧。
    师傅们招收学徒有一个规矩,就是学艺期间必须遵从佛家的清规戒律。
    结果两年下来,这些佛门的规矩,也就慢慢变成了一种自觉遵守的生活习惯。
    “军子,都说你去少林寺当和尚了,这头上也没有戒疤呀?”
    那时候的乡下人都是早婚,所以英子尽管是长辈,其实比大侄子家军还小了两岁。看着军子坐如钟站如松的严肃模样,忍不住走上前查看军子的头上有无出家人那样的印记。
    “小姑,你抬举我了,我充其量只能算是佛门的俗家弟子,还是个红尘中人。还想娶媳妇,还想发大财,呵呵。”
    军子不好意思的摸了摸光头,干尽了杯中的水酒。
    “大孙子,斋饭不能随便吃啊。我们信奉菩萨就要信奉一辈子,半途而废的罪过比杀人还大!”
    奶奶是个虔诚的佛徒,每个月的初一、十五都会焚佛香吃斋饭。她担心长孙的信仰不够虔诚,便关切的提醒他道。
    “奶奶,我没有吃斋信佛!我们武校的伙食就是这样,一年到头的吃下去就吃习惯啦!”
    长辈们的关心让军子有点坐不住了,他于是强忍着恶心,夹起一块红烧肉塞进了嘴里。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在自家的亲人面前,不能再这么端着了。
    午饭之后,军子在场院里给家人们表演了几套少林拳法。
    翻腾跳跃、棍走龙蛇,虎虎生风,令人眼花缭乱。
    “老奶奶,我们家总算出人才啦。一个文秀才,一个武举人,呵呵。家军这拳脚功夫,要是放在动荡的年月,保家卫国都不在话下!”
    看着大孙子盖世英雄的模样,王元初老先生满心欣慰的对老伴道。这两年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学校,他都希望能为国家多培养几个人才。
    孙辈当中,大成迷迷糊糊,军子、兵子都务农好多年了,旺孩又还小,于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在了毛丫头的身上。
    没想到长孙家军能够另辟捷径习武修身,看上去还真像那么回事。
    老先生的人才观,遵循了儒家思想的“三才之道”。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
    有了一技之长,就有了安身立命的人生智慧,是为成事。愿意改变人性中的劣根性,自觉遵从一个社会的道德传统和公序良俗,是为成人。
    像军子这样的年轻人,既能成事又能成人,在老先生看来,就是前途无量的人才了。
    “老王家的祖坟总算冒青烟啦,阿弥陀佛。老爹啊,明天你带上世川、世英,还有三个孙子回趟晏冲,给我们家的老祖坟敬几炷香,向老祖们祷告祷告。”
    成子奶奶慈祥的唱了句佛号,嘱咐老伴道。
    她的言语里,其实包含了传统社会国人的信仰问题,也就是易中天教授所说的祖宗崇拜。
    后辈子孙运道的好坏,都是列祖列宗们积德积福、行善保佑的结果。所以要想运气好,就要多拜祖宗。
    如今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很多旧时代的乡俗都消失了,唯有祭祖的民风长盛不衰。
    除了清明、春节整个家族的集体祭奠,升学、婚嫁、乔迁、远行、甚至买辆私家车,有些人家都会准备些香烛钱纸,到祖先的坟头上祭拜一番,祈求先人的佑护。
    很多老人更是把佛家的因果报应和祖先崇拜完美的连接在一起,他们信佛,但更信祖宗,就像成子奶奶那样。
    关于祖宗信仰的话题,二十岁的年轻人会不屑,三十岁的时候半信半疑。到了四十不惑五十半百的年纪,却越来越感到祖先的佑护是存在的,祖先崇拜与信佛、信耶稣一样,都是一种神圣的信仰。
    人的一生好像被一种神秘的力量牵引着往前走,一切都是安排好的,无论你如何的努力、挣扎,如何的命比天高,到头来都是枉然。
    这或许就是命运吧,决定它的很多时候不是你的才华、能力、所受的教育,而是从祖先那里传承过来的血脉和基因。
    “好啊,我也有好几年没回晏冲了。世川,你明天有空吧?”
    老先生感叹的问王世川,他觉得二儿夫妇才是整个家族的真正福星。他俩的勤劳、努力和厚道,也把所有人的好运都带出来了。
    “有空有空!儿子,明天给老太上坟多磕几个头知道吧,保佑你将来也能上大学!”
    王世川今天开心,酒喝得有点过头了,亲昵的抱着大成子的脑袋嘱咐他道。
    自己所有的人生希望,如今都已寄托在俩个小儿的身上。
    “哦。”成子懒洋洋的答道。
    自从家里有了电视,这个孬孩啥地方都不想去了。
    “军子,车文暑假还在家,你要不要过去看看她?这丫头每趟回来都念叨你!”
    家族聚会最忙活的就是卫兰这个儿媳妇了,忙着烹饪、打扫卫生,一大堆的善后。
    里里外外好不容易清理干净了,卫兰才解开了围腰,关切的问军子道。
    “二妈,不需要了,你千万不要跟车文讲我来过这边!”
    军子慌忙对着二婶摆摆手,“车文”二字对于他来讲,好像都成敏感词了。
    “见个面又不会掉块肉,你这个孩子真是的。”
    卫兰有点不快的唠叨道,她觉得军子太绝情了,辜负了车文对他的一片真心。
    “二妈,我已经有女朋友,你就不要再操心了。”
    “你有媳妇了?怎么不带回来给我们看看?”
    卫兰正在给众人的茶杯续水,听说军子有了未婚妻,不禁愣了一下。
    “她是广东人,也回老家了,下次再带回来,到时候二妈你给我长长眼,哈哈哈!”
    谈到眼下的感情生活,军子很释然的笑了起来。
    “军子你就在瞎说,和尚庙里怎么能谈恋爱?”,英子感觉大侄子在鬼扯,便揭穿了他。
    “小姑,我骗你干嘛?我们练功的地方虽然在寺院旁边,但确实是一家民办武校,我的师姐师妹有七八个!”
    军子怕家人们不相信,赶忙从随身带来的挎包里取出了几张相片,证实他的所言非虚。
    一张是他们这届师生的合影,七男八女,一共十五个徒弟。中间坐着的三位大和尚,应该就是他们的师傅了。
    全家人都围上前来,挨个传看着照片,想看看军子所说的女朋友长得是啥模样。
    一位标致漂亮的客家女孩,个头和军子差不多高,手里横着一把练功的长剑,看上去英气逼人。
    奶奶看着照片直摇头,担心这样的孙媳妇将来不会过日子。
    黄昏的时候山里慢慢凉快了起来,王世川正领着军子在自家的茶园里溜达。
    叔侄二人一两年没见面了,不管是生意还是功夫,他俩都有着聊不完的话题。
    去年移栽的野茶树全都长满了新叶,如一顶顶绿色的华盖一般,错落有致的分散在山坡上。一群群芦花鸡从身边轻快的跑过,太阳落山,它们也要上笼(江淮土话,归巢的意思)了。
    “二大,你才三十多岁,真准备在这山旮旯里呆一辈子啊?”
    王世川滔滔不绝的生意经,军子好像不怎么在意,于是淡淡的问了一句。
    “在这边有啥不好?又能挣钱又能照顾到家中的老老小小,人还清闲。”
    王世川惊讶的看了军子一眼,这才感觉到他们叔侄的眼界和观点,和以前已经不太一样了。
    “二大,以你的商业头脑和目前的经济基础,在上海、北京、深圳这样的大城市,不管做啥样的生意,三五年之后肯定就是百万、千万的身家了。”
    军子给二大点上卷烟,开始给他洗脑了。武术班的同门天南海北的都有,这两年跟着他们去过不少大城市。从商的经历让他敏锐的感觉到,外边的世界现在正是遍地黄金的时候。他觉得像二大王世川这样的人,还窝在鸟不生蛋的大山沟里淘金,真是太可惜了。
    “外边的钱这么好挣?再说了,我要那么多钱干嘛啊?”
    王世川不屑的笑道,他觉得大侄子做人有点虚了。
    “哎,小地方呆长远了都是这样,所以我才拼命的往外边跑。二大,你这就叫坐井观天,呵呵。”
    军子呵呵的笑了起来,他也知道二叔这代人的世界观已经定型,和他们说教是没有用的。
    就像自己的父亲一样,他至今仍然觉得,对于一个农民来说,种庄稼才是最好的营生,不管赚不赚钱。
    “坐井观天就坐井观天吧。我如今啊,只想趁着自己无灾无病过上几天清闲的日子。外边的花花世界再好,跟我也没啥子关系啦,将来你带着成子、旺孩他们去折腾吧。”
    王世川长长叹了口气,好像想起了遥远的桃子姑娘。
    钱财如今对他来说,除了子女的成家立业,真是没有多大的用处了。
    又不能娶几房小老婆换个活法,大鱼大肉吃长远也吃腻歪了,诗和远方还没有出现在这个农民商人的人生字典里。
    “不过军子,你出去是对的。南庙窑厂你的那些个狐朋狗友,大万、三万他们上回都给公安局逮起来了,听说要判好多年的徒刑!你前年要是不走,估计也是这个下场。嘿嘿嘿!”
    王世川突然想起一件重大的事情还没有跟军子说,赶紧幸灾乐祸的对侄子道。
    “哎!这几个哥们,还是眼界低了,他们出纰漏是早晚的事情。”
    军子有点沉重,毕竟是一个头磕到地上的结拜兄弟,大万他们这样的下场,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靠着欺行霸市掐马虎熊,赚那三瓜两枣,非英雄好汉所为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