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阴霾笼罩在颍川人民的头上,黄巾军大肆进攻颍川,他们的作战意图很简单,拿下颍川作为自己前进的跳板,进而攻取洛阳,黄巾军起于青兖二州,颍川就是他们前往洛阳的必经之地。
在颍川郡地图上看,鄢陵县,长社县,新郑县勉强可以连成一条直线,长社在中间,鄢陵在下面,新郑在最上面,而黄巾军已经拿下了鄢陵和新郑,只要再攻下长社,就可以长驱直入,可以说拿下这三县,就相当于拿下了大半个颍川。
皇甫嵩卢植朱儁率领的汉军都在镇守长社,和张角三兄弟的主力展开拉锯战,曹操和黄巾大将波才鏖战于鄢陵,双方暂时僵持不下,新郑县却是防备空虚,被黄巾大将管亥攻陷。
随着战争的进行,出现了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各个州郡都有黄巾军,他们杀人放火为非作歹,当地百姓深受其害,有很多原本信仰太平道的人,已经脱离了太平道的控制,也有很多人被裹挟在黄巾起义的浪潮中,成为了黄巾贼中的一员。
而在最激烈的战场颍川,不管是张角三兄弟的部队还是黄巾大将管亥波才率领的军队,那都是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甚至在他们攻陷的城池中,百姓们生活的都更好了。
在张角攻陷的郡县中,就流传着许多莫名其妙的话:什么“打土豪!分田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诸如此类。
而在鄢陵城外军营中的项清也得到了王蜀的秘密情报,就是关于张角在黄巾占领区施行的政策,名叫:《黄天王朝田亩制度》。
在仔细的翻阅过后,项清对此嗤之以鼻,一个抄袭后世太平天国运动的制度,一个已经失败的制度,你放在东汉末年就能成功了吗?在军事会议上,项清也给众将士和曹操详细的分析了这个政策的利弊。
对比东汉的政策,这个政策已经领先了千年,就像是把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放在原始人时代一样,那是必不可能成功的。
现实不是小说,小说里的主人公穿越之后,在拥有权势的情况下,就喜欢把后世的制度放在古代施行,认为后世成功的制度,就能带动古代社会的发展,比如二十一世纪的制度,不说大家都知道,这样的制度放在现代那是成功的制度,放在古代那可就不一定了,那是百分之百的失败,万分之一的成功几率都没有。
抵抗黄巾造反的汉朝将军们,人人心知肚明,真正的黄巾军,都聚集在颍川,而那些打着黄巾旗号,实则杀人放火的势力只不过是跳梁小丑,有这些跳梁小丑在,正好抹黑黄巾贼,如果黄巾军都像是张角的部队一样,那汉朝直接灭亡算了。
黄巾军在颍川的战术布局也是很简单,长社县肯定无法在短时间之内拿下,所以张角就命令管亥和波才各自率领一支偏师,波才攻取鄢陵,管亥攻取新郑,这两个地方被拿下之后,就可以左右夹击长社,张角的胃口还是蛮大的,他想一口气吃掉这波汉军主力,然后实行下一步计划。
长社战局焦灼,鄢陵方向也被曹操拦住,毫无进展止步不前,现在战局的焦点就该转移到新郑县,而管亥刚刚拿下新郑县,就已经遇到了难题。
城墙上的缺口还来不及修补,城内的各项守城措施都没有准备,人数也只有八千人,他们就遇到了一支超过两万人的汉军。
这支军队的统帅,就是袁绍袁术两兄弟,在接到了曹操的求援信后,他们利用自己四世三公的家族势力,临时拉起了一支两万人的军队,在谋士许攸的建议下,直接赶往新郑。
而袁绍和袁术的帐下先锋将军,就是未来的江东猛虎孙坚!孙坚帐下也有四员猛将,分别是黄盖程普,甘茂韩当,孙坚率领他们赶到新郑城下,看到新郑的城墙还未修补,趁机发动猛烈的进攻。
这场攻城战进行了一天一夜,异常惨烈,当第二天清晨孙坚撤兵的时候,双方的士兵近乎是人人带伤,而在第二天的傍晚,袁绍袁术已经赶到了新城城下,一声令下,新郑的三座城门都被死死围住,只留下了一个缺口,这就是著名的“围三缺一”。
第二天的黑夜,袁绍袁术就将所有将领都召集到了中军大帐,准备讨论明日的攻城策略。
这次袁家将统帅之权交给了袁绍,倒是给了袁术不少好处,所以袁术对统帅之位也是不太感冒了,所以坐在首位的是袁绍。
袁绍身后站着的是颜良文丑,武将第一人坐着的是孙坚,再往后就是孙坚手下的四位,然后还有未曾露脸过得纪灵,麹义等将领,而坐在文臣首位的是袁术,后面是许攸,还有审配逢纪,郭图辛评等人。
文臣武将济济一堂,偌大一个中军帐,都已经有人站到外面去了,而就在中军帐的外面,有两个人就站在账外,与账内热热闹闹的气氛格格不入,他们并不是袁绍或者袁术的谋士,而是前来拜访的人。
其中一位年长,身上的衣衫整理的一丝不苟,穿着宽大的衣衫,腰间系着宝剑,背着手耐心的等待着。
而另一位年轻些,倒是有些不拘小节,虽然身上穿着儒士袍,但是头发散乱,衣衫不整,看上去倒不像是个儒生,手上还抱着个酒壶,满脸潮红醉醺醺的样子,双眼都有些迷离。
年轻人拍了拍旁边的人,张口就是满嘴的酒气,他迷迷糊糊的问道:“文若啊,我们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奔驰百里跑到这,就是为了站在这里等着?”
年长者无可奈何的摇摇头,帮年轻人整理了一下衣冠,接过了他手里的酒壶却发现酒壶已经空空如也了,也只能叹了口气笑道:“再等等吧奉孝,我听说这位袁公子在洛阳的时候就有礼贤下士的美名,我等奔驰百里,也不差这一时半刻了。”
“那好吧,那就等等再说。”
年轻人将酒壶系在腰间,也不顾地上尘土,一屁股就坐在了地上,年长者也不管他,还是端端正正的站着,纹丝不动。
此二人,年长者姓荀名彧,字文若,就是未来大名鼎鼎的“荀令君”,而在他年少的时候,就被称为“王佐之才”,就是说他是个辅佐君王的大才。
年轻者姓郭名嘉,字奉孝,他就是传说中的“鬼谋!”也有一句流行的话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卧龙就是蜀汉丞相诸葛亮了,虽然这句话得不到证实,但是这句话也可以侧面看出郭嘉的水平至少是能和诸葛亮比的。
“奉孝,现在颍川局势这么乱,你还没下定决心吗?”
郭嘉摇了摇头:“我不想离开颍川。”
“那好吧,不过我还是要说。”荀彧说道:“颍川乃是四战之地,天下若是有变,颍川就是经常遭受兵灾的地方,最好还是离开颍川避一避吧,等到天下太平的时候再回来也不迟。”
“哎呀我的文若兄啊,你又不是不了解我,我现在肯定是离不开颍川的,你就不用再说了。”
两人站在原地等候,而账内已经争吵的热火朝天。
“主公,明日我为先登!一个时辰之内,定能拿下新郑!”
“不妥!城内足足有八千守军,我们不能在新郑损失这么多兵力,主公,新郑县附近田园荒芜,城中存粮定然是捉襟见肘,我们只需断掉粮道,围城数日,黄巾贼不攻自破!”
“某不认同许军师所说,正所谓兵贵神速,黄巾贼刚刚攻占新郑,城墙都来不及修补,守城器械也没有准备,此时不趁机攻城,更待何时!”
“非也非也,黄巾贼没有守城器械不假,难道我军攻城器械已经完备了吗?我们现在连一架云梯都没有?将军你拿什么攻城?”
“我不同意,明日必须攻城!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啊,主公速速决断!”
“主公,万万不可,此事应该从长计议!”
……
众位文臣谋士吵来吵去也没个结果,大帐里唾沫纷飞,武将一边力主攻城,文臣一边力主围城,两边谁也说服不了谁,只能看谁的嗓门大,两边对着喊,喊得脸红脖子粗,声音都已经喊到沙哑。
袁术老神在在的坐在座位上,眯着眼睛偷瞄袁绍,心里暗自窃喜,他就是想看看袁绍怎么收场。
袁绍铁青着一张脸,怒拍帅案喊道:“够了!别吵了!”
主帅发话,两边互相翻白眼,都转过头去不看对方。
袁绍愤怒的说道:“新郑县的黄巾贼看到你们在这里吵得面红耳赤,都笑开花了!丢不丢人!”
众将默不作声,袁术这时候就站了出来,笑眯眯的说道:“本初莫怪他们了,他们也是为了攻下新郑才吵起来的,本初还是快快拿个主意吧,你是一军主帅,大伙儿都等你呢。”
虽然名义上袁绍是袁术的哥哥,但是袁术可从来都没承认过袁绍这个庶出的人是他哥哥,就一直叫他袁本初,袁术心里一直就瞧不起他,我袁术才是嫡长子!你袁本初算个什么东西!
难题甩给了袁绍,袁绍看着意见不一的众人也是犯了愁,这新郑县就摆在眼前了,绕肯定绕不过去,那怎么办呢?要攻城呢还是要围城呢?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