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百花乱

第十九章 可怜生在帝王家

    
    次日太子和魏王的事情已经传的沸沸扬扬。
    朝堂之上更是议论纷纷。
    李世民早早退了朝,谁都没有理会,也没有发怒,群臣更是摸不着头脑。
    尉迟将军退朝之后,急急寻了魏征,让他以太子太师的身份,劝太子悬崖勒马,切莫做出大逆不道之事!
    谁知道太子这边,怀疑魏王有夺嫡之念,派人暗杀魏王失败之后,日益骄躁,已经联合汉王李元昌,企图逼宫谋反。
    太祖皇帝还是唐王时,李世民已经跟随父兄南征北战,隋朝风雨飘摇之时,也是他和隐太子李建成冲锋在前,立下赫赫战功。
    兄弟相残,是他最不愿重蹈的覆辙。
    玄武门之变,隐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满门被杀。这何尝又不是兄弟相残的悲剧?
    事隔多年,仍有许多反对李世民的声音,这其中的曲折隐秘如今已无从知晓。
    隐太子李建成军功不在当时的秦王之下,当年也是贤名在外,性格更是宽厚仁爱,秦王战功赫赫,英名在外。
    兄弟之间也曾有过兄友弟恭的好时光。
    是什么让他们最后走向了刀兵相见的地步?
    是野心?还是什么?谁也不知道,也不愿知道。
    历史都是成功的人写的,其中有多少粉墨掩饰?又有多少真相?
    太子的谋反还没开始已经被镇压,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就在悄无声息中平息了。
    太子的逼宫谋反更像一场主动赴死。
    明知不可为,明知会失败,还是宁愿拼个鱼死网破。
    被擒之后,太子既没有哭喊求饶,也没有心生怨恨,只是很平静一心求死。
    太子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无论哪朝哪代造反逼宫失败者,下场岂能只用一个惨字描述?
    自东汉末年算起,一直到如今的太宗皇帝,这个天下已经动荡不安,混乱了四五百年。
    他想当一个明君,想让自己的儿子也成为一代明君,想让李唐天下千秋万代一直延续下去。
    李世民沉默了。
    晋阳为自己的哥哥们感到心痛,她不知如何安慰自己的父皇。
    群臣更是纷纷上书要求废太子。
    李世民苦苦思索,眼前如何才能保全李承乾一命?
    太子和魏王是他最疼爱,也是付出心血最多的两个儿子,他们出生时,他还是秦王。
    他们的母亲是他的长孙皇后。
    一想到这里他的心如刀割。
    “传我旨意,太子失德,入主东宫以来,所行所思皆有违圣恩,而今更是企图谋逆,无父无君,即日起废去太子之位,贬为庶民,流放黔州。”
    举座皆惊,所有人都觉得这旨意极为不妥,谋逆造反只是流放?这如何使得!民心如何能服?今后还如何震慑乱臣贼子?这是诛九族的大罪,此罪当诛!
    群臣又是左一个不可右一个不妥,七嘴八舌,惹得李世民极为恼火,却又无法迁怒于他们!
    晋阳理解父皇的苦心,人人都知道李世民如何纳谏,如何施行仁政。
    谁又知道作为一个帝王同时又是一位父亲,此情此景,他如何两全?
    不过是打落牙齿和血吞罢了!
    晋阳这几日都陪着李世民,杨妃比往日更体贴入微。
    连晋王李治也收收心,不敢在学业上有所懈怠,但是他更感到一种隐约的恐惧和压力,行事倒是比往日更小心谨慎妥帖。
    魏王李泰见太子被废,大喜过望,知道父皇正在气头上,丝毫也不敢面露喜色。
    太子被流放之后朝廷内外格外安静,大臣们都战战兢兢,生怕这个时候上书,无论是好事坏事都会被迁怒。
    太宗皇帝是性情中人,性情严厉,脾气不甚温和。
    长孙皇后故去多年,现在每每有大臣触怒龙颜,只有晋阳公主能从中缓和。
    顶着群臣巨大的压力,李世民总算是保住了李承乾的性命。
    同时,一个新的念头在心中升起。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