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论今话天下

诸葛亮《出师表》/何永旗

    
    诸葛亮《出师表》/何永旗
    【解读•何永旗】
    诸葛亮的《出师表》,其实总共有两份;它分为前后两篇;一般认为《出师表》只有一篇,就是诸葛亮出征岐山前,写给后主刘禅的荐书。内容主要提到了,在诸葛亮出征以后的这段时间,如何治理蜀国。
    出师表,反应出了魏、蜀、吴,当中蜀国,所面临的内部危机。这个危机,不是现在才有的,从刘备死后,危机就一直存在。
    诸葛亮受刘备托孤,代管了蜀国一段时间。刘禅登基后,蜀国大小事务,也是先征求诸葛亮的意见,然后再施行颁布。
    此时,并不是说蜀国没有矛盾,而是诸葛亮把矛盾,都压了下来。这样看来,刘禅作为后主,只是听从诸葛亮的意见,真正拿大权的,还是诸葛亮。
    诸葛亮忠心于,刘备的恩遇!他专心治理蜀国,没有私心。刘禅呢?刘禅敬重诸葛亮,这也是真的;只是长时间这样下去,刘禅总有受制于人的心理负担。
    从三国此时的局势来看,魏、蜀、吴,三家已是平稳的局面。接下来,各自开始治理国內民生,这样他们就能各自兴盛,并维持制衡的态势。
    从地理位置看,蜀国谈不上富裕!但强兵,绝对没有问题。蜀国这里土地相对肥沃,形成一个制衡魏国的态势,那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蜀的主要问题,在将领和官员身上。诸葛亮死后,蜀就只有他的弟子姜维,在扶持刘禅了!后期蜀国,已经没有什么大将了。
    从治国来说,现在蜀休息养兵,安抚百姓是上策。不要劳民伤财,要知道虽然魏、蜀、吴,三国已成定局,但因为各自将领、官员的素质不同,这反应在国家层面,就是强衰了。他们还是处于一种,隐形的互相制衡当中,诸葛亮看到了这里。
    虽然此时的蜀,是国泰民安!但这只是暂时的。在不远的将来,魏很有可能攻打蜀,最终蜀国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出征岐山,肯定是诸葛亮的主意;他想保住蜀国的长治久安,这是诸葛亮西征岐山的,主要原因。
    此时“魏国”依然是蜀最大的威胁,注意!魏国此时,并没有要进攻蜀的打算,它还是选择休息养兵。魏国,并没有什么大的军事动向。
    三国,魏、蜀、吴所处的环境,就是这样。它们各自,都在稳定发展阶段,都在各自强国。显然,如果此时诸葛亮不西征岐山??——那是完全可以的。
    也就是说:此时诸葛亮西征岐山,在当前,是没有必要的。是不是说:诸葛亮算错了?不是;他看到了不远的将来,也就是十年以后,将会发生的事。
    对蜀国的刘禅,和吴国的孙权来说,他们两家、只有十年的发展期限;十年以后,魏国将会吞并蜀和吴。这是诸葛亮,所看到的景象!其实也很可怕,诸葛亮心中充满了忧虑。虽然现在蜀还很太平,但是十年以后,就危险了。可怕的是:此时,蜀国上下还浑然不知,他们还在歌舞升平中享受着安宁。危机在十年后将会出现,诸葛亮看到了这里。要知道,诸葛亮也老了!再等下去,这个败局就无力更改。诸葛亮西征岐山,在当下没有必要!诸葛亮,害怕在他死后,蜀国的灭亡成为定局。他想改变这个十年以后的局面,这相当于在“赌”!不过诸葛亮也没有别的办法,他心里充满了不安。
    如此看来,刘备死后,三国形成了鼎的立态势。但是三家中,魏国还是最强大!也就是说:“蜀和吴,是勉强才形成了鼎立这个局面。它们已经没有,和魏国再打一场战争的实力了”。
    我们来对对比一下,看看早期三家和现在的魏、蜀、吴,有何不同。用来发现,当前蜀和吴存在的危机……
    早期,曹操挟天子以令不臣,曹操其实自己的实力不大,他只是占了师出有名的机遇。不得不说,曹操很厉害!能在董卓的势力下存活,这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曹操显著特点是“会用人”,所以他手下的军师将领,才多起来的;曹操是爱“多疑”,但他也有优点,论功行赏曹操做得到。不管怎么说,曹操还是爱将惜才的,肯为他卖命的人,也很多。
    官渡之战,曹操都自叹!论兵力和实力,我不如袁绍,但是我却打赢了官渡之战。这不得不说是曹操的一个奇迹!官渡之战,曹操打败,就要趴窝了。
    假如曹操战败,绍就会乘胜追击,直接打到洛阳,然后学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那时,曹操只有逃的份。袁绍论封赏,他没有曹操那么干脆利落。袁绍的实力,来自“地利”。
    孙权呢?有吕蒙、周瑜等尽忠的大将和谋士。吴国人又擅长水战,此时不管是曹操还是刘备,都奈何不了孙权。
    刘备呢?虽然他兵多将广,又有诸葛亮做谋士,但是曹操打刘备蜀,他根本就扛不住。连孙抗曹,对孙权利的益不大。孙权不与刘备联合,吴国短时间内也不会亡国;相反,那时刘备和诸葛亮就危险了。虽然刘备有诸葛亮,那时他兵多将广,但还是敌不过曹操,曹操灭刘备很容易。
    现在回过头来看,后主刘禅那时的蜀国,将才谋士已经没有了。诸葛亮还在,姜维还在;但此时,诸葛亮也老了。
    姜维谋略,还很不行。
    蜀在诸葛亮死后,已经没人能用,魏国呢?恰恰相反,邓艾、司马懿,都是当时魏国新兴的将领,这显得魏国强劲了很多。
    我们知道,这场战争是由诸葛亮的西征,所挑起。进攻一方,是诸葛亮代表的蜀国;防守一方,就是魏国了。司马懿最后被魏国皇帝,派往岐山,去防守诸葛亮。司马懿一开始,并不在岐山。
    诸葛亮前后六次强攻,都没打下司马懿防守的要塞,在最后一次攻打失败后,诸葛亮也抑郁而死。
    也就是说:诸葛亮的西征岐山,这个策略是失败的。如果没有他的西征,蜀国还可以继续,发展一段时间。
    那么有一个问题:为何诸葛亮,要在蜀国和平时期西征呢??——诸葛亮的西征,加快了蜀国的灭亡。
    出师表的下篇,是诸葛亮临死之前,写给刘禅的。它没有上篇著名,留意的人也不太多!在出师表的下篇,诸葛亮诚恳的,给刘禅了一个保住蜀国的最后机会。就是说:“诸葛亮死后,蜀国还没有立刻亡国,蜀还存留了几年”。
    假如诸葛亮西征时,蜀的发展机会是十五年,那么在他西征以后呢?七年内之内,蜀就亡了。
    诸葛亮的西征,确实加快了蜀国的,灭亡!这是不争的事实。
    蜀国没有诸葛亮的西征,它还是会灭亡,但是不会在短短的几年之内。
    问题是诸葛亮,他知不知道西征他会败??
    诸葛亮号称神机妙算,他知道西征岐山,会失败吗??
    答案是:“诸葛亮知道会很难,但他还有把握”。
    他没有想到,司马懿是他猜不透。
    就是说:司马懿与常人,带兵打仗不一样。诸葛亮会识人,恰恰司马懿他猜不透。
    司马懿太聪明了,他回复给诸葛亮的战书,说:孔明大诸葛,你能钢来我能柔,气大之人不长久。
    诸葛亮骂司马懿,没有大将风范,倒像是个妇人。司马懿呢?他就站在城楼上,男伴女装给诸葛亮看,还大吼!诸葛孔明你看我!樱桃小口毛一嘴,脸搽胭脂茄子色,三寸金莲赛棒槌,美不美??
    没办法,司马懿把诸葛亮气的吐血。
    诸葛亮《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诸葛亮自述: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从出师表的内容来看,西征岐山,确实是诸葛亮的主意。他向后主刘禅,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的事。诸葛亮你说他是隐士,又不太像!他是身隐心不隐,只是没有遇见明主。
    刘表根本就看不上诸葛亮,也不会去请他;只有刘备,寄人篱下又没实力,所以他才去请了诸葛亮。
    对诸葛亮而言,假如没人请他,他就要带着理想进棺材了,这个诸葛亮也知道。所以,诸葛亮盼着能有贤明的领导,来赏识他。其实假如是曹操来请他呢?——诸葛亮会不会去?曹操来请诸葛亮,他也会答应。
    不用惊讶!正因为诸葛亮是为了谋事,所以他需要施展自己的才华。否则带着才华进棺材?——诸葛亮肯定不愿意。他是身隐心不隐,表面看不问世事;其实内心,诸葛亮是忍不住的。就算曹操来请,他也会答应。
    原因有三个;第一,曹操惜谋士,诸葛亮在曹操那里,能得到重用。
    第二,曹操的实力,在魏和吴中是最强的!这个诸葛亮也知道。
    第三,曹操比刘备和孙权精明,曹操善问,有问题总是先问属下,这就是集思广益!多疑是曹操最大的问题。
    但是,多疑要看对什么事;疑的对,就是好事!疑的不对,就需要解释。我觉得,这不能怪曹操。但凡聪明的人,都会多疑,小心能驶万年船。
    刘备请诸葛亮,只是占了先机,曹操如果来请诸葛亮,他也会出山。刘备只是占了先机。
    注意:“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里指明了诸葛亮,西征岐山的原因。
    诸葛亮看“事”,比较深远……
    他能看到蜀国十年后的景象,从实质来说:三国已经形成了鼎力的局面,此时局势是平稳的。魏国并没有攻打蜀国的迹象,吴国呢?也在休息养兵,加强防御。吴国对魏国,没有太大的担心,他担心的是蜀。在边境上,吴主要是对蜀,加强了防御。如此,蜀国就被孤立起来了!其实在三国里面,实力最弱的还是“蜀”。
    从魏,蜀,吴,的国力上来看,魏国第一;吴国第二,蜀国第三。
    但此时,都在休息养兵,局势趋于平稳,魏没有大的军事动向。
    但是,蜀国有一个危机!它最弱。魏国要是再打起来,肯定第一个要打的,就是蜀。但这在短期内不会发生,至少也得等十年二十年以后。
    诸葛亮西出岐山失败以后,完了!打破了这种鼎力的局面。原本魏国没有攻打蜀国的计划,蜀国其实也很疲惫!诸葛亮的死,让魏国看到了机会。什么机会??——蜀国空虚,这给魏国增强了吞并蜀的信心。
    这么看来,诸葛亮西征岐山,确实加快了“蜀”的灭亡。
    另外,从出师表看,诸葛亮攻打岐山的信念很强烈!他给刘禅立下了“军令状”。这里表明了诸葛亮“出征岐山的决心”;在诸葛亮看来,岐山非打不可。
    诸葛亮知道,出征岐山很难,但是他还有把握赢。可是…仗打的异常艰辛,几个月时间,先后六次也没攻下魏国要塞,战役陷入了焦灼。
    退兵吧?也很难,边境魏国也加强了防守。假如诸葛亮退兵,这个地方也没有安定。魏国重兵集结于岐山,蜀国肯定要派兵抗衡了!唉,诸葛亮西出岐山,打破了三国鼎力的局面。
    没办法,没有办法挽回了!诸葛亮就算不死,他也没有办法给刘禅交差,他可是立了军令状的。军令状上写的很清楚,打不下岐山,拿诸葛亮问责。
    假如诸葛亮不死,会和魏国在岐山抗衡,但那时…就要劳民伤财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长久下去蜀国会被掏空。
    论国力,魏国最富有,物产粮食充足,抗得住消耗战。蜀国就不行了!
    没办法,改变不了!宁静被诸葛亮打破了……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作者:何永旗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