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殿内,元诩将宋维状告尔朱荣故意使他致残的奏折给元子攸看,问他有何意见。元子攸接过奏折随意翻翻后递还给元诩,问道,“微臣怎么想不重要,关键皇上是怎么想的。”
元诩将奏折掷下,“朕知道天下人都觉得清河王死得冤枉,这个宋维就算对朕尽忠了,赏他十年俸禄,在家休养吧。只是朕最近偶尔在想那时杀了四皇叔是不是错了,彦达,你说四皇叔真的要谋反吗?”
元子攸未立刻答言,他知道现在他就算告诉元诩冤杀了贤王,元诩真的能信吗?那杀害元怿的奸臣又会被入罪吗?斯人已逝,能力挽狂澜的却不是眼前这个小皇帝,他想了想,道,“臣自父亡故后,每每思及,痛不欲生,却无可奈何。微臣之母每日以泪洗面,咒骂高肇之外,只能让臣兄弟远仕避祸,臣蒙太后恩典,侍读皇上,得耀门楣。臣曾问母,父亲当日为何无罪见害。母对臣言,高肇之乱,狭私以谗,不过惧高祖遗诏。如今清河王之罪,臣不敢妄言,只是王爷一死,满朝贵贱,无不丧气,村野之民,奔走哀号,与当日我父无异,臣恐别有隐情,还需皇上明鉴。”
元诩听他虽未直言自己昏聩诛杀贤臣,但是字字句句已经指明清河王是冤枉,他何曾没想过这层,只是一想到母亲和他在宫闱私会,便心中恼怒,道,“你是说他并不该死,姨父等同高肇吗?那朕问你,淫乱宫闱他也无罪吗?”
元子攸伏地请罪道,“皇上,臣不敢将元大人比同高肇。只是皇上问及清河王,臣少不更事,只知记事时起,便是臣兄子直拜师其下,得王爷赏识,故而臣也曾亲近过。王爷虽居功至伟,却从不结党营私,也从无不臣之心。而臣母提过,太后入宫之前与清河王便已相识,早有情愫。后太后入宫侍奉先帝,雍肃持身、度娴礼法,乃尚德之范。更为大魏江山社稷,愿以身赴死,生育皇上,以保龙脉永继。至于太后密闻,臣不敢妄议。只是皇上为何不去亲问太后,让太后给皇上一个答案?”
元诩咬着下唇听完元子攸的话,却越听越怒,他冲元子攸吼道,“彦达,你是真不知还是假不知?朕的生母不是她胡仙真,朕的母妃是李敏儿,这个妇人不仅瞒骗朕,还妄图欺瞒天下人,她逼死朕的生母,取而代之,更是当着朕的面与清河王淫乱,她不配做太后,朕不杀她,不废她,还供以太后之荣,不过是念在这么多年的抚育之情罢了,怎料她竟然视朕若傀儡,随意摆布之。”
元子攸未料这母子竟有此嫌隙,元诩定是听了刘腾元乂挑拨,才会错将生母做仇人,他小心翼翼问道,“皇上,您将英嫔娘娘送去宣光殿,不是想让她代为尽孝?”
元诩冷笑道,“那女人出水之姿,却是迷人,可是她竟然不屑朕的青睐,自请入冷宫,朕便是成全她。她想入宣光殿,朕知道她的心思,既然她想,朕便成全她,不辜负了太后对她的恩情。”
元子攸开始觉得自己会错了元诩的意思,他一直认为元诩只是配合英娥演了一场戏,是为了救出太后,所以他一直跟着这个思路走,才会去瑶光寺接应。如果元诩知道了他暗中做了这么多事,彭城王府会不会又要面临一场劫难,不行,他不能再让母妃担惊受怕,更不能将彭城王府再卷入朝党之争,太后要救,元乂刘腾必须要铲除。他迅速组织语言,“英嫔不解风情,不识抬举却是该有此罚。只是皇上心知英嫔一心求去宣光殿的原因,还让英嫔前去,也是对太后的孝悌使然。”
元诩默然,“彦达知道当年李妃之死,就是为了扳倒高皇后,最后得利的就是太后。让朕幼年丧母,她便以母后的身份将朕接回抚养,无非想效仿文成文明皇太后,达到她垂帘听政的目的,这么多年朕什么都听她的,什么都是她做主,她让朕觉得自己无能。可是朕有时又是矛盾的,她的确很多时候让朕感受到母亲的温暖,所以朕问过她是不是朕的生母。可是哪个母亲会光明正大的在儿子面前,跟自己小叔子调情,公然留宿亲王,让朕被天下人嘲笑,朕如何能忍。彦达,你有没有觉得朕其实很可怜?想知道的事情一个一个都瞒着朕,朕不想知道的事情偏偏让朕撞破,这就是朕的悲哀吧。”
元子攸看着眼前这个不过才十五岁的少年天子,龙袍下的那个还单薄的身子,他眼睛紧紧盯着眼前的烛火,似乎想让那团火焰融入自己的眼眸,他想去证明自己作为天子的价值,元乂正是利用了这点,每天将奏折进行筛选,然后将一些无关痛痒的奏折让元诩亲批,使他有亲政的快感,潘外怜每日枕边挑拨,竟致元诩越来越痛恨太后,囚禁生母不愿探视。
元子攸有些惴惴不安,他选择继续试探,“皇上是我们大魏的天子,万民景仰的好皇帝,皇上万不可妄自菲薄,只是皇上如今准了丞相所奏,尔朱荣必然入京,皇上将如何安置英嫔娘娘?宋维之残,已经表明了尔朱荣对清河王一案的态度,其奏折所写要请求面见太后,不知皇上打算怎么做?”
元诩淡然一笑,“朕知道你们都在等着看朕的笑话,英嫔不是朕安排出家的,既然后宫还是太后做主,就等着太后旨意吧。至于庆功宴上朝臣想觐见太后,就让刘公公安排,朕相信他能办好这次庆典。”说完他意味深长的看着元子攸道,“彦达,你自小便是朕的侍读,看在这个情分上,朕让你再在朕面前谨慎一回,只是别只是让外人才能见识到你的冲动,对朕不必如此,你退下吧。”
元子攸惊得浑身冷汗,缓缓倒退出宫,一路思量着元诩到底所指何事,救助太后的事他并不怕,毕竟是正义使然,自有说辞,可是皇上一直对自己强调太后的秘闻,难道是若有所指他与英娥的情难自禁?他开始心慌,自责自己当时的意乱情迷,犯此大错,若元诩发难,那真是有辱门第,让亡父蒙羞啊。他想到这时,没注意正好迎面碰上刘腾。
刘腾背着手,一脸阴笑的打量着元子攸,他看出了元子攸心有不安,想趁机敲击一二,他阴阳怪气的说道,“侍读这么晚出宫啊,也不小心看路,別走错了道。”
元子攸见是刘腾,立马将心底的不安隐藏,脸上挤出和刘腾一样的假笑,“劳烦刘大人在此指路,我自会看清方向,多谢大人。”
刘腾嘿嘿道,“给侍读指路却是无妨,若下次侍读有空再去探望静思师太,麻烦帮咱家找个小黄门。那孩子咱家派去伺候师太,几天不见踪影,山上岔路多,想那孩子贪玩走偏了。”
元子攸知道刘腾怀疑是他杀了那个小太监,因无凭无据,所以才来试探自己,他平静的回答,“在下不过区区一侍读,却是没有巡查失踪人口之力,怕是辜负刘大人所托了。只是听家母说,静思师太自入佛门因不喜打扰,便只有一宫女随侍。大人确实忠于旧主,费心安排小黄门去伺候,这是何等的结草衔环之心?在下若是有机会再见师太,定将大人忠心以表,实是为臣典范。”
刘腾阴笑道,“对主忠心,是我们做奴才的本分,侍读言重了。只是那个小黄门虽说官微人轻,却也是个有家人惦记的主,侍读若有发现,还望言之一二。侍读慢走,咱家进去服侍皇上了。”
元子攸作了一揖,笑着告辞。回府之时,路过永巷,凄冷的月光,映射青石板路泛着阴森的寒意,路两边的宫灯,若明若暗的挣扎着努力燃烧。元子攸似乎看见破碎的厮杀画面,耳畔响起清河王临死前最后无奈的话语,“真儿,我注定带不走你。”那日混在侍卫中的他只能赶及为元怿收敛尸身,看着自己最尊敬的叔叔浑身是血的躺在地上,身上插着十几根长矛,他不忍心再看那绝世俊美脸上的死不瞑目。他避过身子,迅速用袖子将眼泪擦去,看着远处元乂用手帕掩鼻,奸险的恶笑。那天他似乎又看见父亲的音容,父亲就是固守着对孝文帝的愚忠,空持一道遗诏却难保善终,年幼的他开始明白这个宫廷只要有欲望就不会停止杀戮,功高震主的亲王绝不容于少主,更何况身边还有魑魅魍魉的挑拨陷害。父亲如此,清河王亦是如此,元子攸一生最敬重的两个人都以这样的惨死谢幕。他觉得胸闷无比,伫足环视这个宫殿,突然发现过道处一人影闪过,他心底苦涩一笑,故作未见直接出宫返回王府。
第二日,门卫就发现彭城王府四周多了几个陌生的乞丐和商贩,不为营生,只是死死地盯着王府进出的人。元子攸吩咐门卫不要告诉母妃李媛华,怕母亲担忧,连兄长元子直和弟弟元劭都没说。
元子直毕竟为官多年,心细察觉出府外的异动,他一日饭后,借故找元子攸借书,到他书房,开门见山道,“二弟,我虽为兄长,但是却是庶出。按说这个家以后该你做主,一些事情你大可不必与我等商量,大哥也知道你的苦心,只是有些事情多一个人商量不是更好?”
元子攸从未将这个大哥看作外人,他的才华最为清河王赏识,如今任通直散骑常侍,都是清河王所助,自清河王死后,便被元乂党羽排挤,郁郁不得志,每日只是处理完例行公务便回府,凡事坚持忍耐。元子攸知他稳重,思虑再三,直言道,“大哥,自小我就是你的小跟班,你知娘视你为亲生,我们这些弟妹也仰重你。父亲走了,长兄若父,按说我应该凡事与你商量,只是如今这事兹事体大,实在凶险,我一人承担便好,实在不想牵连你们。”
元子直笑着拍拍元子攸的肩膀,“二弟,同根而生,你觉得你若出事,我们可以独善其身?不若现在坦诚,你我商量个对策,若大哥没有猜错,你是想救出太后是吗?”
元子攸点点头,激愤地说道,“大哥,清河王死时我在那里,他最后的愿望就是救出太后。大哥,于国于私,我能坐视不理吗?”
提及清河王,元子直不禁潸然泪下,“二弟,你说怎么做,大哥全听你的。”
元子攸便将正在实施的计划一五一十说与元子直,特别提到白整所说的李敏儿那封遗书,白整也在协助查找下落。元子直还是不太相信白整,“那种小人,如何尽信。如此重要的信件,刘腾必定藏于隐蔽之处,他的那个夫人都未必得知。他的府邸众人都是亲自挑选的亲信,安插眼线也不容易,如今只有等待尔朱荣入京,谢恩宴上刘腾必定在宫里,那时我重金请个高手进刘府打探,一定要找出这封书信。”兄弟二人将细节再商议一遍,便等着二日后尔朱荣入京。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