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所谓“价格歧视”,即出售完全相同的产品或提供完全相同的服务,却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话说白了,也就是同样的东西,给不同的人卖不同的价钱。这种行为表面看来非常不合理,但只要运用得恰到好处,却能为商家提高利润,并使消费者满意。
一次,李女士花了2000元买了一部最新款的时尚手机,她爱如至宝,一有空就拿在手上把玩。她为了买这部手机,花了整整魄天时间跑了大半个城市的手机店,挑来拣去,反复比较,总算使自己称心如意,价格低,款式和功能又好。
但是刘女士去了一趟朋友家,先前的高兴劲儿就消失得全无影踪了。因为她那朋友最近也买了一款同样的手机,才花了1200元,另外每月还赠15元话费,赠20个月,等于手机只有900元!
原来李女士朋友的儿子今年上了大学,那款手机在他们学校进行助学活动,只要凭学生证购买就能享受到如此优惠。刘女士朋友的儿子虽然上学前才买了一部新手机,但又不想错过这个大好时机,于是买了一部手机给他妈妈。
为什么同样一部手机在校园里和商场里的价格差别竟这么大呢?难道真是商家慈悲为怀,进行助学活动吗?企业的性质是赢利,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上述这种现象是企业为了扩大市场,提高利润的一种价格策略。
这种价格策略在经济学上叫“价格歧视”,即出售完全相同的产品或提供完全相同的服务,却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话说白了,也就是同样的东西,给不同的人卖不同的价钱。乍一看,还真有点让人费解,这不明明是在看人下菜吗?没错,商家就是在看人下菜,这种行为表面看来非常不合理,但只要运用得恰到好处,却能够达到商家提高利润和消费者满意的效果。
我们还是拿卖手机来分析。手机对学生来说需求弹性较大,学生经济不独立,手机价格决定了学生市场的需求量,如果价格过高,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用低端机,这样商家会失掉很大市场。所以,商家给学生的价位极低,这样看似以成本价甚至不足成本价卖给学生,但却获得了更多的用户,实际上商家仍能获利。只要你买了手机,你就要打电话,产生话费,每月的话费将不是一个小数目。
另外商家还实行了一些辅助策略,如每月赠送话费等,以刺激你多打电话。这样不仅商家扩大了市场,提高了利润,学生也从中得到了实惠。而对于像李女士这样的社会上的人,对手机的需求弹性相对就小,现代社会工作、交际离了手机极不方便,况且商务人士对手机的功能要求更高,所以尽管价格高一些,你还是会买的。因此,商家就会在这两类消费者之间实行“价格歧视”,以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得更大的利润。
生活中,实行“价格歧视”的事例比比皆是。以前公园卖门票,有的地方对有本地身份证的卖低价,对外地来的游客卖高价;乘公交车,买了月票的老乘客与偶尔的乘客所花的钱不一样;飞机票,寒暑假时对学生、教师打折卖,只要你有学生证和教师的工作;卖计算机的,卖给大学生就比卖给公司职场的人便宜;用电,工商企业与老百姓的价格不同,白天与深夜的峰谷电价也不同;电影票,一般对少年儿童实行“半票”,看同样的电影,节假日的观众也比平时的观众多付钱买票;有的舞厅为了使舞客在跳舞时可以成双配对,甚至只对男士卖票,女士可以完全免费。
按普通人的心理规律,得了便宜的并不觉得特别高兴,而多钱的便会觉得很吃亏,所以,作为消费者,人们一般都反对商家的“价格歧视”而要求公平待遇。
但“价格歧视”对商家来说却是有好处的,只要有可能,他就要实行“价格歧视”的定价策略。之所以对他有好处,是因为,每一个消费者都有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只要商家能够在市场上将他们有效地分割开来,例如由性别决定的男性市场、女性市场,由年龄决定的老年市场、中年市场、少年市场,由职业决定的白领市场、军人市场、学生市场等,就可以针对不同的市场,采用不同的营销策略,实行价格歧视,就可以“捕获”更多的顾客,能够把各个消层的顾客一网打尽,从而获取最大可能的利润。
“价格歧视”的极致是实行“完全的差别价格”,它适合于那些一对一服务的行业,如律师、医生之类,因为他们的服务相互分离,他们的顾客也是各不相同。
当然,商家能够这样做的前提是,他能够把顾客加以准确地“识别”。因此,当一个独立行医的医生在病人家里给病人看病时总要问三问四,例如,“平时你是不是经常到饭店吃饭呀?”“你经常喝什么酒呀?”“你经常进行健身活动吗?是否经常出去旅行?”不要以为他只是在关心你的饮食起居,其实他还在“侦察”你的经济实力,以便在报价的时候使他的“价格歧视”有所依据。看来商家实行价格歧视必须要合理区分你所面对的市场的实际情况,根据你所面对的市场的外在表现进行定价,这样才能更好地扩大经济效益。
目标消费群体出现后,根据这个群体的需求特点,以及他们产品价格的敏感程度,利用“价格歧视”的策略,摸索出一个合理的价格水平,从而使得总利润达到最大化。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