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途

第二卷·正文 第一章 五年后

    
    光阴流转,是明与暗的变化,常见于日夜交替的黎明和黄昏,也代指生命演替,因而有人朝气蓬勃,日出而作,有人行将就木,日落盼归。
    盼谁归?
    盼少年归。
    透过指间,夕阳余晖游荡林间,也随秋叶洒落地面,染开片片金黄,铺满了少年回家的路。
    还有一小段路就到家了,少年抬头遥望山下,看见小镇上已经炊烟缕缕,那户人家也不例外。
    爷爷做的面条该下锅了吧?想到这儿,少年眼中饱含笑意,嘴角挂起晶莹,于是紧了紧背上柴垛,加快回家步伐,得在面条起锅之前把配料给爷爷送到。
    就在胸前,少年心爱的小背篓里装满了他在山上挖到的竹笋、木耳、香蕈等物,都是顶好的新鲜食材,为此他差点没跟野猪大打出手。
    打是打不过的,因为野猪常常成群结队出没,一齐发作时吓人的很,是个人都得犯怵。
    但要他偷偷掰扯几棵山珍就没什么问题,毕竟和它们打交道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而是一年两年。
    打四岁起,少年已经能够独自进山砍柴,虽然运气不太好,总是遇狼窟、近虎穴、挨猪恨、被熊撵,凶猛野兽见过不少,没一个饶得了他,追着他满山跑,好在少年早慧,体力也还行,每每险之又险地死里逃生,然后两手空空回家去,委屈巴巴的没好意思吃饭。
    现在他学聪明了,天天上山打秋风别提多快活,逗猪遛虎不要太容易,背上一人高的柴垛和胸前满筐山珍就是今天的收获。
    少年名叫聂胧星,没有爹娘,没有兄弟姐妹,家里只有一个爷爷,但爷爷不姓聂。
    因为他是被收养的孤儿。
    之所以胧星姓聂,据说是耳朵的缘故,胧星耳朵小小的,有些秀气,双耳叠起来刚好是个聂字。
    名字不知是谁给起的,爷爷没说,
    收养他的爷爷却连姓名都没有,老人是个半还俗的和尚,由于平时治病救人、诵经渡死攒了些许德望,乡亲们都喊他大师傅,只有胧星知道老人的法号叫做“无有”。
    自从老人无意中提起他来自兖州一个叫做白龙寺的地方,胧星就非常渴望去那里看看,甚至向往做个和尚,像爷爷这样救苦救难的和尚。
    乡亲们可都背地里偷偷管老人叫活菩萨哩。胧星跟着有光,嘴上不说,心里其实老神气了。
    奈何爷爷不答应,任凭胧星如何软磨硬泡也不松口,别说遁入空门,光头都不给胧星剃一个,又不告诉胧星为什么,导致“老和尚牵着小和尚回家”的温馨画面永远只能存在于胧星梦里。
    胧星不是没闹过,更小的时候,胧星赌气,拿着刀子在自己头上一顿刮,光头没剃成,赖利头挺像,结果胧星到现在还没摘掉“小赖子”的丢脸称号,被镇里的孩子笑话惨了。
    大人偶尔也拿这事儿逗他,每天只是看着他红了脸落荒而逃的模样,小镇上就要多几分生气,多几处笑容。
    不知道为什么,今天逗他的人格外多。
    从山脚到镇里,“小赖子”三个字不绝于耳,平时常夸胧星懂事的妇人们却不开口,几乎是男人们在说。
    “呦,小赖子天天背了那么多柴下山,走路半点不喘,腰劲儿真大,以后谁家姑娘经得住你祸害?”
    “小赖子脸那么红,是在山上瞧着狐仙姐姐洗澡了吗?”
    这些人使起坏来一套一套的,总能把他绕进去,胧星哪敢搭理半句,只管硬着头皮赶路。
    路过学塾,小镇孩童的诵诗声钻进胧星耳朵里,开篇便是“步登春岩里,更上最远山。”一下把他吸引住了,胧星不懂什么叫意境,只是想想就觉得很美。
    什么“石梁耸千尽,高盼出林口。”什么“亘壑蹑丹虹,排云弄清影。”都是一句话就能把人带进盛景的华丽诗句。
    正因为胧星是每天进山的人,所以他最能理解诗里面描绘的景色有多美,也正因为常在山里跑,胧星又不禁觉得山里看到的景色都没有诗句写的那么传神出彩。
    世上明山秀水千千万,也不知道自己以后能有机会见到多少?
    怀着向往,胧星默默听完诗词的最后几句,心情忽然不再明媚,变得有些糟糕,于是离开,飞快跑回家去。
    收拾好心情,胧星一进门,见到无有在灶前忙碌,火光映照下,老和尚气色红润,笑问道:“回来啦?愣着干什么,就等你了。”
    见无有手脚麻利,浑不似个迟暮老者,胧星放下心头重担,笑容不禁多了起来。
    一股脑倒出山珍,忙开始泼水去泥,眼睛却总盯着烟台上的陶土罐子,喉头滚动,咽着口水道:“爷爷,多放点红油呗?”
    红油是无有自己炸的油花辣子,说是辣子,其实不多辣,就图个香,胧星吃饭总喜欢放点。
    素食向来清汤白水,滋味寡淡,民间用来添味的葱和蒜也都是荤腥,骨头肉酱更不用说,无有沾不得,胧星跟着没怎么吃,为了让长身体的胧星多吃些饭,无有特意为他炸了这一罐子红油,好在胧星倒也喜欢。
    无有笑着答应:“都依你。”
    胧星乐呵呵呈上洗好的竹笋、香蕈、木耳等物,眼巴巴盼着面条起锅,蹲在灶前添柴煽风。
    见他太猴急,无有拿大筷子夹住他耳朵,笑道:“莫急,火太大了汤会煮干,面会脓掉,耐心候着便可。”
    胧星急啊,以往在山上“抢猪食”,“夺熊爱”的时候,他从来不缺耐心,一蹲就是大半天,唯独爷爷煮的素面最让他难以等待,恨不能光阴如水,日月如梭。
    其实不怪他,白龙寺作为神州佛门起源之地,素食斋菜也在这里发扬光大,素面就是其中一绝。曾有江南饕客慕名而来,长住白龙寺外半年之久,就为日日吃上这么一碗素面。
    无有手艺不差,胧星喜欢无可厚非。
    终于等到面条起锅,高汤淋下,油花辣子呲呲作响,紧接着冒起一股浓香,直把胧星馋的不轻。
    面条分做一大一小两碗,小的碗口不过胧星巴掌大,对着无有;大的能装下无有一个脑袋,对着胧星,胧星竟还有些不太满足,意犹未尽,想着爷爷为什么不多煮一些,肚子装不下没关系呀,他休息一会还能再吃。
    毕竟素面可不常做。
    揉面擀面都是力气活,无有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要不是逢年过节,基本不花太多功夫做这些,但既然做了,多半碗少半碗差别其实不大。
    无有不动筷子,只是静静看着胧星埋头大吃,然后把自己那碗面推给胧星。
    朝夕相处,胧星多大饭量无有心里清楚,多自己这一碗刚刚好,他本也没打算吃。
    胧星一窒,嘴上挂着“一帘”面条来不及咽,望着无有,老和尚脸上的红润在一点一点迅速消退,重新变得灰败,胧星的心气也跟着一点一点坠入谷底。
    胧星心中的天,塌了。
    原来……刚才的一切,手脚麻利,气色红润,竟然都只是老和尚的回光返照。
    胧星颤抖着手,把碗推回去,道:“爷爷身体已经很虚弱了,不可以不吃东西。”
    无有伸筷子替他把面条捡进嘴里,再推碗,摇头笑道:“爷爷没胃口,吃不下。”
    直到现在,胧星才意识到为什么爷爷要在今天做他平时想吃却吃不到的素面。
    还有镇上人们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情绪,逗弄胧星,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关心。
    包括布置给学生的课业,仿佛算准了胧星会在那个时候去偷听,所以教书先生刻意挑了这么一首诗开导他,教他看淡生死,向往世间大好河山。
    诗近末尾,令胧星心情变差的那一句, “深入不动境,乃知真圆寂。”何为圆寂?抄了两年佛经,胧星怎会不知何为圆寂。
    僧尼之死是圆寂。
    近日来,无有形同枯槁,印堂发黑,谁都知道一个气血两亏的老人活不了几天。
    为了撑到现在,给胧星做好一顿素面,无有已经竭尽全力。
    枯瘦的手掌从胧星脸上缓缓划过,带走一行泪水,无有轻声道:“痴儿,爷爷求佛一世,终在今日得见西天,你该替爷爷开心才是。”
    既然死去不可避免,胧星不愿令爷爷走得不安心,一抹泪,坚强得不像个六岁的孩子。
    至少让爷爷看着自己把面吃完。
    哧溜声又复响起,纵然面里掺了泪水变得苦涩,胧星没让爷爷做的最后一餐留下半点汤水。
    无有欣慰,“我死后,你只管往东去寻你的师父,若他还在人世,自会与你相见,若你始终等不到他……想做和尚便去做吧,爷爷替你留了后路,白龙寺僧徒遍布九州,去哪都有你的安身之所,当个医僧悬壶济世也没什么不好。”
    胧星默不作声。
    无有又道:“爷爷知道你心里有气,哪怕他从来不认可你是他的徒弟,你却不可以不当他是你的师傅,恩深情重,你千万不可以忘本。夜麟是他名讳,事关重大,关键时刻或可救你一命,切记不可与人轻易提起。”
    言尽于此,无有黯然垂首,驾鹤西去,留下年幼的胧星终于崩溃,伏在老人尸体边泣不成声。
    这一天,胧星的哭声响彻了半个小镇,宣告无有死亡。
    这一年,胧星只有六岁,他将开始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何去何从,少年唯有迷茫。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