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太康七年

第一百三十二章 粥宴

    
    “做饭?现在做什么饭啊!”郑汶露出不可思议的目光。
    “我们没有粮食了。得不到粮食的人会做什么,我们根本想象不到。那么,我们让他们享受一顿饱餐,应该能暂时稳住他们吧!”郑胜道。
    郑汶明白了:“好主意啊!”
    他立刻行动起来,指挥着大家在空地上升起篝火、架起铁锅,洗净米放了水,开始煮粥。
    郑胜又找到杨慨,“将军,我们派些人到附近山里再猎些猎物吧?这一顿饭,却有这么多人,恐怕我们剩余的粮食也不够了。”
    杨慨看着人数以千计的百姓,点头称是。
    郑胜和士兵一起进了山林,但他很快发现常见的鸡、兔等小动物根本不见踪迹。郑胜猜测这是恐怕被饥饿的附近民众吃光了。
    郑胜只好带着大家深入山林,由士兵们合力干掉了一头大野猪,算是不负此行。
    回到营地时,自然已经不再分发粮食。民众们正人手一个不知郑汶从哪里搞到的瓷碗,排着队接受郑氏的人给他们分发已经煮好的白粥。
    相比于领到的那小半袋的粮食,香喷喷的白粥似乎令民众们更加高兴。
    当士兵们将打来的野猪剥了皮,放进煮沸热水的铁锅,很快肉香气弥漫开来,人们领到的白粥被淋上一勺肉汤时,他们的脸色显得更加激动。
    在一片欢声笑语中,郑胜也端着大碗喝着白粥,寒冷的身体顿时暖和起来。
    郑胜低声对郑汶道:“我们应该每天熬粥救济!发米发粮虽然迅速,但效果并不好,像现在这样热闹的场面也看不到啊。”
    郑汶摇头道:“我们选择了简单粗暴的方式,就该预料到效果可能不好。但我们的目的不止于此,早些散粮结束,减少石崇设下圈套的可能。早些回到洛阳,度过这场危机才是重点。”
    这时,突然有一道小小的身影,快步奔到了刘嗅儿的身边,士兵们也警惕的走了过去。
    郑胜也好奇的走近。
    只听刘嗅儿在跟士兵们解释:“她是来向我道谢的。没事的。”
    “道谢?”郑胜有些惊讶。
    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男子在士兵们离开后,慌慌张张的走过来,“对不起,我不该让她惊扰两位大人。”
    “没关系。”刘嗅儿轻声道。
    那个中年男子露着一脸善意的笑,抱起女孩快步离开。
    郑胜、刘嗅儿看着他们远去,正在这时,那个男子却突然脚步一顿,艰难的转过身:“谢谢你们!真的感谢你们!”
    说完话,他抱着自己的女儿,汇入了人群。
    郑胜笑了笑,心里突然轻松了许多。
    刘嗅儿轻声道:“世子,你该明白了吧!我们不是在赎罪。而是求心安呢!”
    郑胜看了看她的侧脸,继而望向群星闪耀的夜空,“是啊。”
    宴终人散。
    因为饱餐了一顿的缘故,大多数的民众悄悄散去。但还是有人数上百的民众继续留在不远的位置。
    杨慨走过来:“那些人该不会是还想着要领粮吧?”
    郑汶皱起眉头,“可是我们的粮食已经用完了。就连明早的做饭的粮食也没有了。”
    “所以,我们要趁早离开。今晚休息一下,明天一早我们就走!”杨慨道。
    郑汶应道:“好!”
    郑胜皱眉,他感觉这次弘农之行有些虎头蛇尾了。但正如刘嗅儿所说,听到那对父女的感谢,他心安了。
    不过,他还是又问郑汶:“粮食用光了,能再运来一批吗?”
    郑汶皱眉:“克吴,我们在新安县便发了近两百石粮。今天一天,又散出了超过三百石的粮食。但也只是发放给了不到千户的民众。如果我没猜错,我们在这里散发救济粮的消息会被领到粮食的民众传散开来,弘农其他地区的灾民也会蜂拥而至。甚至是临郡的灾民也会赶来。可我们没有时间运粮,家里也没有多余的粮食了。这是一个会吞噬掉我们家族的深渊。我们要量力而行。而现在正是脱身之机!”
    郑胜揉着脑袋,感觉自己这件事又做得很蠢。毕竟是他临时起意的打算,郑汶到了洛阳后,虽然开始了规划,但被石崇搅局,导致他们仓促来了弘农。
    有人领到了粮食,有人没有。那么没有领到粮的百姓会对领到粮食的人心生怨恨,故而产生纠纷吗?
    郑胜叹了口气。但事到如今,他也只能按照郑汶所说,明天悄悄离开了。
    回到营帐,他把事情告诉了刘嗅儿。
    刘嗅儿轻声道:“世子又在自寻烦恼了,得到帮助的人已经得到帮助,没有得到帮助的人也是过着和之前一样的生活。但他们也会记住今晚的这顿饱餐啊!”
    “这倒是没说错。”
    刘嗅儿想了想,又道:“要不我们离开前,立一块木碑在这里,告诉那些没领到粮食的人,我们这次运来的粮食用光了。对没有领到粮食的人表达歉意?”
    “好主意!我们就这样做!”
    第二天一早,郑胜一行趁着天色尚未大亮,悄然离去。
    空车的速度自然要比装着粮食快多了。几天后,他们重新经过函谷关,回到了河南郡。
    郑胜和杨慨在洛水旁作别,和郑汶一起回了洛阳城。
    回到郑宅,郑胜便得到了王绥带来的消息。
    “石崇离开洛阳了?”
    “是的,他要接替体弱多病的燕王司马机,到徐州做都督了。”王绥道。
    郑胜心里一阵无奈,石崇原来在荆州还只是一任掌握地方民政大权的刺史,回到洛阳做了两个月不到的大农令,便立刻外放到徐州,做掌握一州军事大权的都督!
    郑胜忍着怒气,把王绥送走。
    不久后,王导来访。
    郑胜听着王导的祝贺之辞,不禁有些发蒙。
    “石崇在你们出发前往弘农后,便请求外任了。之后,新任的大农令请求嘉奖你们南阳郑氏。”
    郑胜瞪大眼睛,感慨道:“原来是这样啊!”
    王导之后,毛斌、贾屈、荀绰等也上门道贺。郑胜心情不由畅快起来,笼罩在他身上的那层阴云被驱散了!石崇调去了徐州,和他间隔千里,希望他们可以老死不相往来了!
    回到洛阳后的第三天,一位黄门——即太监,带着当今皇帝的嘉奖旨意到了郑宅。
    天子自然不是小气人,在长篇大段的文字褒奖后,又赐给了郑氏二十匹绢、二十万钱,虽然还抵不上郑氏散去的数百石粮食的价值,但毕竟郑氏还得到相当多的隐形财富。
    紧跟着郑氏,的确有不少粮商向朝廷捐了粮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