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水煮三国

第34章 衣带诏

    
    城楼上,张抗坐看孔融大军开始拨营,慢慢后撤。
    良久,一箭之地处,孤零零只剩下两道凄凉的身影......
    孔融等将士退至远处,这才携儿子孔秋朝城下走去。
    他连护卫也懒得带上。
    又不是赴宴。
    两军对垒,几名护卫跟随有什么用?
    张中郎要想杀他,带护卫岂不等于送人头......
    等孔融近城,张抗与于禁朱灵下城,大开城门迎接孔融父子进入城内。
    “人道孔太守义薄云天,洒脱倜傥。今日一见,更胜闻名。请!”
    张抗出城十丈,略表尊敬。
    “张中郎年轻有为,某不如也。”
    两人各心怀鬼胎,相互恭维一番。
    张抗哈哈大笑,带头引孔融父子一路进入衙门中堂。
    这本是属于孔融大会政大厅,张抗也不客气,直奔首席。
    张抗笑眯眯的瞅着孔融,名人哪!
    还是读小学那年,一篇《孔融让梨》让他不知受了多少苦。
    谁让他老爸也是文艺范大叔呢!
    时不时拿孔融来淳淳教导他一番,想想就是苦。吃个饭也常常因贪吃给老爸教训几句......
    孔融此时也就三十来岁,标准的大叔级帅哥。
    其一举一动、莫不符合时下孔孟之礼。那一副宠辱不惊的模样,让张抗恨得牙痒痒。
    “孔太守,此番洛阳会盟,不知太守作何感想呢?”
    等手下奉上清茶,张抗漫不经心问了一句。
    “某只恨没能手刃董贼,出师未捷,有负帝恩。”
    孔融双手抱拳,面无表情说道。
    此趟会盟,既无功劳,略过也罢!
    “汝等确有负帝恩。既兴兵会盟,便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何故半途而废?既苦了洛阳百万百姓,又导致洛阳尽毁,大汉百年基业因而烟飞烟灭。凡此种种,皆是汝等自私自利之祸矣!”
    张抗频频点头,长身而起。
    “某这样说,太守可服?”
    编个说法而已。
    想他张抗、堂堂央戏编剧出身,那是信手拈来,一套套还不带重复的......
    孔融只觉猛地给阵阵惊雷轰炸。
    洛阳之役,种种不合情不合礼的地方、如走马灯般在他脑海里闪过。
    讲道理,张中郎确实没说错。
    各诸侯会盟,既没动摇董贼半分,反因为他们联盟,导致天下动荡。帝都洛阳,更是毁于一旦。
    如此说来,自己确实有负帝恩......
    孔融脸色阵红阵白,坐立不安。
    “禀将军,外面有蔡邕、荀攸、陈琳三人求见。请将军明示。”
    张抗正准备给孔融加一把火,不想一名亲兵匆匆进入汇报。
    “有请!”
    张抗随口吩咐。心想这三人齐齐上门,大概不是什么好事情。
    当日在洛阳,他三番几次闯将军府,劝说将军后人迁往外地,至于迁往那里也替他们想好。
    倒不是他有多爱护将军一家,实是为了忽悠将军府主薄陈琳。
    本着自己不用也不能给袁绍曹操用的原则,以将军后人需要他安排打点的理由,早早让他们搬到北海郡。
    董卓乱京,陈琳先从袁绍,后降曹操,都发挥其建安七子的能力。
    这等人物,怎可随便放出去呢!
    张抗倒没想、蔡邕与荀攸到北海后,三人居然混到一块去了。
    这其实很正常。
    荀攸在将军府与陈琳素有交往,而蔡邕就不用解释了,这等经学大家,去到那都自带光环,吸引一大堆自命不凡的家伙。
    “张中郎啊!孔太守仍国土名士,请勿为难......”
    三人一进入,蔡邕一瞧孔融脸色不对,顿时急急喊起。
    “蔡大家,荀侍郎、陈主薄......”
    孔融一见三人,赶紧长身行礼。
    “太守不必慌,有我们在。”荀攸大拍胸膛,气势汹汹直奔张抗。
    “抄......张中郎,孔太守国之栋梁。请张中郎放人罢!如有条件,某一力承担便是。”
    荀攸难得改口不喊张抗外号,没办法,有求于人了。
    倒是那陈琳,犹豫一下对孔融说道:“张中郎没恶意的,太守无须上心。”
    谁都能看出来,孔融那神情悲惨至此,肯定是受委屈了。
    要说三人能稍微正确理解张抗、非陈琳莫属。
    张抗所举种种将军后人不适宜留京的例子——
    陈琳又不傻,想想就明白、当时的情况,将军后人呆在京城绝对危险万分。
    而张抗不旦暗中护送他们出京,更安排可容身之地让他们落脚。就凭张中郎如此有情有义、善待将军后人、又怎会是狼心狗肺之徒......
    “非也!张中郎没有欺负某,是某错了。”
    十六路诸侯结盟,此事天下尽知。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论。
    孔融情知过不了这一关,干脆朝一众人作叩,直接承认。
    蔡邕等又是一愣!
    你又怎么错了?是张中郎来抢你的地盘......
    荀攸出声问道:“孔太守何错之有?”
    “某有负帝恩,不该出兵犯京,害人害己啊!”
    孔融痛心疾首,叹息连连。
    浪费自己苦心经营的北海郡无数钱粮、再折几千忠心耿耿的北海子弟,换来的、却是百口莫辩骂名。
    孔融这一说,蔡邕等三人一时间亦沉默不语。
    都是聪明伶俐之辈,此事他们一早有所深思,心里都揣着明白,只是不想拿出来说而已!
    总不能因为可能有损失就不讨贼吧?
    孔融一见三人的模样,情知他们也是这样子想的。一时间顿时觉得了无生趣,干脆朝张抗拜道:
    “某知罪孽深重。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北海太守,且望张中郎代为掌管,或另寻贤才。”
    “啊呀?孔太守不可......”荀攸大吃一惊。
    太守之权怎可交待到张中郎手里?
    他还想着、等孔融回来,如果张中郎一意孤行,他们武的不行就来文的,起码不能让张中郎一手遮天。
    万万没有想到、孔融一回,就给张中郎迷惑,竟然还想把太守权力交出去......
    “想撂担子?哈哈!某不准。汝欠下的帝恩,要还的。”
    张抗笑嘻嘻地,从身上掏出一副藏在衣带间的秘密诏书,递给孔融。
    “汝等且瞧瞧。”
    此秘密诏书,乃献帝以血书成诏,史称衣带诏......
    “这是?”孔融疑惑接过,摊开细研。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