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刘义符一早就溜了出去,昨天晚上张阙把刘义符训了个狗血淋头,当时刘大少就唯唯诺诺的看着看着自己老娘。
鸡笼山,春秋战国时期就得此名,后面虽然多有更名,最终还是鸡笼山这个名字笑到了最后,你要说这山名字为啥要叫鸡笼山?说来也简单,原因就是这座山的山势浑圆,就像一个鸡笼,那你非要杠浑圆的为什么不能叫鸟笼……说来这地方后面真改名叫过鸡鸣山,山上的寺庙到不是鸡鸣寺,而是称之为栖玄寺,据说寺庙名来源于北面的栖玄塘。
不管怎么样,山上的寺庙香火鼎盛,山下则是有名的国子学,后世朱元璋时期设立的国子监也正在此处,历朝历代,国子学和太学作为国家的最高学府是只存其一,而东晋的最高学府就是要搞特殊,实施国子学和太学并立。
鸡笼山下的国子学,太庙面前是太学。
前者在建康宫的北面,一个在南面。
当然,如果非要争一口太学正统的气,一般还是以鸡笼山的国子学为首,东晋国子学也更加受到政府的重视。
为什么说这里是为首呢,建康太学是世界上第一所分科制的高等学府。这里面的狠人非常多,举个栗子,祖冲之就是在这里研究机械制造的,并且也是在这里的国子学推演出了圆周率。
可以说,鸡笼山下国子学的学术氛围非常浓厚,国家大力推广的同时,免不了有很多高官子弟都会选择到这里来镀金,这点,历朝历代都无法避免。
不过国子学就算镀金也要考虑到学子学业,可能上面也是考虑到这点原因,并没有将学校建立在闹市里,免得这帮公子哥被花花绿绿的建康城里迷了眼,乐不思蜀。
加上山上就有寺庙,晨钟暮鼓,令人“发聋振聩”;再者鸡笼山山麓脚下风景优美,环境清静,心灵可以受到双重熏陶,更有利于激发自个儿的向学之心。
不修建在闹市,国子学可谓是建筑连绵,修得规模也是颇为宏大,文、史、阴阳等馆阁修建得鳞次栉比,若起了一点雾,那就真的是云遮雾绕,宛若仙境。
不过今天天气正好,看不到雾,而国子学里传来阵阵读书声,虽然大多都是高官子弟,但里面的祭酒、博士(校长、老师)很多身份也不简单,大多都是侍中、常侍、黄门等高官领着老师岗位,谁要敢造次,都得掂量掂量,是以,这帮学生还算老实。
不过有几个人是真心向学,几个人是混过这两年继续花天酒地了那就不好受了。
不久,国子学下了课,一行人开始三三两两组成小团体,围在一起互相交流吹嘘。
有几个围拢在一起,其中一个瘦瘦高高的学子说道:
“汝等听闻过‘江山代有才人出’否?”
另一个胖子马上摇头晃脑的接出了下半句:“各领风骚数百年。”
众人纷纷点头,连赞“好诗”“好诗”。
高瘦的学子环顾四周后,缓缓问道:“不知道各位是否知晓做出这首诗的诗人是何者?”
“不知”“属实不知。”
“兄台不妨告诉我等,是哪位同窗所做?”
“对啊,仰慕已久。”
几个人倒是然后一愣,确实没怎么听说过作者。
这句诗最近在建康传唱颇广,可以说是很多人都知晓,但是却是极少部分的人才知晓这句诗是出自刘义符“之手”。
不知道,那就得虚心求教,于是有人向瘦子提问,问他是否知晓。
瘦子显然是知情的,然后他才慢慢悠悠地说出这首诗句的来历,并补充说明了这首诗仅有此一句,并不像全篇。
众人听闻是一个小娃娃所做,脸色各异,有的人面色难看,仿佛真的彼娘之非悦;有的人性质缺缺,事不关己;有的人则是面色兴奋,似乎感叹诗词一道,闻此道,万里可矣。
这首诗立意自然是极好的,但是若是在场的任意一个人做出来,众人心里虽然会有嫉妒之意,表面上则还是会友好相处。
但是这首诗却是一个五岁小孩做出来的,不少人觉得自己没法接受,而且你一个小孩子,夸什么海口呢,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
于是有些人还是抨击起了刘义符的狂妄。
众人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有的人就是这样,你和他讲道理他往往不会抨击你的人格,这种时候如果是刘义符在场,大概率就掀桌子,不讲道理是吧,那就讲拳头,砂锅大的拳头见过没。
“诸位,静一静,静一静。”
瘦高个双手平摊,举起后压低摆动,让大家能静下来,然后说道:“诸位可能要有所不服,但就从这两句诗来讲确实是做的极好……”
“做的极好也就只有和两句诗。”有人不屑的反驳了,也不知道是不是酸的。
“诸位没有听过这位小郎君的另一句诗句么?”瘦高个有些奇怪地望着对方,这个安排,让人感觉他就就是专门来吹刘义符的,不知道是为了赞扬,还是为了捧杀。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