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航星路

第四百零四章 重复试验

    
    这个研究方向是否是正确的,王奇并不敢打包票,只能说这是一个比较有可能的方案至少这比将速度加速到接近无穷大的地步然后强行冲过去这种方案要靠谱一些。对于速度来说,想要在常规空间中进行加速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实际上最麻烦的不是怎么加速,而是怎么在加速之后停下来。
    按照那个传送结构的扩张速度,如果单纯以加速的方式来通过的话,增加的速度必须要进行长达数个小时的加速工作……然后需要相近的时间才能够停下来,也就是说这种情况最大的可能性是从这个河系周围的陷阱区穿进去再穿出来。当然使用概念定义去达到和削减速度这种事情并不是不行,实际上这已经是运用了这个技术之后计算得出的结果,概念的生效和结束也是需要时间的嘛。
    而且,当前的这个以时间为基础的方案,其实也是需要足够的速度的,只是这个速度需要根据舰体结构来调整,不需要那么夸张的速度罢了。而到了目的地之后,将外壳部分抛弃,内部结构能够相对容易的完成减速操作,就不需要那么长时间的减速了。
    第一艘船的失败基本是必然的结果。根据第一艘船收集到的数据,两天之后王奇看到了第二艘船。
    第二艘船的设计就完全抛弃了探测舰原本的外形而采用了全新的结构,一个棒状的外形。
    这个形状反正以王奇的审美观感觉是挺难看的,就是个圆柱体,简体正面结构除了基本的一些传感器外,就是一个厚达两百二十米的装甲,而相比之下这个圆柱体的直径才不到两百米。
    厚重的装甲能够让那种传送结构花费更多的时间去通过这个减速装甲,到目前为止观测到的情况中,还没有发现一个舰体上存在两个传送点的,而且基本都是从船头开始的。
    而舰体后部虽然结构完全不一样了,但是设备内容还是差不多的,采用了全新的支撑结构后,这艘实验舰的减速装甲区域能够达到一百七十分之一的效果,这也是这两天的研究成果能够更慢了一点。当然采用了新的结构之后,舰船的速度也稍微提升了点,当然这个提升相对来说也就是那么回事。
    自然针对这艘性能提升了不到一倍的船只,王奇同样没有给予什么希望,结果也是想当然的被陷阱给吞了。不过至少这艘船验证了一下这个舰体结构的可行性,以及给下一艘船做出了榜样。
    顺带的,王奇还看到了一个新的舰船图纸,来自……武器设计部门?
    这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计图纸,用于撞击作战……其实就是把第二艘实验舰扩大一些之后,前部装甲改成锥子形状的再加上粒子发生器什么的,其他方向的防护再稍微晚上一点就完事了,算是一个简陋的撞击设备,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突然开这个脑洞。反正这个设计图纸都没有进入到实际建造阶段就被王奇给毙掉了,没什么价值的设计,也就让那些人在模拟器里乐呵乐呵。
    对于那些非研究也非探索方面的人员来说,除了维持一些服务型行业,以及贡献人口增长率,基本上主要的工作就是……打游戏了,的确战舰对战类游戏也算是比较受欢迎的,这也是武器部门目前主要的灵感来源,毕竟基数在这里呢,足够大的基数总能够创造出一些有价值的舰船。此次的研究任务当中,这次的舰船设计有一部分就是在游戏中以一个限时任务的形式推出的,反正效果吧,虽然不是很好看,但至少也算是有点实用价值的。
    至于说那些玩别的游戏的?通过调整一下推广资源让其成为小众游戏,主推那些有点价值的游戏不就行了,不差这点人。
    关于游戏这块只是个小问题,王奇顺带了解了一下这个用来给普通群众消磨时间的方式就没有去继续深入了解了,同时也没有发现……那些科研人员事实上正在考虑利用数字化技术去给游戏做升级什么的……
    这种小事情科研人员虽然上报了,但是大多数人都不怎么当回事,方孔那边甚至连报告都没有接到。
    在短时间内其实这种技术改造也没有产生什么问题,等到出问题的时候嘛……其实应该也不是什么大问题的样子。
    回到实验当中,王奇只是在关心后续的版本能够提升到什么地步。前面两艘实验舰收集到的数据其实针对于这个研究项目来说并没有多少,毕竟这个项目本身是针对时间流速的区域性调整,需要解决的是不同流速区域之间的冲突关系,而不是处理舰船设计工作。因此实际收集到的数据主要是这艘实验舰的两个不同的时间流速区域在加速时的表现,其他的略微有一点那个陷阱表现出来的信息,再别的就没有了。
    第三艘船?在等待了七天时间之后,王奇迎来了第三艘船的设计。比之前长了不少的时间是为了研究时间技术,这个才是关键性技术,至于舰船的结构,那只是在细枝末节上的提升而已。毕竟这次的研究并没有针对舰船性能的研究项目,就算有一些新的技术应用上来,也不过是其他小组常规的研究结果。
    一周的研究其实也是有着一些突破性成果的,毕竟人多,将最近正在研究的一些数字转换技术给塞进来之后……并没有让时间的流速有多少改变,但是这艘船具备了一个很神奇的能力,将舰体的状态转移为一段时间之前的样子,包括空间结构。具备这种结构的舰船在某种意义上只在外壳上使用了少许的数字化技术,就达到了自我复原的目的。当然这个过程肯定还是需要付出一些代价的,只是相对来说这个代价算是非常小的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唯一只可惜,这个技术的发生速度还不够快,有一定的间隔,在测试的时候只挡住了一轮的侵蚀传送,然后就被整个送走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