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声

第130章:朝会风波2

    
    渭水是京城从东到西很重要的一条河流,跟南方汉江共称京城生命双线,汉水连长江,渭水通曲河(后期以黄河代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无不走这两条水路最多。大魏自江南经济展露头角以来,水运的发展也达到了历史最高峰,各地河流纵横交错,人工开挖的更多,连通则定期清淤,漕运司专门负责水利这块。但因近几十年朝廷财力积弱,转运司跟漕运司不可兼顾,下发水利款也大多向转运偏移,导致内地很多河道被淤泥阻塞,现可顺利通行的河道已然不多。渭水、汉江作为通京主干河流,自然不可能让其被淤泥阻滞,渭江之上楼船无数,除去货运船只,其大多作为酒馆、饭店使用,也就是所谓的“漂流客栈”。
    现正值春季,也是楼船生意最红火的时候,京城多土豪,能供有钱人消遣的地方无非就是烟红柳巷(窑子)。当然,京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年轻人爱逛的地方老年人却不一定喜欢,所以这“漂流客栈”也就成了那些真土豪玩乐的之地。身处江面喝酒品茶,在请上几位艺人唱唱小曲,那滋味别提多惬意。
    夕阳刚落,点点火光就已遍布整个江面,此时离码头不远有艘微型楼船,透过船上阁楼小窗隐隐能看到船内坐有三人。而在楼船附近还有几艘小划徘徊,仔细看貌似像些渔民,在仔细看又感觉跟渔民不同,具体哪里不同还看不出来。
    船内,“来人,给二位大人倒酒。”
    “是,长老”船仓门口处立刻走进一人。
    仓内酒桌上,“呵呵!李大人今晚过后可是要名震大魏了啊,这第一杯酒就由我曹锦潞敬李大人。”
    李大瘸子微微一笑,端起酒杯,“曹大人此言差矣,今晚乃我李大国做东,能请到曹大人和袁大人都是老瘸子荣幸。所以这第一杯酒理应由我先敬二位大人才对。”
    曹锦潞没有继续争执,望望旁边正在发呆的户部尚书袁桐,疑惑道“袁大人,这是怎么了?老是心不在焉可影响酒兴啊!”
    猛然回神,连忙道“哦,失礼失礼,没注意走神了。来来来,我自罚一杯。”说着端起面前酒杯一饮而尽。
    李大瘸子非常奇怪,这袁桐从上船开始就一直心事重重,不知道咋回事“这?敢问袁大人有何烦恼?不如道出来我与曹大人给你想想办法?”
    袁桐望望身旁曹锦潞,摇摇头“唉!不瞒二位大人,朝廷可能要出大事。”
    “哦?袁大人何出此言?”曹锦潞满头雾水,就算有出大事的征召为何他没啥感觉?
    “曹大人久居北方,又不掌管户部,不明白也不奇怪。如今满朝文武无一不在为自己、为家族选边站队,我袁桐寒士出身,没有什么大家族做后盾,全家老小加起来也不过才四口人。我祖籍隋州,老家西临汉江、东临淮水,家父在世时就是一介农民,所以小时候家里日子过得比较清苦。成宗帝在位时对治水比较上心,没办法,都被四十年前那场大旱灾搞怕了,没有渠就开,没有河就挖,全国各地所有水库都是先蓄后放,以免旱灾来临无水可用。可成宗帝却忘了个很重要的问题——国力,照实说,水利治好为国为民,帝国也很需要依靠水利来恢复国力。但依当时的国力而言,根本就支撑不了那么庞大的财政支出,剿灭梁王跟卢龙节度使,就已经把剩余国力消耗得干干净净。待元帝上位又值三藩割据,东夏、北辽也是长年寇关,这种情况下哪还有多余财力拨给漕运?二位大人想想,四十多年都没清淤的河道该堵成什么样?光想着预防旱灾,可就是没想到还有水患。这些年所收税款为何日益偏低?二位大人可能不明白主要原因,但我知道,因为河道堵塞,雨水溢出把田地庄稼全淹了。小灾小难可能对帝国没啥影响,可若是多雨年景怎么办?光长江黄河的大水都能把帝国淹个干干净净。
    也许接下来的话可能让曹大人不高兴,但我还是想说。同在帝国为官,我很佩服杨开,水库把持在自己手里还能不想着捞钱,真乃我等之楷模。二位大人在看看内地,水库大多都把持在各大家族手中,雨季时候往死里蓄,满了就往下游泄洪淹庄稼,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旱季用水时候又让百姓花银子买,管你百姓庄稼旱死,不给钱就一滴水没有,除非给钱才可能放水。
    二位想想,我等寒窗苦读十几年啊!为的究竟是什么?安家、治国、平天下,名垂青史万人颂。说来容易,想真正做到却比登天还难,真是可悲、可叹!”
    曹锦潞三代士族,确实不了解民间状况,泗州靠临天下第一大运河(隋河),沿河水库也大多把持贵族手中,光他曹家就单独把持六大水库。这可不是普通的六大水库,因为这六大水库每年都能给家族带来很庞大的经济收入,曹家能做到泗州第一家,百分之二十就是来自这六大水库。就像袁桐所说的,雨季时蓄水,旱季时放水,每放一次水家族内都会大赚一笔,再加上族中数百顷田地,以及运河管理中其他资金来源,不管是不是风调雨顺,都足以保持家族长盛不衰。
    袁桐说出这些话摆明就是在指责他们都是帝国、百姓吸血鬼。关键这年头也不是他一家这样,成宗帝在位时打压士族那么严厉,族中能入朝为官者十不存一,不想想办法增加产业,那长此下去家族必定衰落。江南贵族崛起于商,江北贵族崛起于地,这种格局早在几十年前就定格了,若想改变过来是不可能的,不然元帝上位后为何不敢动他们?除非元帝想灭国。武帝上位后田若举执政,连田家本身都是依靠土地、运河崛起,他又如何敢拿自己家族动刀?
    这些年确实像袁桐所说,泄洪次数每年都在增加,一直以为是雨季降水量太大造成的,原来大多原因都归结于泗水淤塞。河道变浅,排水量肯定减少,无论上游还是下游,一旦雨水过大,漫出堤坝必然要造成水患。
    深呼口气插话道“袁大人的意思是,帝国很可能会出现一场超级水灾?”
    袁桐摇摇头“会不会出现超级水灾我不敢保证,但后几年只要雨季降水量过大,帝国大部地区绝对会出严重现水患。我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根据近些年税收对比,我发现很多地方已有苗头显露,若还不加紧治水,日后怕是帝国危矣。”
    李大瘸子就是从四十多年前那场旱灾走过来的人,他最清楚那场灾难有多可怕。北方一年内就饿死数百万人,其它地方还不知道有多少,更何况那场旱灾持续三年之久,又赶上梁王之乱。什么叫人命不如狗?门阀战争时期都没有出现过人吃人,但四十多年前出现了,饿死路边的尸体都不知被吃了多少。就连他李大瘸子自己当年都差点成为别人口粮,他运气好,遇到老丈人救他一命,没有变成路边难民的野味。
    当年那场灾难他永远都不想去回忆。战场?呵呵!战场算什么?和老天的力量比根本不值一提,老天发怒才是真正的修罗地狱。
    那种灾难帝国经历一次就够了,万万经历不起第二次,望着袁桐忧虑的表情,举起酒杯“袁大人忧国忧民,实在让我老瘸子敬佩,这杯酒我敬袁大人。”
    “李大人客气,我这就是瞎操心,工部那帮人都不管,我再如何操心又有什么用呢?听天由命吧!但愿老天这些年不会发怒。”
    ……
    一场酒喝的没滋没味,之所以要请这二人喝酒,全因为朝堂上二人帮他说话。关于两人是站在南方还是站在北方他也不了解,毕竟都是正三品,若放在安西都属执政级别,肯定没那么快下决定。经过今晚接触,感觉这户部尚书袁桐不错,有点杨开影子,寒门出身没有大家族,而且有思想有抱负,若能想办法让此人站到西边,那安西政府必将再得一员执政大臣。那位礼部尚书曹锦潞有点偏向国舅府的意思,貌似跟刑部尚书于昊恩是个死对头。两家都是泗州人,于昊恩老家西城,也就是运河以西,曹锦潞老家东城,也就是运河以东。两大家族离得太近,又都靠运河吃饭,利益上难免会有冲突,再加上双方在京城都有大官,谁也奈何不了谁。因于昊恩本就属于太师党老人,曹家自然不可能在向太师府靠拢,朝廷势微,曹家除了站到国舅府没有更好选择。
    其实若有机会他也很想把曹锦潞拉到安西来,大运河从长江贯穿淮河、黄河,直达幽州、蓟州到渤海,中间支流四通八达。不管是北方物资去南方,还是南方物资去北方,这大运河都是必经之路。泗州靠近淮州府,而淮州又是宇文明俊老巢,运输货物无所谓,就怕日后运输军备去东岛会有麻烦,燕王府地盘肯定不让走军备,只能靠宇文明俊放行了,把曹家拉过来,到时候帮助绝不会小。
    现在还有个更严重的问题,就是袁桐所说的水患苗头,黄河含沙量天下第一高,但它只会改道,永远不会堵塞。像内地纵横交错的小河流、小水渠可就不一定了,没有那么大水流量如何能够清淤沙?因朝廷缺乏资金,各地水坝几十年都没修缮过,这若是来个多雨年景,怕是真就像袁桐所虑,帝国又得面临一场超级大水灾啊!待回到安西,定要将此事汇报都护大人才行,帝国百姓经受不起第二次超级灾难了。
    ……
    呵呵!汇报刘毅又能如何?安西又管不到内地,也没那么多钱帮帝国治理水利,只能祈祷老天爷千万别来个五十年轮回。(下面把视线转回东北,看看那老几跟郭严现在到了哪里。)
    ……
    ———
    幽州平安客栈,“老王,照你这么说,那新罗从平壤(无名可取,借古平壤一用)出兵去支援东夏,这事你何时查到的?还有,渔阳水师虽然全大魏垫底,但也不可能输给个小小新罗吧?那近十艘巨帆平浪舰是摆设不成?居然连五十艘破船都打不过。”
    王老狗摇头道“不是的,情况早变了。若不是我在辽东待了半年可能还不知道,原来这十几年东夏跟新罗水军实力早就超越了渔阳水师。东夏总战舰数竟然高达三十多艘,新罗也有五艘巨帆,真是不调查不知道,一调查吓一跳。”
    刘毅惊惧的豁然站起身“什么?东夏掌握了巨帆技术?这怎么可能?不对、不对,凭东夏国力压根造不出来那么多巨帆。你有没有查错?”
    王老狗肯定道“没有,事实就是如此。”
    怎么会这样?现在不只东夏拥有三十多艘巨帆,就连新罗也有五艘,这究竟怎么回事?
    “会不会是燕王府出卖的战舰秘密?或者是燕王府卖给东夏的?”郭严插话道
    刘毅一口否决“不可能,我知道燕王跟东夏有协议,但绝不会以战舰秘密为代价,更不会出售战舰,这是大魏共识,他燕王府不可能坏了规矩。除非……对、一定是这样,叛徒、叛徒,他妈的大魏肯定出了叛徒。还有这该死的魏平,我说为何不直接从中原出兵,原来如此。登州、渔阳给他真是浪费资源,渔阳水师那么好的底子都能被敌人超越,真是废物一个、废物一个。就那还傻乎乎的给敌人供应煤炭。”
    “刘兄意思是?”郭严特别疑惑,不知道他叽里呱啦说半天啥意思,又是叛徒、又是燕王府废物,压根听不懂。
    喝口茶消消火,重新坐下来,看着郭严跟王老狗疑惑眼神,平平气息解释道“大魏有叛徒,而且还是个了不得的叛徒,燕王府都能被他耍的团团转,真是厉害。此人究竟是谁,目前不清楚,对大魏了解如此之深,手段高明到让魏景贤都像个傻逼,在大魏这么多年不可能默默无名,到底是谁?”
    郭严听着他这话貌似有些眉目了,既然刘毅解释一半沉思起来,那后面的就由他来猜测一二。“刘兄意思是说大魏有与你我同等级人杰投降了东夏?”
    沉思中的刘毅摇摇头“不是与你我同等级,可能比你我更强。”
    “好吧!是我自恋了。此人能有渠道得到大魏最顶级机密,那代表此人曾经可能就是大魏某些势力高层。东夏国力有限,虽然木材资源丰富,但这年头以木炼铁早已淘汰,焦炭、煤炭和高炉炼铁技术崛起后,大陆各国都不在使用木材炼铁。同样,东夏也不可能返祖归宗采用过时技术,可东夏焦炭、煤炭产量普遍偏低,大魏各大势力又都在控制焦炭出口量(主要针对东夏和北辽),所以前期只能从新罗购买,而代价就是以战舰交换。
    东夏国力有限是不错,可十几年时间,哪怕再没钱,那也能造出不少巨帆战舰了,毕竟积少成多。前期之所以隐瞒,估计是怕大魏反应过来,可新罗拥有五条战舰后却是憋不住了,为彰显实力跑去登州跟渔阳水师练练手。东夏一开始可能也没想到这么快暴露出来,新罗国实力暴露后也知道想瞒也是瞒不住,只能直接显露实力。
    让我疑惑的是,新罗给东夏提供煤炭还不够吗?为何还要与燕王府联手?”
    王老狗听完郭严解释后插话道“可能他们的煤炭真不够,与北辽交战军备消耗量非常大,新罗煤炭供应量满足不了他们,所以才会跟燕王府达成协议。”
    沉思中的刘毅反驳道“不,你说错了,他们应该是想灭掉新罗才对,双方一旦交战,谁还会给他们供应煤炭?东海只能有一个霸主,只不过这场战争会来的晚些而已,也许等到打败北辽之后,也许等到新罗无利用价值之时。”
    “这……,照刘兄这么说,那渔阳水师岂不是……”
    “没错,我说魏景贤被人玩的像傻子就是这意思,渔阳、登州两大军港在他手里真是废了。自以为达成协议对方会帮他拖住秦钟,真是笑话,这年头协议值几个钱?皖北产煤,傻乎乎的跑去徐州打皖北,费这么大力气就为了给日后敌人提供炼铁资源,不是傻子又是什么?三十多艘巨帆平浪舰,呵呵!这实力都快超过苏梦然了。郭兄……有信心吗?”
    郭严表情同样凝重,南海霸主也才三十多艘巨帆,如今的东夏已有实力与南海水师一战,想搞定东夏怕是有些困难,但他永远都不可能失去信心。看着刘毅肯定道“只要刘兄给钱,这东海新霸主我姓郭的绝不让位。”
    “好!无论东夏那位叛徒是谁,想独吞草原我也不允许,待救出耶律神武立刻回安西。老王明日发报回庭州,我要拨五千万资金给夷州水师,不用担心要不来,老杨他心里明白。”
    五千万?吓得郭严差点蹦起来,赶忙摆手“刘兄等等,五千万太多,前期只是恢复船厂,用不了这么多。”
    刘毅嘿嘿一笑“谁说用不了?我可没说只恢复那三座破船厂。”
    额?“刘兄意思?”
    “呵呵!我要东岛扩建更多船厂,更要全岛遍布军港,这五千万不只不多,估计连零头都顶不上。而且你东岛那几百万两财政也太少了些,得要给兄弟们加加餐,涨涨饷银。后期我还要继续增加夷州军费投入,争取三到五年让夷州水师所有战舰、战船全部更换。”说这话时眼睛眨都不眨,好像钱不是钱一样。
    郭严越想越疑惑,不都说安西是全大魏最弱吗?五千万两银子哎!眼睛都不眨就拿出来了,这还叫最弱?东岛财政每年还不到三百万两,跟大陆最弱的比,差距都有十多倍,啥情况?
    他当然不了解大陆目前情况,其实在四十多年之前大魏全国收总入还不到两亿,大概处在一亿五千万两左右。看看现在,三藩加两大执政和中央朝廷,每年财政总收入都快有五亿了估计,若在加上安西,不论投入绝对能突破五亿大关。当然,刘毅是个例外,安西正值发展期,每年总收入还不够发展期投入的,能这么大方还不是因为得到北沙一笔不义之财嘛!省点花最少也能顶个好几年,不过后几年顶过去可能安西也已经发展起来了。
    大魏能有如今财力,说到底还是成宗帝功劳,对于帝王评价不可片面,指出错误的情况下同样不能抹掉他的功劳。大旱三年,百姓刚从地狱中爬出来,生产都还没有恢复,他又强征民夫开河引水,等到河开好,他又逼着梁王造反挑起内战。这一切可以说有错,但同样有功。为何?开渠在他看来可能是为了预防下一次旱灾来临,三年时间确实把他吓得不轻,不惜劳民伤财也要开挖水渠、修建水库。挑起内战也是怕他死后儿子斗不过梁王,有生之年肯定是要摆平国内所有隐患,以便儿子能够顺利登基。
    功是功、过是过,开挖那么多水渠、运河,直接把整个帝国串联起来。物资流通、运输便利,所以国内商业崛起非常迅猛,短短三十多年就把帝国总财政从不到两亿,顶到如今五亿还多。同样因为水利、运河,农业崛起也是势不可挡,三十多年除了边州地带偶尔有些旱灾险情外,全国范围内基本没有灾荒之地。至于挑起内战灭掉梁王,当时看来是他自私自利不顾百姓死活,可反过来想想,若不灭梁王,待他死后那绝对会有一场旷日持久战。这仗由他来打只需几年就可结束,要是让儿子来打,估计最少也得十年以上,而且还不一定能赢,所以长痛不如短痛,拼掉仅剩不多的国力一举剿灭梁王。元帝上位后虽说任然挡不住各大势力割据,但帝国内部却迎来了几十年和平发展期,各大势力无不为自身壮大拼尽全力发展经济。奈何,他们是壮大了,而中央朝廷却被他们拖得越来越虚弱,如今仅剩下三十万皇城军,一旦柳絮战败,那帝国中央朝廷基本上算是名存实亡了。
    郭严感觉内地最弱势力都比他强大十几倍,这就是主要原因。四十多年前的大旱灾难东岛可没受半点影响,成宗帝也自然不会考虑到东岛,没有经历过大落又如何能够享受到大起呢?三十多年过去内地稍微有点实力的大州、大府都把东岛甩出几条街。
    还有东夏,刘毅说凭东夏国力造不出三十条巨帆,其实他这眼光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现在的东夏早就不可同日而语了。世人皆知,东方各国都有些中原帝国影子存在,就拿冶金来说,炼铁起源于北汉,前期各国都还处于青铜阶段呢。当北汉以铁器称霸天下时,东方各国才又放低身段附庸北汉,引进铁器制具,以及炼铁、锻铁技术和各种武器装备打造(初步的夹钢产品,或者熟铁)。
    到大晋时代,由于草原皮制装甲骑兵的崛起,逐渐拥有与大晋对抗的实力。为对付装甲骑兵,大晋再次改进炼铁技术和铁器装备打造,大玄甲胄也是那时候出现的,防御力确实强劲,于是东方各国又一次效仿中原,改进炼铁技术。
    溶矿需要温度很高,对于木材选用也是需要高温木材,不然烧出来的木炭温度太低,炼铁很容易失败。大晋晚期由于战乱太多,北方能炼铁木材消耗太过严重,为寻找替代品,首次以焦煤作为炼铁原料。因前期所炼生铁杂质太多,打出来的铁器柔韧性不够,所以北魏为提高出铁质量,首先提炼焦煤为焦炭,并改进炼铁炉,铁矿也不在选取含铁量低的赤矿,普遍以含铁量高的青矿(磁铁矿)作为炼铁主原料。
    北魏此次改进属跨越式大改,焦炭的出现直接把木材淘汰出局,中原也正式步入纯钢时代。焦炭温度很高,所出生铁二次炼可直接融为铁水,鼓风箱配上大高炉,熟铁产量也远远高于之前(炒炼技术)。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提起现在的炼钢术来源,门阀战争时期大势力特别多,早期不只有北魏,还有个东魏,只过不东魏被高氏打败建立了北齐国。为何要提到这高家?因为北魏的炼铁技术把木材淘汰出局,而北齐却是把百炼成钢法给淘汰了。这种淘汰不是说全部,只是把北魏的技术再次改进,以焦炭高温性能把所出熟铁和生铁混炼,产物就是直接成钢,只需锻型无需百炼(灌钢术)。此技术更是一种跨越式进步,炼钢速度快,打造装备更快,直到现在大魏都是还采用这种炼钢法。
    因魏武帝对外族普遍没好感,后期对于技术控制和装备出口比较严格,所以至今东方各国的炼钢技术都还停留在锻钢层次,与大魏民间锻铁无异。
    ……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大魏都能炼出熟铁,为何软钢产量特别低呢?应该不会低才对啊?呵呵,其实这问题很好回答,因为技术不够。世人皆知生铁杂质太多,硬度很强,但太脆无法锻型,铁锅之类那是直接用模具塑型出来的。生铁需要继续提炼才可锻造武器,木炭只能使其软化无法融化,所以才会有百炼术反复高温锻打折叠去除杂质,最后淬火成型。焦炭投入使用后可把生铁直接融化成铁水,但融化后生铁还是生铁啊!灰石也只是让其去杂,成钢后都是含碳成份问题(这里所说熟铁可不是纯熟铁,真正熟铁比软钢还软)。成钢容易,想成软钢实在太难了,加热、融化、锻打、在加热、融化、锻打,到了一定程度连高炉都融化不了,只能通过人工不间断锻打才能产出软钢,产量高不高可想而知咯。不然为何只有大魏能产出些软钢?其它国家想都别想,根本没有那么大财力支撑软钢的产出。(扯远了,马上回来)
    东夏能够造出三十多条巨帆平浪舰,期间少不了大魏那位叛徒的策划。东夏与东方各国没啥区别,国内所有政策方略都是跟着中原帝国走,可得到大魏造船技术又能如何?资源在那卡着呢!北辽为何不敢为难大魏商人?敢开先例,大魏随时随地都能玩死他。这可不是吹牛逼,北辽都是草原,没有炼铁木材,所有炼铁资源全来自大魏,可以说没有大魏资源做依靠那分分钟就得完蛋。但东夏不同,此国最善于学习,中原出啥政策他们就出啥政策,大魏修水利提高农业,他们也同样修水利提高农业。后期与大魏开战导致学习中断,在那位大魏叛徒政改下以海运通商,经过十几年发展,经济水平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能造出三十多艘巨帆平浪舰也就不奇怪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