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专心修行的善良男子,深入研究人类行为科学,学术理论极高,生灭之心毫不介意。
但于安祥快乐的寂灭涅盘境界还差一些,
如果从辩证论考量,其显而易见的推理是从主观出发,以心识为第一。
而非考虑客观变化的本质,
愿意外在事物永远不进入意识中,
他们排除所有客观影响,唯余唯心主义,为理论之来源。
以这样的解释看待世界,那么这些人便堕入认识没有客观来源,
在静虑思考中的各种空想主义植入他的思想,从而迷惑了佛学客观性,失去了佛学真理的唯物性。
这叫做第六种唯心观。
他们陷入唯心主义不知迷返,迷茫在现实中而感觉不到,终于进入思想的反复徘徊之中,成就唯心主义理论而指导不了现实。远远违背了唯物辩证法的圆通法门,背离了追求安祥快乐的涅盘境界,生成了没有客观连续的理论。
又有专心修行的善良男子,对人类行为科学的研究深入透彻,理论水平清澈,生死不惧,可却在安祥快乐的精妙境界方面尚未圆满成熟。
他们对于辩证思维,也有深刻的认识,精深博大,
自身与外界相呼应,信息长久在脑海中存储,以此洋洋得意,但却以此贪心,其余方面都不涉入。
产生这样用唯一的理论作为万能法宝的错误念头,那么这人则坠入贪求一种理论而不学习其他的以偏概全的思维。
各个占相的仙人以及求长命者,成为他的伴侣。
从而迷惑了佛学科学性,失去了真知灼见。
这叫做第七种唯心求仙长寿,
确立这种错误的想法,感兴趣这种辛苦的修炼,远远违背了佛学辩证法的圆通法门,背离了人生快乐结局的涅盘境界,形成延长生命的虚妄理论。
又有善男子,研究人类行为已达顶峰。已经无畏生死。而于高端中却未能圆满。
看生命现象,举一反三,却进入人间世俗苦苦的探索中。
他们恐怕自己没有完成使命,便在这种情况之下超凡静思,吐纳轮回不息;
取圆明之意;取其妙静;取其能守;取其大众;取其致远;取其克覆之意。
增加许多美女,放纵他的心欲,以求真理被发现。
此人则坠入寻求不到真理反而强求之意。
他们以一切世间所爱出发,迷失佛学真理,丢失客观性。
这是第八种唯心邪思理论,心中火热在凡尘世事,违背远离了唯物辩证,违背了佛学安祥快乐之道,产生天魔般的唯心歪理邪说。
又有专心修行的善男子,探索人类行为科学的性质深入浅出,对生死已不看重。
但唯对于安祥快乐的精妙意义尚未完全理解……
再看世间一切凡圣,都是依靠自己掌握的命运出发,于人生使命的实践中,区分意义。
同一使命,圣贤则用心用力精准周到;一般常人则稀里糊涂一带而过。
圣贤的理论符合客观规律,虚伪的论说则难于成功。
因而去分析辨别,抉择真伪精粗之所由来。
而精粗真伪,都是以想法行为及其感到的过程结果,自己表现出现的。
既知如此,欲易粗为精,舍伪从真,唯求唯心感应,背离了佛学客观真理,所谓知道了生死的痛苦之后,就应该把招集烦恼的恶业断除。
验证修行真谛,生活、消亡视为平常,知足常乐,更不再前进,以此为快乐。
那么,这人则坠入固定的行为模式中,学修理论极高也不理解佛学,
没有结果自认为有所得,在佛学讲堂上产生傲慢,不能有所进步。形成保守的性格。
从而迷惑了佛学道理,丢忘了真知灼见,这叫做第九种唯心辩证主义,
精诚以求感应,却事与愿违,生活无味,甘于寂寞,成就趋于寂灭。
其大大的违背唯物辩证法,背离了安乐死的崇高涅盘境界,永远纠缠于时空穿梭
而不得超脱,产生在时空概念里。
又有专心修行的善良男子,对人类行为机关算尽,大脑一片空白,连生死的念头也灭了,但还是在安祥快乐的精妙境界中尚未圆满成熟。
在辩证思维里,研究两个课题:
一是根据矛盾论而感悟矛盾转化无确定性的道理;
二是根据事物表面现象而理解矛盾论的含义;
如何确立事物都将灭亡的境界。
但不知更进一步探求矛盾转化,无法逆转的转化,以及最终又回到原点。
因而这些人则坠入不可逆的过程。
结果各种由感而发的联系,和必然的影响深深植入他的脑海中。
从而迷惑了佛学本质,失去了真知灼见,这叫做第十种唯心主义。
尽管创立起很深的学术成果,但却远远违背了唯物辩证法,背离了安祥快乐的崇高涅盘境界,生成了有辩证思维而不客观的学科种类。
阿难,像这样十种修行的境界,未到达辩证高度,在中途便误入颠狂神经质般的偏见。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