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海丰县。
这里也是一条官道,经它一直往前,就可以由广南东路进入福建。
东坐在道旁的一个凉棚内,正没话找话地和凉棚的主人聊天。
过去农村的男、女壮劳力都要下地干活,只有老弱才有时间可以一直看棚,所以这个凉棚的主人也是一老汉。
“老人家,如今日子还好吧?”他客客气气地问道。
那老汉同样客气地回道:“还行吧。只要世道太平,不兵荒马乱,庄户人家就能过安生的日子。”
听了他的话,东点了点头。过去的百姓真的是要求很低的。
“听说现在的村里都有村长,他们怎么样?”
“你说村长啊,他也就是官府里说了,要村里推举出来主事的人。有事的时候他招呼一下村里,没事的时候,该做啥还是做啥。”
“哦。”
那老人家看了他一眼。
“不过这个村长也当不了几年。官府里定下的规矩是,村长当了五年就要重新推举,说是什么不能让一人、一户一直当村长。嗯,听说好像乡里的乡长也是这样。这都是小辈们的事,咱这年纪是不会再操心这些了。”
……
得,这个老人家话还真说的滴水不漏。让东听得是暗中直翻白眼。
东这时候还没有意识到,尽管他穿着便服,但每天见惯了人来人往的老汉,早就看出他不是一般人。
别的不提,就说跟在他身边的邓自愿等人,穿的再随便仍显得非常彪悍,而且全骑着高头大马。有着这样随从的人,又岂是常人?所以老人家表面上非常客气,话却说的有板有眼。
我们说,在有一点上,行朝上下相当一致。那就是在“县”之下,按范围划分为“乡”,“乡”之下,则以百姓群居所在定为“村”。
当初熙宁变法期间,王安石曾弄了一个在后世大名鼎鼎的“保甲法”。其内容简单地说,就是“五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但这个“保甲法”的确有很多弊病。且不论其它,一旦户口增加,按这个方法就又要再划分。所以,它不仅不简便,而且还会给以后带来很多的事。
推举“村长”、“乡长”,自然是某人的授意。其实这也没什么,因为古时的“里正”、“乡老”等等之类,原本就有不少是当地推举出来的。
当然,这些被推举出来的人中,很多也就是当地的大户。故此某人在其中又添加了一些“私货”。
当下,东对着老汉笑了笑,又问了一句:“老人家,您觉得这里的县官怎样?”
听了他这句问话,那老汉突然露出一丝警觉的神情。
“你问这干啥?”
东赶紧摆了摆手:“您老千万不要误会。我是听说这里的县官很有学问,所以跑来想向他学习学习。”
这个老人家又看了东一眼,看到了一个诚恳的表情,这才慢慢地放松了下来。然后说道:
“这还差不多。自王老爷来了之后,他领着大伙修路、造桥、建学堂,还经常到地里头看庄稼,画图帮咱们造农具。这样的好官现在可是不多啊。”
东点了点头。
……
王祯,后世山东东平人,元代著名的农学家。他秉承了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百家”里面的“农家”的“农本”思想,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着手,共花费了十七年的时间,编写了一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王祯农书》。
王祯开始为官大约是于二十四岁时,先是在安徽宣州的旌德县。也就是在这里,他开始着手研究、收集资料,并指导百姓们进行农业生产。后来又去了江西信州的永丰县(后世的广丰县)。
当然,在这个时空,由于某人的缘故,他已经不可能再到上述两地为官了,而是被派到了六安。当时的六安其实离被宋军占领的安庆很近,算是前方,估计这与他是汉人有关。
东是在景炎十五年宋军夺回淮南西路的战报中,看到北元被俘官员名单上有王祯名字的。当时他只是觉得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何人。直到后面看到一份关于广南沿海因飓风、多地遭受水灾的奏报后,他的脑中才一闪念,想到了这个人有可能是谁。
于是他当即下旨给兵部:“立刻将这个王祯毫发无损地送来广州。”
兵部自然不敢怠慢,很快就将王祯送到他面前。
东见了王祯一句话也没说,只是直接拿出了工程院仍在编写的《天工开物》部分草稿给他看。
他这个行为绝对让王祯开始时摸不着头脑。古今帝王之中像这样对待被俘官员的,还真是少见。只不过在翻了数页书稿后,他就像换了个人一样,完全被书稿里内容所吸引。
东在王祯看稿期间仍然没有说一句话,直到他看完,又过了一会后,才装模作样地咳嗽了一声。
那王祯这才回过神来,躬身一礼,然后说道:“不才敢问陛下,此书不知是何人所著?”
东淡淡地回道:“这是我大宋工程院里的人所著。你有何高见?”
“在下才疏学浅,不敢说什么高见。只是其中有些器具,很是出乎在下的见识。”王祯也淡淡地说道。他显然是想保住自己的某种自尊。
“嗯,也许这是由于南北在耕作的作物上有差异的缘故。”
听了他这番话,东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
他其实从战报上已经知道,王祯是在提出保全百姓的前提下,才放弃了抵抗而被俘的。并且刚见面的时候,以王祯的年纪,神情虽说不上视死如归,却也相当坦然。
可是东仍然需要对他进一步的确认,他所采用的确认方法,就是让王祯看相关的农具资料。因为历史上王祯所著的《农书》,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各种农具。对此没有兴趣的人,只会一翻而过,绝对不会那么投入和仔细。当王祯再说出这样的话来,他已经基本上确认,这个王祯就是曾经历史上的那个人。
“这个书稿其实远还没有完成,既然你有兴趣,朕想请你到工程院里去看看全部的书稿,并提出相关的意见,不知你觉得如何?”
“农事所涉,除了农具,还有选育良种、水利、施肥等等一系列的东西,工程院里已经收集、整理了不少相关的实物和内容,想必你一定会感兴趣。”某人随即又补充道。
……
王祯事先肯定想不到自己竟然有这样的经历,但到工程院能看到各种农具的实物和资料,对他来说实在是个诱惑。因为无论他是有志于帮助百姓进行农业生产,还是准备著书立说,学习、研究一些相关的知识都是一种必须。但在眼下的时代,想很方便的就看到相关的资料或内容,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一种奢望。所以,某人的提议真的对他很有吸引力。
王祯就是这样被拉入了行朝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的《农书》也获得了更好地写作条件。因为行朝的工程院里的确有很多他想知道的东西,这就让他不用像曾经的历史上,基本上要靠他自己来收集。并且在以后,他还成为了《天工开物》的重要编辑之一。
不过仅仅是一年之后,王祯就被某人打发到了海丰县去做了县令。这是由于某人认为,他仍需要把已掌握的东西再拿到实际中去检验。此外,这当然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对他考察。
(历史上的王祯为官很勤俭,他在当地做官,却把自己的官俸多数捐献出来用于办学、修路、建桥。而且按历史资料中的记载,他出生于1271年,如今也不过才二十多岁。可他竟然那么年轻就关注于农业生产,且为此花费那么长的时间,也真的是在过去的官员中比较少见。)
……
当下,告别了凉棚的老人家后,东和邓自愿等人随后就沿着官道进了海丰县。
在先观看一番街市之后,才来到了县衙。结果却得知:“县令大人不在县里,而是在乡下,要晚些时候才能回来。”
尽管仍没有公开身份,但邓自愿有点想发火,某人却对他摆了摆手。然后向留在县衙内的班吏问道:“贵县的县令是否每天都如此?”
“那倒也不是,只是农忙时候会多些。”那个县吏惊疑不定地回道。他当然也看出,这些人并不是一般人。
“哦,既然这样,你们也不必派人去催,我们就在县衙里等他回来。”
……
王祯看了一眼对面之人,心中却说不出来是什么滋味。
这个人直接把他从被俘官员中挑了出来,送进了所谓的工程院,然后仍让他当了县令。如今又亲自跑来,显然是来查看自己为政如何。他到底是对自己信任呢?还是有所怀疑?
其实他并不知道,自从看到他那时候起,他已经是某人的心目中、大宋未来农部首任尚书的第一人选。
如果有障碍,也许就是他在朝堂上显得过于年轻、资历不够,此外过去是北元的官员。不过某人并不在乎这些。他今日微服前来,也正是为了这个事。
“王爱卿,朝廷即将设立农部,今后将专管天下的农事。朕考虑再三,给你两个选择,一是你到朝廷,先权农部尚书。另一个,是你去朝廷太学,设立农事院,以后专门培养农事方面的人才。朝廷会专门给农事院拨一块地,供研究、学习所用。你选哪一个?”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