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红楼修文物

413.第413章

    
    欢迎进入前情回顾环节, 寻找隐藏的彩蛋,发现新惊喜!  这位梁嬷嬷, 名义上则是代讷苏之母, 富达礼之妻佟氏到石家来送谢礼来的。
    石家人丁兴旺,太子妃之父石文炳膝下有三房子嗣。石咏上回在永顺胡同就已经见到了大伯富达礼和二伯庆德, 还有一位叔叔观音保,前年放了外任, 不在京中。除了这几位叔叔伯伯,石咏还有好几位堂姑姑,除了太子妃与裕亲王福晋之外, 还有一位年岁长他不多。今年是选秀之年, 石咏的这位姑姑会去参选。
    上回石咏救下的讷苏, 则是富达礼膝下幼子,是继室佟氏所出。讷苏上头,还有嫡庶兄长与姐姐若干,更不用提庆德和观音保那两房了。
    石咏实在是头疼,记不住这么拉拉杂杂的一堆亲戚。他只弄清楚了梁嬷嬷是讷苏生母佟氏的奶娘,从小看着佟氏长大的,因此对讷苏也极为疼爱尽心。
    当日石咏救下讷苏之事, 佟氏听了梁嬷嬷叙述, 也是后怕不已, 心里对石咏非常感激, 只是富达礼拘着, 否则佟氏早就要亲自上门来谢了。
    “夫人说了, 若不是老爷嫌节前节后走动太过碍眼,早就要亲自过来相谢了。”梁嬷嬷看似很实诚地说。
    石大娘舒舒觉罗氏却冷静地抬抬唇角,半咸不淡地说“是呀,如今天气又暑热,夫人忙着府里的事儿,更加没功夫过来了。”
    梁嬷嬷一直在大户人家当差,各色人等都见过。此刻见石大娘这样说话,登时收起了小觑之心,连忙赔笑。她知道石家就算现在住在这样的蓬门小院里,这石家的女眷,也是见过世面的,不能当是寻常妇人看待。
    这件事情本就是伯爵府理亏。石咏救下了伯爵府的幼子,避免了一场骨肉分离的惨剧,伯爵府却到现在才来上门感谢,而且只是遣了一名仆妇过来探视,还真没将石家放在眼里。
    梁嬷嬷脸上就讪讪的,赔足了笑脸,说“是我们老爷拦下的……府里面日子也不算好过。那日讷苏少爷多少受了惊吓,回来就烧了几日,夫人一头照顾儿子,一头又要操持一大家子过节,的确是抽不开身。这事儿的确是我们缺了礼数。您要是见怪,我老婆子在这儿给您赔不是了。”
    说着,梁嬷嬷站起来,恭恭敬敬地向石大娘拜了下去。
    石大娘见对方认了错儿,心里就没了芥蒂,当下放缓了身段,也柔声说“嬷嬷太客气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府上的难处,我们也能体谅。我们这一辈已经多少年没和伯爵府走动了,如今小一辈有这缘分能相见,我心里也是乐见的,毕竟曾经是一家人,一笔也写不出两个‘石’字来。”
    她微笑着望着梁嬷嬷“夫人是哪一年进府的,我竟还没有见过。”
    佟氏是继室,当年进门的时候,石家已与伯爵府决裂,分户单过。是以佟氏和梁嬷嬷对于石家旧事都只擦过一耳朵,不知详情。
    梁嬷嬷赶忙与石大娘说了几句闲话,随之取了一只捧盒出来,当着石大娘和石咏的面儿打开。
    只见捧盒里面是两匹尺头,外加摆得整齐的银锭子,石咏粗粗数了数,知道总有五十两上下。
    “这是做什么?”
    石大娘抬起头,盯着梁嬷嬷。
    “上次咏哥儿来伯爵府的时候太过匆忙,我们老爷又是个甩手不管内务的,竟连咏哥儿的表礼都未备下。这是补上回的表礼,另外虽然还没见过喻哥儿,但我们夫人听说喻哥儿和讷苏一样年纪,心里也惦记着,所以一样又备了一份。”
    石大娘盯着对方看一会儿,突然伸手,从那只捧盒中将尺头取出来,又随手捡了两枚银锭子,放在尺头上,其余的都留在捧盒里。她随即向梁嬷嬷致意“夫人的表礼,我已经收下了。其余的,请带回去吧!”
    大户人家通行的,长辈给小辈的表礼,就是一匹尺头,一两个小银锭子。
    石大娘这一出举动,完全出乎梁嬷嬷的意料。毕竟石家家贫,四口人,只缩在小小一进院子里过日子,与伯爵府那排场天差地远。梁嬷嬷原本以为石大娘见了这些银钱会欣然收下的。
    “夫人身在伯爵府,亲眷多,日常开销也大。”石大娘淡淡地说,“表礼我已收下,余下的嬷嬷为夫人着想,还是留着吧!”
    “可这是给咏哥儿的谢仪……”梁嬷嬷失声道。
    石大娘丝毫没松口“我们咏哥儿救人,又是救的自家亲眷,可不是为了什么银钱谢仪。”
    梁嬷嬷咂摸咂摸嘴,望望这陈设简单的堂屋,和屋外局促的小院子,支吾出一句“这……毕竟咏哥儿年岁不大,喻哥儿年纪更小,府上使钱的地方还多……”
    石大娘只盯着梁嬷嬷“嬷嬷也听说过‘救急不救贫’这话吧!我们石家家里虽贫,可也没到家里揭不开锅的地步。嬷嬷,夫人的好意我们已经心领了,可过日子,还得靠我们自己,因此这些银钱我是万万不会收的……”
    石大娘说起这话,脊背挺得直直的。石咏在一旁,也不开口。他认为母亲既然不愿收,必定有她的理由,这些人情往来,收礼送礼,他既然不在行,就干脆全凭母亲做主。
    梁嬷嬷见石大娘坚持,只得讪讪地将捧盒收了回去,闲聊两句就准备告辞。
    岂料石大娘却将梁嬷嬷叫住了,去内室取了一只棉布小包出来,在梁嬷嬷面前打开,说“难为嬷嬷今儿顶着这么大的日头赶过来。我们小户人家,没什么好表示的,这里是我与弟妹平日里闲来无事,做的几条抹额,许是嬷嬷日常用得着的东西,若是有看得入眼的,拿几条去吧!”
    梁嬷嬷只看了一眼,就觉得眼睛挪不开。
    这小包里做好的几条抹额,做工与绣活儿都没得说,底色素雅,配色柔和,然而那绣出来的纹样却格外鲜活灵动。石大娘说得没错,的确是她们这些上年纪的仆妇用得着的东西,粗看不打眼,细看却体面。
    梁嬷嬷只看了一眼就爱上了,再三谢了石大娘,挑了两三条,藏在袖子里,这才告辞,沿着红线胡同出去了。
    石咏在旁看着,觉得母亲颇有些给了人一巴掌然后再喂个甜枣儿的感觉。
    石大娘见石咏在一旁待着,连忙问“咏哥儿,你不会怪娘把伯爵府的谢仪给推了吧!”
    石咏摇摇头“当然不会!”
    当初石大娘宁可借印子钱,也不肯向伯爵府那边的“亲眷”开口,石咏自然知道母亲性子里有一股子“不求人”的傲气,见不得对方这样“施舍”式的谢仪。
    石大娘当即叹了一口气,说“大户人家里最是心眼子多。你们哥儿俩以后出去,旁人少不了将你们和伯爵府扯在一处说嘴。今日娘若是一时眼皮子浅,受了伯爵府的这些‘谢仪’,明天就会有人说咱家攀附。”
    “当年你爹和你二叔是为了争口气,才从永顺胡同那里搬出来的。到了你们这一辈,娘不想让人糟践你们父辈的名声,更不想让旁人将你们哥儿俩看轻了。”
    这时候二婶王氏从里屋走出来。适才一直是石大娘在招待梁氏,王氏大约是不好意思出面。
    “大嫂,当年都是因为我……”
    王氏一向柔弱,头一低,眼里看着就要掉金豆子。
    石大娘伸手拍拍她的肩膀,说“说什么瞎话呢!从永顺胡同出来,你大伯从来没后悔过,我也一样……”
    晚间,伯爵府富达礼的继室夫人佟氏从老太君那边下来,在正房门口见到梁嬷嬷,连忙问“老爷那里都回过话了?”
    梁嬷嬷点点头“老爷将红线胡同的情形问得事无巨细,有一两回我都被问住了。”
    佟氏“嗯”了一声,说“老爷就是这么个口是心非的人,嘴上不说,心里对石家的子侄却还是关切的。只没想到,那边竟然这么大气性,竟将五十两的谢仪都给拒回来了。”
    她叹了口气,说“我原本想着,那头喻哥儿年岁和讷苏差不多,不如让他进府,在族学里给讷苏做个伴读,喻哥儿也能识几个字,以后不做睁眼瞎,咱家也好有个由头贴补他家一点儿子钱,回头挣个怜贫惜弱的名声,多好?可听起来这情形,那头哪怕是穷死,也定是不肯的。”
    梁嬷嬷附和一两句,见佟氏面露疲累之色,凑到她耳边,说“内务府那头,将今年新上的荔枝送过来了!”
    佟氏听说荔枝来了,登时嫣然一笑,面露得意,说“叫人用那缠丝白玛瑙的碟子盛些,给老太太房里和二房各送一盘。”
    毕竟,也只有她这个有娘家兄长在内务府当差的,才能这么容易弄到南边上来的新鲜荔枝。
    红线胡同,喻哥儿先睡了,石咏独自一个坐在灯下,倒也是在做一件……和荔枝稍许有点儿关系的事儿。
    “您是武则天?”
    石咏想想不对,赶紧又加“……皇帝陛下?”
    他想想这更不对了,武则天当年逊位之时曾经宣布“去帝号,称‘则天大皇后’。”
    于是石咏小心翼翼地又问“还是该称呼您,武后娘娘?”
    镜子里传出的女声豪气地答应了一句“这都是朕!——区区名号又算得了什么?”
    石咏忍不住要大伸拇指,武皇就是武皇,有这样的气概,难怪她只为自己留下一块“无字碑”,是非功过,任后人评说。
    “您……是一直在这镜子里么?”
    石咏终于想起来这茬儿。
    一直住在镜子里的武皇,难不成是个千年老女鬼一直附身在镜子上?
    “自然不是——”
    镜子里的女声渐渐显出几分沉郁。
    “其实我,只是一面镜子……”
    “我是武则天镜室里的一面宝镜,见识过李治设镜以正衣冠,也见过武皇镜殿里的绮丽风景1。只是年深月久,我与武皇朝夕相处的时日渐长,便自觉乃是武皇化身,又或是武皇一缕魂魄,粘在我这镜上,年深日久,只要我这面宝镜还在,武皇便仿佛依旧活在人间,直到……”
    “直到你碎成两半?”
    石咏不知不觉陷入了这场对话,仿佛面前的宝镜能够说话,一点儿也不突兀。
    “不,直到我被人封印。”
    石咏一惊,突然想起被他扒拉下来的“风月宝鉴”四个字,难道那竟是封印?
    这时候他再去找,被掀下来的那四个字,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这时候石大娘站在屋外,敲门问石咏“咏哥儿,你这是在与谁说话呢?”
    石咏赶紧站过去开门,冲母亲摇头说“没……没谁?”
    石大娘刚才是明明听见儿子在屋里说话的。此刻他开了房门,石大娘却见到屋里还是那副老样子,石咏和喻哥儿两人的床榻一横一竖地贴着墙根儿。石大娘自然忍不住说“奇怪……难道是娘年纪大了,听岔了?”
    石咏刚要接口,忽听那宝镜又出了声儿“不打紧,她听不见我!”
    石咏硬生生被宝镜吓得一个激灵。然而石大娘却完全没有听见任何动静,只在屋里转了一圈,便走出门去,临走时摇摇头,说“看起来真的听岔了!”
    石咏关上房门,才有胆子喘口气。只不过他还没明白,为什么只有他能听见宝镜说话。
    “因为是你修复的!”宝镜猜出了石咏的心思,“你去了封印,又令碎成两半的我重回一体。我的心声……你听得到。”
    石咏听见宝镜这么说,竟由衷感到一阵欣慰。
    话说,他毕生苦苦追求的,不正是这个吗?让那些被损坏的老物件儿重见天日,让后世的人能听见这些器物所传达的心声……
    “年轻人,看起来,你这家里,算不上宽裕吧!”
    石咏顺着镜子面对的方向,也往身后打量这是石家北院的西厢房,如今石家兄弟两个起坐都在这里。屋子里放了两张床榻一张小桌,就再也下不了脚,箱笼什么的都塞在榻下桌下。
    石家的确不富裕。不过石家因有两位女性长辈悉心照顾着,到底收拾得整齐雅致窗上糊着竹棉纸,窗前的小桌上供着一只牙白釉的粗瓷小瓶,瓶里养着一枝刚开未久的白色梨花。石家哥儿两个各自的榻上,被褥都是陈年旧的,被头上有一两处补丁,可也洗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地叠着。
    石咏呆了一阵,突然问“你能看得见?”
    “当然,我是一面镜子!”宝镜回答,“年轻人,我看你,眉心总带有忧色,面有愁容,是为了生计发愁么?你若愿意,不妨说来,让‘朕’也听听。”
    说到后来,宝镜渐渐又恢复了那睥睨天下、傲视群雄的语气,仿佛武皇那一缕魂魄再次与宝镜合二为一,魂即是镜,镜即是魂。
    石咏听宝镜这样说,心内不仅一动。
    这些天里,他外表不显,内心却在反复思考石家的困境——不是现在的暂时贫困,而是未来将要面对的,石家那二十把扇子的危机。
    因为这二十把扇子,石家家破人亡,可是贾府也并未真得到什么好处,更加因小失大,终于一败涂地。
    石咏一直在琢磨,万一贾家真的有一天上门讨扇,他该如何应对,难道尝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吗?而且,贾府后来的那些事儿,连曹公都没明确地写出来,自己警示贾府,难道会管用?
    听见宝镜如此发问,石咏一个忍不住,便将这桩一直压在他心头的难题缓缓说出来。
    “岂有此理,竟有此等昏聩之官,依我大唐律,诬以罪名,谋夺他人私产,并以此行贿,罪不可恕,这等狗官,若是落在朕手里,最轻也是流配三千里……”
    宝镜听了似乎义愤填膺,石咏赶紧提醒“陛下,陛下,现下不是大唐,早已不是了……”
    石咏慢慢告诉宝镜,此间年代,距武皇登基,也已经过去千年了。再说了,武皇嘴上说得这样漂亮,唐朝时候,难道就没出过这些个贪官狠吏么?
    宝镜无语一阵,终于抛却口口声声的“大唐律”,开始认真思考。
    “石小子,”宝镜得知石咏的姓氏之后,管他叫“石小子”,“你这个臭小子,败家娃儿,我若是你家先祖,知道你竟是这么‘保护’你家祖传之物,非给你气死不可!”
    石咏怎么又怪到我头上去了?
    “家传重宝,轻易示人,其错一也!”宝镜为他历数错处。
    石咏点点头,他打算现在就从根源上做起,再也不肯走漏风声,绝不教旁人知道他家有扇子。
    “贾家数次上门买扇,说明志在必得。你不识时务,既不出卖,也不求设法脱身,所以你是等着人上门来夺扇么?其错二也!”
    石咏有些无语升斗小民,哪里知道竟有贾雨村这样道貌岸然的父母官,下得了这样的狠手。好吧好吧,这也姑且算他的错好了,万一真被贾家盯上,他想着脱身就是。
    “自以为是,把自己当盘儿菜,其错三也!”
    宝镜说得掷地有声,石咏既愕然又委屈“我怎么就自以为是了?”
    “你刚才说,你家藏着的宝扇被贾家豪夺,贾家后来也因你家的宝扇而获罪……”
    石咏赶紧点头称是。
    “……你道贾家获罪的缘故真是因为你吗?”
    石咏愕然“您的意思是……”
    “呆子,贾家获罪,显然是为政敌攻讦所致。就算没有夺你家扇子,也会有其他由头获罪。贾家事败的根子,根本不在你,也根本不在这二十把扇子上!”
    石咏被当头棒喝了一记,明白过来,自嘲地“呵呵”笑了两声炮灰啊炮灰,你都已经是炮灰了,竟还以为自己是个挺重要的炮灰不成?
    只听镜子继续说“按照你所说的,这件事情上,你既丢了扇子,又丢了性命,而贾家一朝事败,百年大族,灰飞烟灭,你倒霉,贾家也倒霉,这件事,真正唯一受益的,其实是谁?”
    石咏被宝镜一点,突然间福至心灵,猛然醒悟,一拍后脑说“是贾雨村!”
    贾赦夺扇一案,石家与贾家是典型的“双输”,只有贾雨村一个,可以左右逢源,坑了石呆子不说,贾府若不倒,贾雨村这是卖了贾赦一个好大的人情;贾府若是要倒,贾雨村手上则多一条对贾府不利的把柄,而他自己则可以洗脱得干干净净,只说是贾赦指使便可,转脸把贾府卖了数钱。
    石咏点点头“明白了,根子还在那个贾雨村那儿。”
    他想,难怪有人称这贾雨村为“奸雄”。
    到了此刻,他对宝镜已经非常佩服。他只短短地将扇子的事儿一说,镜子立即判断出前后因果,分析得鞭辟入里。石咏当即十分狗腿地问“则天大皇帝陛下,依您之见,我应该怎么办?”
    而唐开元天宝前后,正是唐代金银器工艺登峰造极的时候,虽然没有现代先进的技术设备,石咏也大致能够判断这该是一件唐代器物。只是一旦他想起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那哀婉的爱情故事,心头便涌起一阵无法言说的凄凉滋味。
    这只香囊,会是杨妃留下的么?
    石咏觉得头一次脚下生了根,似乎有些不敢去面对他自己发现的这枚精美器物。
    可是待石咏回转到自己屋里的时候,却发现好家伙,大家竟然已经聊上了。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如今石咏的案上,宝镜、金盘、香囊,与历史上三位鼎鼎有名的女性各自相关的器物,自然也凑成一台好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