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竹情悠

第二章 红豆亦相思

    
    筱雪和小蝶回到房中,看着天色不早,便都歇息下了。
    翌日,筱雪想着天气的寒冷,就让小蝶到集市上去买红豆和其他的东西,过了一会儿小蝶就买来了材料,一般而言,都是小蝶煮菜,有时筱雪闲了也会帮着小蝶一块儿做饭,今天也是一样,筱雪在忙着往锅里添着一些东西,而小蝶则在一旁帮着添柴助火,小蝶关心的说道,“小姐,还是我来吧!”筱雪摇摇头表示不需要,筱雪一边看着锅里的红豆,一边将思绪飘向那早已未离的回忆当中,记得那是在她七岁的冬天,她坐在妈妈的旁边,将头扶在妈妈的怀里,看着锅里的红豆粥,高兴地问道,“妈妈,妈妈,红豆粥什么时候才好啊?”,妈妈用手轻轻抚摸着她的脑袋,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说道,“别急,这熬红豆粥呀,不能急,急不得,要小火慢慢的熬才能品出它的味道来,”。
    “颜颜,那你知不知道有一首关于红豆的诗呀?”
    “恩,恩…颜颜不知道。”撅着小嘴,筱颜在心中想着。
    “其实呢,确实有很多关于红豆的诗,不过呢,妈妈最喜欢的是王维的红豆。”
    “红豆?”筱颜重复着这句话。
    “诗中是这样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说着又看向红豆粥。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恩,此物最相思。”筱颜不利索的重复着妈妈的话。
    “妈妈,妈妈,你教我煮红豆粥吧,以后我也要煮红豆粥给你吃。”
    “恩,好呀。”看着筱颜,欣慰的笑着。
    小的时候,筱颜并不明白红豆的意思,直到长大之后才明白。可就算明白,也并没有真正体会到这其中的感觉,可是现在,筱颜才真正明白妈妈当时的心境,也深刻体会到此时身处异乡的无奈与相思,妈妈,你还好吗?女儿不孝,不觉就留下泪来。
    “小姐,小姐。”小蝶看着小姐出神,将手在筱雪眼前晃悠着。
    筱雪被小蝶的喊叫拉了回来,收拾好心情又看向锅中。
    “小姐,你刚才在想什么呀?”小蝶问道。筱雪一边搅着锅中的红豆粥,一边默默的浅笑。
    过了一会儿,红豆粥便煮好了,筱雪想着之前公孙策畏寒的模样,向小蝶写道,“天气寒冷,给公孙策端一碗去吧。”
    小蝶按照筱雪的吩咐,来到敞开门的公孙策屋内,“小蝶姑娘,这是?”
    “这是我家小姐煮的红豆粥,小姐说近日天气寒冷,特意让我给公孙大人送过来得。”小蝶笑着说道。
    “这是你家小姐煮的?”公孙策看着正冒着热气的红豆粥问道。
    “没错,正是我家小姐煮的。”小蝶回答。
    公孙策端起红豆粥吃了一口,甜甜的红豆粥从嘴角一直延伸到心里,觉得甚是香甜可口,身上也是暖和了起来,想了想说道,“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公孙策在屋内吟着曼妙的诗句,脸上淡然笑得欢喜,又想着之前筱雪走后发现的诗句,心中想着,竟然有一个虽口不能言,却心思透着玲珑的女子懂得他的心意,这番公孙策已把筱雪当成了知己,却不想这句诗被屋外之人听了个正着,慌乱之中碰出了一点儿声音,公孙策和小蝶听着屋外有动静,来到栏边查看,却不想什么都没有。
    公孙策对着小蝶说道,“可能是风声吧。”
    “恩,应该吧,既然公孙大人已用完,那小蝶先走了。”说着收拾东西就走了。
    公孙策将小蝶打发走后,深深的看着栏外,骗的了小蝶却骗不了自己,沉思着说道,“真的只是风声嘛?”
    却说这边筱雪回到了屋中,坐在镜前发呆,听了公孙策的那番诗,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所惊者,没想到千首万首他竟吟出这首诗。所喜者,这些日子相处下来,己认他为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悲者,自己身处何地她不是不知?如果他知道真相又会怎样?所叹者,身处异乡,到底何方?
    小蝶见到自家小姐又在发呆,没有打扰,收拾完屋子关上门就出去了……
    岁月静好,无奈生烟,短暂的分别只为遇见那一刻的欣喜。
    公孙策迷迷糊糊醒来,夜还很深,四下一片黢黑,隔着窗棂纸能看见夜空的点点繁星,走至栏前,眉峰之间聚结起突出的褶皱,心事涌上心头,“不知道包拯和展昭他们怎么样了?一路上还顺利吗,希望他们能够早日到达,希望包拯能够查出这次派出的杀手的幕后之人,还天下太平。”
    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距离那天晚上已然过了三日。
    这天,公孙策早早的起来,拿着一本书走到沿路的河边坐在一棵大树底下悠闲的翻看着书本,这时一队人马已离小屋不远,马上的展昭对着包拯说道,“包大哥,此处离镇上已不远,我先去前面打探情况。”
    得到包拯的应允,展昭便挥马而去,沿路并没有遇到异常,然后朝着河岸顺势而下,这时一个人影吸引住了展昭的目光,只见一个人影躲藏在大树底下,因为上次暗杀的原因,展昭很是警惕,悄悄的来到这人的身边,正准备拔剑之时,那人一抬头,令展昭很是高兴,喊道“公孙大哥”。
    “展昭,太好了,你们来了。”
    “包拯呢?包拯怎么样了?”
    “怎么只有你一个人?”
    展昭高兴地回答,“公孙大哥,太好了,你没事就好。”
    “放心,包大哥他没事,他们马上就到,我是来打探情况的。”
    “包大哥见到你一定很高兴的。”
    说着展昭就要拉着公孙策走,公孙策停顿了一会儿,说道,“等一下,展昭。”
    “怎么了,公孙大哥?”展昭不解的问道。
    公孙策深深的望着林中小屋的方向不想离去,是什么使他留恋不舍,她们没有看到自己会担心的,有那么一瞬间,他忘记了自己是谁,也忘记了自己身在何处,萦绕间心中感觉着这就像是一个梦,那梦平淡而清甜,可梦终究是梦,梦过后该醒了,公孙策心不在焉地和展昭上了马,却还是忍不住回头找寻那一抹的倩影,空留一片湛蓝无垠却空旷孤寂的天空。
    “包大哥,你看谁来了,”展昭兴奋地说道。
    包拯上前看到那熟悉的身影,忙上前道,“公孙策,太好了,你没事。”
    就这样,三人一边聊着一边向双喜镇行进。
    这天一大早,双喜镇驿站门口便站满了衙役,其中还包括双喜镇的知县大人安国泰,只见他身着官府,身体向前弓着,在驿站门口来回的踱着步子,不时的探头望着远处,脸色很是凝重。
    双喜镇街上人来人往,看着这难得一遇的阵势,心中暗想,能让这平时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知县大人正色以待的恐怕不是一般人的,皆有些好奇的翘首以待,想看看是什么样的大人物。
    不知不觉已然过了晌午,也没有出现什么特别的人,人们忙着回家吃饭,人群渐渐的也就散了,就在安国泰等的满头大汗,焦急不已时,驿站前方的拐角处走出一支队伍,为首的是两个骑着马的男子,其中一个身着象征官位的紫色官服,风度翩翩,神色却很是淡漠,旁边一人束发及冠,面容黝黑,眉宇间显出突兀的月牙印来,但这些并没有影响什么,反而给人一种俊郎的感觉,这二人正是奉命而来的公孙策和包拯,展昭的后面是几十个步行的士兵,虽然脸上一幅疲倦之色,但是队伍依旧整齐,井然有序。
    队伍徐徐的走向安国泰所在的驿站门口,停了下来。安国泰连忙走上前去,站到马匹的前面,躬身道:“下官知县安国泰参见包大人,公孙大人。”
    三人下了马后,公孙策看了包拯一眼,包拯已然明白,点头示意,于是开口向安国泰问道:“和谈的一切都准备好了吗?”
    安国泰谄媚着问道,“回大人,都准备好了,下官特意给大人预备了盛宴接风,还有……”
    “不必了,”公孙策打断了他的话,与包拯一齐快步走进了驿站,在临走之际,包拯给展昭使了个眼色,展昭会意明了,转身带领着队伍走向后庭。
    公孙策一边打量着驿站的布局,一边冷漠的说道,“我不太喜欢吃蔬菜。”看着特意布置过的各种时令蔬菜和其他精致的吃食,包拯皱着眉说道:“我也一样,不太喜欢吃蔬菜。”公孙策此生最讨厌这种为了巴结上级,无所不用其极的谄媚之臣,而包拯亦是如此,无疑眼前的这个安国泰犯了他俩的忌讳。
    “那……那太对大人胃口了,那每个菜都是用肉雕成的,很别致啊。”
    无法,俩人都没有理会他的话,无奈的走进了内堂。
    此时,双喜镇街道的另一头也有一队人朝着驿站的方向走来,街上的几个契丹人在街道上欢呼道,“快去看看,听说辽国的大将军来了。”
    街上摆着摊的契丹人闻言,放下手中的东西,“走走走,快去看看。”
    只见为首的是一名骑着马的辽人,古铜色肌肤,一身盔甲,头发编成一条条的小辫子,一手拉着缰绳,一手拿着一个苹果,看起来很是悠闲,此人应是契丹人口中说的辽国大将军耶律俊才无疑了。
    整个队伍浩浩荡荡的走过街市,进了驿站,这时不远处的街角出现一个身影,此人正是那日在风月楼过夜的王海霸,只见他鬼鬼祟祟的观察着渐渐远去的辽军,眯着眼离去。
    大厅内放有几大箱贴有“景佑三年”字条的封条,想来里面放着的应是此次的和谈金了。
    “萧大人别来无恙啊。三年前,辽主就是派了萧大人前来和谈,我们也算是老朋友了。”坐于下位的安国泰冲着萧军拱了拱手,讨好着说道。
    萧军撇了安国泰一眼,一脸不屑地说道,“三年前你就是县令,现在还是,无能。”
    安国泰被他奚落的略显尴尬,“下官不才,不过大宋人才济济,包大人和公孙大人皆是栋梁,一表人才。”安国泰嘴上如是说,心中念道,想他混迹官场大半生,依旧还是芝麻小官,这包大人倒是没有什么可说的,谁叫人家是大宋第一聪明人呢,而公孙策,由一介布衣一跃成为礼部侍郎,身居高位,心中亦是愤愤不平。
    萧军闻言,很是放肆的说道,“果然是强词夺理的刁民,懒得跟你们斗嘴,我听说你包拯是大宋第一聪明人,我要考究你一下,看你有没有资格跟我谈。”
    本书由潇湘书院首发,请勿转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