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七十七章余者损之,不足补之

    [] 最快更新!无广告!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1]之,下者举[2]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3],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4]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5],功成而不处。
    其不欲见[6]贤。
    注释
    [1]抑:压低。
    [2]举:抬高。
    [3]天之道:天道,即自然法则。
    [4]人之道:指人类社会法规。
    [5]恃:凭借,倚仗。
    [6]见:同现,表现。
    译文
    自然的规律,不就像张弓射箭吗?
    弦高就压低一些,弦低就举高一些。
    拉过了就放松一些,拉不足就扩张一些。
    所以天道是减有余而补不足。
    但人类社会则不同,总是减少不足来供奉有余。
    谁能做到减有余以补不足呢?
    唯有得道的圣人。
    所以圣人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其功,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自傲。
    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解读心得
    1.本章说明天道是"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即以有余补不足。天道爱养万物,上天有好生之德,给万物以生存的机会。老子以张弓比喻此道理,说明圣人体察此道,所以能做到博爱天下,大公无私,而且为而不恃,功成不处。这个道理也是老子在本书中反复强调的。
    2.大道至柔,所以如张弓射箭,或高或低,或紧或松,能做到弹性把握,也正因此,才赋予天地万物各有其性,各有其才,各有所用。聪明人就是善于利用此物理并能做到一通百通、灵活运用的。
    3.低调不只是一种姿态和修养,更是一种智慧。真正有德之人,如香兰芷草,不必张扬,其芬芳自能吸引人;真正做好事的人,从不宣扬自我,而是生怕有人知道。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在他们看来都是很自然的。
    4.其实,对于做好事,比如疏财仗义等,不必抓住一个典型来宣传教育大家。越是这样,说明问题更多,效果更差。越把做好事当成好事,做好事的人也许越少。因为好坏善恶只在一念之间。让做好事成为一种正常行为,一种自然的习惯,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典型。
    前人校注
    天道损有余而益谦,常以中和为上。人道则与天道反,世俗之人损贫以奉富,夺弱以益强也。
    --河上公
    与天地合德,乃能包之,如天之道。如人之量,则各有其身,不得相均,如唯无身无私乎,自然,然后乃能与天地合德。
    --王弼
    天无私故均,人多私故不均。
    --苏辙
    圣人为德施,不恃其报也。功成事就,不处其位。不欲使人知己之贤,匿功不居荣,畏天损有余也。
    --河上公
    圣人功德有余,故推以与人。
    --司马光
    人道天道,不过一程,皆是致中和的道理。
    --纯阳真人
    天道之妙,圣人法天而制用。我心本不欲见贤,而人自以我为贤矣。
    --憨山德清
    经典故事
    疏财仗义的力量
    说起慷慨,古代就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郑国的商人弦高,用自己的财物犒劳秦军,使得秦军以为意图暴露,从而挽救了郑国的危机。而中国商人的祖师爷范蠡,经商发财,又都捐出去,然后再挣钱,再捐,实在是慷慨,真正做到了济苍生。还有一个位高权重的人物孟尝君,也是个慷慨的贤士。
    孟尝君是齐国贵族,王室成员,家底殷实,养了很多门客,号称有门客三千。虽未必实有,但也可看出他的见贤思齐和广博的胸怀。
    其实,他的门客中,有不少是白吃白住混饭吃的闲人。可见孟尝君的义气。所以,江湖人还喜欢以孟尝君来打比方,说某人慷慨仗义。比如山东好汉秦琼,就有"小孟尝"之称。秦琼豪爽仗义,经常给予人经济上的帮助,以散财助人为乐事。
    还有一个宋江,有"及时雨"之称。什么叫及时雨?就是对人的帮助十分及时到位,这样的人怎能不让人感恩戴德呢?所以他文武能力虽平常,但在群众中威信很高。这正得益于他疏财仗义的性格和品质。
    ……
    所有这些人物的行为,不只是一种对他人经济上的帮助,更是一种美好品德的彰显,这种品德的感染力很强,也很大。他们的行为,正是一种"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行为,这是符合道的,所以也因此而成就了他们在历史上的美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