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之霜瑜煮雨》

第二节:兵进洛阳

    [] 最快更新!无广告!
    转眼间,十二日的时光,竟已悄然流逝。
    这天,正值二月月末。
    卯初时分,天刚蒙蒙放亮,孙家军便已配发随身口粮。
    校场之上,孙家军的一众将领,正全副武装地,静候着孙坚的军令。
    “此战,乃讨董成败之节点,众将不可怠慢。攻城时,以南门为主攻点,东门、北门为辅助,空出西门,放吕布率众奔逃。程普,你领一万步兵……”
    孙坚话音刚落,黄盖就道:“主公,卑职可否参战?”
    “你是粮官,无需参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只要有心,粮官亦可驰骋沙场。”
    孙坚见他的这股雄心,颇似当年的自己,便点头道:“你去保护少主。”
    “遵命!”
    众将接过军令,便各自散去,作者最后的准备。
    “黄将军,你跟我来……”孙策拉着黄盖,窃窃私语良久。
    这一切,恰巧被路过的孙坚目睹,他似乎猜到了什么,遂“呵呵”笑道:“原来如此。”
    半个时辰后,孙家军终兵分三路,于洛阳东门、北门、南门摆阵。
    战争伊始,孙家军就全力主攻南门。在冲撞车硕大木桩的撞击下,南城门首先初现险情。吕布在帅营中,得知南门战况告急,便去到城南,亲自指挥。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城内街道深处,倏然冒出二十余位披盔戴甲之人。他们的统领,是一位十六七岁的少年。
    “快来帮忙。”顶门的士兵喊道。
    “动手!”随着少年一声令下,这群披盔戴甲之人,竟拔出腰间利剑,刺向了同袍的身躯。
    “你,你竟然做了内应……”
    当最后一名顶门士兵,哽咽着倒下,少年又道:“打开城门,迎接孙家军进城。”
    待重达万斤的城门缓缓开启,率部攻击城门的黄盖,首先冲进了城门。为避免双方发生误伤,黄盖与他的部下,遂留于城门旁,保护起这群内应。
    少时,孙策与他的铁骑,终于杀进了城门。他瞥了一眼黄盖,道:“你先率部迎敌,我随后就来。”
    “诺!”
    待黄盖率领铁骑扬长而去,他便抱住那少年,道:“公瑾,谢谢你。”
    诚如世人所知:这位少年姓周,名瑜,字公瑾。
    周瑜,自幼成长于洛阳,祖籍扬州庐江舒县,官宦世家矣。他的族祖周景,曾官拜大汉太尉;他的父亲周异,乃时任洛阳令。两年前,被董卓暗杀的周晖,便是周景的贤孙,周瑜的同族兄长。
    周瑜自小喜爱音律,拜过杜夔为师。期间,周瑜结识了一位同门师妹——王芕。随着一点点地长大,周瑜渐渐恋上了王芕。
    至于周瑜与孙策之间的故事,则说来话长了。周瑜与孙策,自幼年时,便已相识。孙策年龄稍大,是为兄;周瑜年龄稍小,是为弟。
    一年前,梁东之战的始末,便是周瑜一手策划,孙策全权执行的。
    阳人之战后,吕布坚守不出,意欲固守洛阳。孙策怕强攻伤亡过大,遂传书于长安,请周瑜做为内应。为黎民安定计,周瑜了断了与王芕的情感纠葛,遂举家重回洛阳。孙策要做的,则是拖延攻城时日,静候周瑜到来。
    “自别后,已经年,故地重逢,实乃幸事。伯符兄一向可好?”
    “甚好,只是思念贤弟。”
    周瑜与孙策,在万军中叙旧的风景,颇有些“谈笑间,军马灰飞烟灭”的味道。可是万军中,最为耀眼的那颗新星,还得属粮官黄盖。
    吕布见大势已去,遂下令道:“撤,走西门,撤进函谷关内。”
    当孙坚胯着战马,率领最后一批兵士,缓缓进入洛阳,战乱早已平息。城郭旁,周瑜与孙策攀谈的身影,证实了他最初的猜测。他下马,上前,道:“周贤侄,果然是你。洛阳四门紧闭多时,你是如何进城的?令尊、令堂何在?”
    “参见伯父。”周瑜作揖道,“伯父随我前去一观,便可知分晓。”
    “众军留下休整,各自清点伤亡状况,原地安营扎寨。”他交待完军务,便与孙策一齐,随周瑜同往矣。
    一路上,孙氏父子满目皆是遭受兵燹的断壁残垣。昔日里,城中层层叠叠的魏阙、殿宇、小筑、轩榭、宗庙、府邸,都已化作记忆,深深埋葬于脑海深处。
    “百年都城,竟被董贼毁于一旦,悲哉,痛哉!”孙坚道。
    就在这时,周瑜倏然停住了脚步,道:“此处便是洛阳令府邸?”
    话毕,他就弯下腰,在地面的砖板上,细细摸索着。
    少时,一块硕大的砖板,忽然“咚咚”几声,缓缓收进了地平面。随之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漆黑的低下通道。周瑜摸着黑,带着孙氏父子,往地道深处走了几步,遂见一处溢有烛光的拐角。三人寻着烛光走去,就见一间长、宽各十丈的方形石室。与石室一同映入眼帘的,还有一对中年夫妇,几口偌大的木箱。这对中年夫妇,正是周瑜的父母。透过周瑜的父母,可见石室的另一边,又是一条漆黑的密道。这条密道连接的,乃是洛阳皇宫、洛阳令府邸以及洛阳城郊。
    “周贤侄,这间密室从何而来?”孙坚道。
    “此乃光武帝所建……”
    原来,汉朝自高祖刘邦伊始,便习惯在皇宫地底修建密道。西汉时期,都城长安,著名的未央宫地下,就分布着四通八达的密道。提起修建密道的目的,是为了必要时私会群臣,危难时出逃城外。
    光武帝建立东汉,亦遵先祖踵武,在洛阳皇宫地下,修建直通城郊的密道。密道竣工后,唯一欠缺的,便是一间私会群臣的密室。当时的洛阳令,乃光武帝心腹,且洛阳令府邸,恰巧位于密道正中,遂于洛阳令府邸地下修建石室。
    当帝王需要私会臣子时,便命洛阳令带着臣子,于洛阳令府邸进入石室。至于帝王自己,则是从皇宫进入密道,从而直奔石室。
    光武帝驾崩后,密道的秘密,便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去。因此,东汉的每一任洛阳令,皆为帝王心腹。能进入这间石室的,亦是为数不多的,帝王极为信任的股肱之臣。
    孙坚点了点头,又道:“这些木箱中,又是何物?”
    周瑜来到木箱前,顺序打开了这些木箱,道:“木箱中珍藏的,皆是些金银玉器,以及价值连城的珍贵字画。”
    孙坚“呼”地长出了一口气,道:“这些黄白之物,都是从何而来?”
    “董卓手中截得……”
    说起这些财帛,则要追溯至董卓入畿后,满朝铲除异己,四处搜刮财帛时。当时,为了保全性命,官居洛阳令的周异,不得不阖家与董卓虚与委蛇,遂主动承担搜刮财帛之重任。
    可是,忧国忧民的周氏父子,毕竟不会真的与董贼为伍。因此,每当搜刮财帛时,周氏父子都只盯着贪官、奸商等不法之徒。
    那些搜刮所得的财帛,周氏父子每次都扣下一半,以待有朝一日,汉廷有望光复时,能够有财可用。藏匿这些财帛的最佳地点,还得数府邸下的石室,因为知道密道与石室的,仅有王允等忠臣。
    周异“咳”地一声,指着木箱道:“天下诸侯中,真心讨董者,唯有使君父子。今日,我斗胆代大汉臣民,将这财帛赠与使君,望使君多用财帛于正途,切莫为非作歹。”
    “此事万万不可。”孙坚道。
    “文台切莫推辞。”
    “孙某心意已决,周兄不必再言。”
    在孙坚的多番推脱之下,周异只得暂且搁置此事。
    此间事了,众人便从密道而出,直奔城南驻军之所。他们走了几里,紫陌中央,一块镌刻着“宗庙”二字的硕大匾额,倏然引起了孙坚的注意,他停步道:“此处可是汉室宗庙?”
    周异环顾四周,细细辨别了方位,遂指着紫陌左侧的废墟道:“此处便是。”
    “不错,此处正是宗庙。”周瑜附和道。
    孙坚闻听,不禁走进废墟,遍地寻找起历代君王的灵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