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独

第七章 小堂会

    
    从祥元殿到御书房也就一盏茶的功夫,等到王、谢二人走进御书房的时候,发现有资格站在这里的都到了。礼部尚书郭启安,吏部尚书韩春山,工部尚书范子良,刑部尚书典宏,户部尚书钱华,兵部尚书孙胜虎,三司使赵暄,大理寺卿纪德海和鸿胪寺卿曾正泽。不过让人意外的是长空郡巡检崔任与都督丁文泉也被皇上招来了。/p
    众人一看门口王谢二人进来了,连忙退避左右让出一条通道。/p
    王谢二人径直走到御案之前,看到马公公正在研墨,已经成年的六位皇子全都到齐,站在皇上身后。而皇上坐在交椅之上,闭目养神,不知在想些什么。御书房内安静异常,只能听见墨碇摩擦砚台的声音。/p
    众人看皇上无动于衷,谁也不敢有多余的动作,只得静静地站着。/p
    转眼间墨已研好,马公公轻轻地把墨碇放在砚台上,皇上才缓缓睁开了眼。/p
    “今日召众位爱卿前来,主要是要商议两件事。其一是老元帅解甲归田之后,长空郡指挥使的职位就空缺了,各位心中可有合适的人选?”/p
    话音一落,王谢之后的九人面面相觑,谁也不想先开这个口。/p
    一口热茶入喉,皇上看着沉默的众人言道:“我南陈人才济济,众位又是个中翘楚,难道连个欣赏的后辈都没有吗?众卿家尽管畅所欲言。”/p
    在场的各位既然有资格站在这里,那谁也不是傻子。冬月时分,老元帅久病不愈之时,皇上就下了诏书封谢弘武为镇东大将军。后来御医妙手回春把老元帅治好了,此事才搁置了一阵。/p
    这几位老狐狸都明白,如今陛下又提起此事,那人选自然不言而喻。皇上此时只不过是在找个台阶下,来显示君臣一心罢了。/p
    既然是演戏,那自然是要演得自然些。孙胜虎、韩春山与钱华三人一对视,便按着之前商讨的计划行事。/p
    钱华首先出列,“臣斗胆举荐一人,乃安夷郡副指挥使郭毅,此人文韬武略兼备,而且这几年镇压山南黎族叛乱时无一败绩,排兵布阵出神入化,可任长空郡指挥使之职。”/p
    李晗先听后摇摇头,“安夷郡指挥使甘若霖甘老也已年近花甲,这两年一直抱怨着自己这把老骨头熬不住了。且近期黎族内部形势混乱,安夷郡可不能缺了郭毅这个主心骨。”/p
    三人听完心中一松,果然和私下里商讨的结果一样。/p
    户部尚书钱华退下后,韩春山又接了上去,“微臣以为汴梁郡郡守杨居安可担此大任。”/p
    还未等韩春山把话说完,皇上就伸手打断了他,“杨居安此人朕也有了解,把民风彪悍,荒凉贫瘠的汴梁整治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实为南陈几十年难得一见的能臣。不过让这样一个治世能臣去领兵打仗,恐有些力不能及了。”/p
    皇上否决后,众位大臣又陷入了短暂的沉默。/p
    李晗先看着御案上文房四宝发呆,忽的发现松烟墨有些初凝,于是对一旁候着的马公公说道:“全福,再研墨。”/p
    马公公听后应了声“着”,小步移到桌旁,拿起墨碇再次开始磨墨。/p
    就在马公公专心研墨之时,孙胜虎断然出列,“臣保荐一人。”/p
    李晗先的神情终于有了点变化,孙胜虎继续说道:“此人是微臣下属左侍郎谢弘武。谢弘武曾任雁归城团练,对长空郡军情地势都了如指掌,正是指挥使的不二之选。”/p
    孙胜虎说完后,还没等皇上说话,谢老元帅就抢先接过话头。“臣以为不可。犬子虽说在雁归城任职了几年。可现在正是风起云涌,动乱将至之时,犬子恐怕难担其责。”/p
    李晗先笑道:“二十三年前朕讨伐五王之乱时,弘武就是朕座下先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朕当时对他就十分赞赏。而这些年弘武也没有辜负朕对他的期望,为朕挑选培养了一批精兵强将。他在左侍郎的位置上一呆就是十年。朕对他是十分愧疚。”/p
    李晗先猛然提高嗓音,道:“朕意已决,命谢弘武赴任长空郡指挥使一职并兼管塘陵郡大小军务。众位爱卿意下如何?”/p
    众人齐呼陛下圣明,只有谢成将低着头,未再发言。/p
    墨已研好,圣旨也铺在了御案之上,李晗先在心中拟好词句,下笔龙飞凤舞,不一会儿圣旨就写完了,而后拿起案角的玉玺,盖在圣旨之上。此事就算尘埃落定了。/p
    李晗先命马公公把圣旨收好,到时随谢老元帅一同出宫去谢府,宣读圣旨并清点封赏。/p
    等马公公把桌上文房四宝收拾齐整,李晗先又开口道:“这其二便是正月初四去祖庙祭奠先烈之事。”说着端起茶杯,抿了一口,“郭爱卿,前几日朕命你拟的祭祖章程如何了?”/p
    郭启安拿出早已准备多时的奏章,打算递给皇上。皇上挥挥手,对大皇子李远朗说道:“你接过来,给众卿家念一下。”/p
    大皇子接过奏章,开始大声朗诵。/p
    南陈历代皇帝均励精图治,还未出现过一任荒淫无道、穷奢极欲的君主。这才使得国祚绵长二百余年,拥有抗衡其他三国的实力。/p
    而当时的开国皇帝便留有祖训,规定祭祖活动三年才可举办一次,若是天下动荡,情势危急,可延长至五年,以此避免劳民伤财,消耗国库。而且还对参加祭祖的人员加以限制,除皇亲国戚之外,也只有御书房的这几位有参加的资格。/p
    作为两朝元老的王礼山与郭启安自是对祭祖流程十分熟悉,而其余的几位无论是年龄还是资质都要稍逊一筹。/p
    王礼山眯着眼睛,低头静静地听着大皇子将祭祖的九个仪程娓娓道来,心中却打趣,“这郭老头还没糊涂,哪怕是三年没张罗过了,这些东西还能信手拈来。”/p
    大约耗费了一盏茶的功夫,大皇子才将这本厚厚的奏折念完。/p
    皇上听完后满意地点点头,“郭爱卿事无巨细,把各个仪程都安排得妥妥帖帖。有劳了。”/p
    郭启安拱手垂拜,言道:“本职所在,幸不辱命。”/p
    大皇子刚要将奏折交给父皇,谁知李晗先却摆摆手,命他将奏折交还给郭启安,并说道:“在祭祖仪程后再加一项,朕要在祖庙立储。”/p
    此言一出,满堂寂静。王礼山抬起头盯着皇上,想要询问为何立储这么大的事,之前却是连半点风声都不曾透露。/p
    皇上面对王礼山如此大不敬的行为,却并未生气。毕竟这件事他也是临时起意,没有与众位大臣商讨。他们有如此反应也在意料之中。/p
    李晗先对着一脸震惊的谢成将言道:“谢老,此次祭祖你依然可以用大元帅的身份参加,朕还允许你携带儿孙一名一同前往。”/p
    谢成将谢恩之后,皇上便遣散了众人。/p
    御书房外,除了八皇子和十皇子之外,其他几位皇子各不同路,可谁也走得不轻松。/p
    王谢二人依然走在一起,其他同僚也很识趣的远离他们二人。谢成将想起了王礼山散朝前的谈话,回道:“你说的不错,皇上想借着外派与立储把内部的隐患拔除,而我们谢家就是那个药引子啊。”/p
    王礼山恨恨说道:“说药引子是好听的,最坏的结果是连药渣都不剩了。你就不想点其他的办法?”/p
    谢成将望着远处的天空,却只能看到宫殿阁楼的一角,“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今我谢家存亡是与李家休戚相关,更与南陈国运紧紧相连,都说忠奴护主,就让我谢家做南陈的国奴吧。”/p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